教育的耻辱:当教室里的“学做人”变成了“学做狗”

发布时间:2025-09-19 16:13  浏览量:6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一则官方通报将一起令人震惊的教育事件推至公众视野:一名班主任被控诉对学生实施“霸凌”,要求孩子“像狗一样趴在地上”。经查,该教师存在体罚等不当行为,最终被处以记过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事件虽暂告一段落,但其引发的波澜远未平息。这不仅仅是一起个别教师的失德行为,更是一面折射出当前教育生态中深层困境的棱镜——师德的滑坡、教育惩戒权的模糊、家校信任的裂痕以及学生权益保护的紧迫性。从教育学的视角深入剖析这一事件,远比简单的道德谴责更为重要。它要求我们进行一场系统性的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在何处“失格”,又该如何走向“重塑”?

首先,我们必须对事件性质进行清晰界定,这是所有讨论的起点。

教育惩戒与人身侮辱的界限沦丧: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定义、方式和尺度。其核心在于“育”,旨在对违规学生进行管理、训导,以促进其改正错误。惩戒的方式应与学生的过错程度相适应,并始终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此事件中,“要求像狗一样趴在地上”这一行为,完全脱离了任何教育目的。它并非为了纠正学业或行为上的偏差,而是对学生人格的肆意践踏和羞辱。这是一种权力的滥用,是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教育管理权异化为对弱势个体的精神压迫与控制。它触碰了人类尊严的底线,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是纯粹的“霸凌”行为。师德的彻底缺失与心理状态的审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此事件中的教师行为,暴露了其师德的严重缺失。选择用如此极具侮辱性的方式对待学生,可能反映出多种问题:或许是职业倦怠下的情绪失控,或许是自身缺乏正确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甚或是某种需要被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过度控制欲、缺乏共情能力)。这警示我们,师德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必须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筛查与干预机制。对学生造成的深层与长远伤害:这种公开的、极具羞辱性的体罚,对受害学生造成的伤害是巨大且可能是永久性的。短期内,会导致恐惧、焦虑、自卑、厌学等情绪。长期来看,它可能摧毁学生的自尊体系,形成创伤性记忆,影响其人格健全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甚至对其一生的心理健康投下阴影。同时,这种行为也会对其他旁观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恐惧权威、误解权力的正当性,破坏了班级整体安全、信任的氛围。

个别教师的失德行为是其个人之过,但此类事件反复出现,则必然有其滋生的土壤。我们必须审视其背后的系统性原因。

教育评价体系的“唯分数论”压力传导:在当前依然浓重的“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下,压力是层层传导的。学校将升学压力传导给教师,教师则可能将教学业绩压力、班级管理压力转嫁给学生。当学生成绩不佳或行为“不乖”被视为达成KPI的障碍时,部分缺乏耐心和方法的教师便容易情绪失控,采取极端手段以求“快速见效”。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挤压了教育的耐心和包容空间,异化了师生关系,使之从“育人”变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冰冷关系。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的短板师德培育形式化:许多学校的师德培训流于形式,停留在开会、读文件、写心得,未能真正触及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实际困境,未能提供处理复杂教育情境的有效方法论。专业能力培训缺失:师范教育和职后培训中,严重缺乏关于学生心理学、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情绪管理、危机干预等实用技能的系统化训练。许多教师面对“问题学生”时,工具箱里只有“批评、罚站、请家长”等有限且往往无效的方法,最终可能滑向体罚。心理健康支持缺位:教师本身也是高压群体,但他们寻求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的渠道非常匮乏。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若无出口,极易在某个临界点以不当方式宣泄给学生。教育惩戒权边界模糊,缺乏实操细则与监督:《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出台是一大进步,但如何在学校层面落地仍是挑战。许多学校未能据此制定出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校本实施细则,导致教师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依然模糊。同时,对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监督机制往往缺位,缺乏有效的校内申诉和仲裁渠道,使得不当惩戒行为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纠正。家校沟通机制不畅与信任危机:健康的教育需要家校携手,形成合力。但现实中,家校关系时常呈现两种极端:要么是家长过度干预学校教学,要么是家长完全缺位、将教育责任全盘推给学校。缺乏常态化、制度化、基于互信的沟通平台。在此事件中,若非家长控诉,恶行可能被继续掩盖。这反映出家校之间缺乏顺畅的反馈与问题解决机制,信任基础脆弱。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系统性的措施,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和生态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从“心”开始深化师德内涵:将师德考核具体化、常态化,不仅仅看教学成绩,更要考察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教育方式的人文性以及学生的真实反馈。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应普遍建立教师心理支持和援助计划(EAP),定期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情绪疏导服务,帮助他们应对职业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树立正面典范:大力宣传和表彰富有爱心、方法科学、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师德风尚。完善教师培训体系,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改革师范教育:在师范生培养中,大幅增加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沟通艺术、班级管理策略等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加强职后培训:定期组织关于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冲突解决、识别与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等专题工作坊,为教师提供丰富、科学的教育“工具包”,替代简单粗暴的体罚。细化惩戒规则,建立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机制校本化实施细则:每所学校都应在《规则》框架下,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制定出本校清晰、明确的教育惩戒实施细则清单(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让每位教师和学生都知晓边界何在。建立校内监督与申诉机制:设立由校领导、资深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高年级)组成的“学生权益保护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监督教育惩戒的实施,并受理学生及其家长对不当惩戒的申诉,确保公平公正。构建和谐互信的家校共育共同体畅通沟通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家校沟通平台,不仅通报成绩,更交流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表现。明确共育责任: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正当管理,同时学会如何配合学校进行家庭教育。建立信任伙伴关系:推动家长参与学校治理,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而非“旁观者”或“投诉者”,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环境。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权益保护意识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并懂得保护自己。普及权益教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拥有不受暴力与侮辱的权利,并告知他们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向谁(父母、信任的老师、学校领导、教育部门)求助以及如何求助。 empowered(被赋能)的学生是保护自己的第一道防线。

济南这起事件,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殿堂一旦离开了对“人”的尊重与关爱,便会沦为冰冷的规训场。对涉事教师的处罚是必要的,但绝非终点。我们必须超越对个案的愤慨,进行一场深刻的集体反思与系统性重建。教育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让学生恐惧而服从,而在于用智慧引导、用爱心感化、用规则守护。唯有将学生的尊严与权益置于核心,全方位地加强师德建设、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明晰惩戒边界、筑牢家校信任,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安全、有尊严地成长,让教育真正回归其“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这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重塑之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