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篇千古奇文,仅170字,却说透如何成就一番事业,收藏!
发布时间:2025-09-20 16:11 浏览量:7
谈及诸葛亮,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手持羽扇,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神机军师。
然而,褪去文学作品的光环,历史上的诸葛亮,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他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早年隐居隆中,躬耕苦读,静观天下大势。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相助,一番“隆中对”为刘备擘画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此后,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一人肩负起蜀汉的重任,对后主刘禅尽心辅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思想品德同样为后世所称颂。《自勉》一文,正是他高尚品格与深邃智慧的集中体现。
《自勉》开篇便提出了三种崇高的境界:“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所谓“圣人则天”,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圣人,会效法天的运行规律来为人处世。天道自然,不言而行,化育万物而不求回报。
《道德经》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对“则天”最好的诠释。天道看似无所作为,却成就了万物的生长与繁荣。
汉文帝刘恒的统治,便是“无为而治”思想的成功实践。经历过秦末的战乱和汉初的动荡,天下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汉文帝登基后,深刻吸取了秦朝严刑酷法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道家的黄老治术,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他为人至孝,生活简朴,以身作则。在国家治理上,他尽量减少对民间的干预,减轻赋税和徭役,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他废除了许多严苛的刑罚,如“肉刑”和“诽谤妖言罪”,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看似“无为”的治理,使得汉朝的国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文帝不以个人意志强行干涉社会运行的规律,而是顺应时势,为民创造安定的环境,使其自我发展,这正是效法天道,让万物自然生长的智慧体现。
继“圣人则天”之后,便是“贤者法地”。大地广袤深厚,承载万物,默默无言,却给予万物生长的根基。《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法地”的内涵。贤能之人,应当效法大地那般宽厚仁德的品行,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和承载世间万物。
周文王姬昌,便是“厚德载物”的典范。商朝末年,纣王统治残暴,民不聊生。而作为西方诸侯之长的周文王,却以仁德治国,深受百姓爱戴。他尊敬长者,爱护幼小,礼贤下士,吸引了天下无数的贤才前来归附。
面对商纣的猜忌和迫害,周文王虽被囚禁于羑里,却毫无怨言,反而利用这段时间潜心推演《周易》,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他治理下的周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祥和。
正是因为他拥有如大地般深厚的德行,能够承载万民的期望,最终才为周朝取代商朝,建立八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文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德行越是深厚,就越能承担重大的责任,包容各种不同的人和事,最终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阐述了正面的典范之后,诸葛亮笔锋一转,开始论述为人处世应当避免的误区。“骄者招毁,妄者稔祸”,这八个字如警钟长鸣,告诫世人骄傲自大和狂妄行事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历史上有太多英雄豪杰,并非败于敌人之手,而是毁于自身的骄傲与狂妄。
西楚霸王项羽,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勇猛无双,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威震天下,可谓一代战神。然而,他性格中的骄傲与残暴,也为他的最终败亡埋下了伏笔。他火烧阿房宫,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卒,尽失民心。
在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放走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刘邦。他刚愎自用,听不进亚父范增的良言,最终导致范增离他而去。他分封诸侯时,完全凭个人好恶行事,赏罚不公,导致诸侯纷纷背叛。
项羽的失败,不在于军事上的无能,而在于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他的骄傲,让他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和潜在的危机;他的狂妄,让他失去了天下人心和身边最重要的谋士。
最终,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霸王,只能在乌江边上演一出英雄末路的悲歌,令人扼腕叹息。
除了骄妄之外,诸葛亮还对言语和私心提出了告诫。“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智慧。
言多必失,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总是夸夸其谈,言语轻率,时间久了,自然会失去他人的信任。
战国时期的赵括,其父是名将赵奢,他自幼熟读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无人能及。然而,他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战经验,却因此而自视甚高。
长平之战中,赵王不听老将廉颇的持重之策,反而轻信赵括的纸上谈兵,用他替换了廉颇。赵括一到前线,便全盘否定了廉颇的战略部署,轻率出击,结果被秦军包围,最终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赵括的悲剧,正是“多语者寡信”的生动写照,他的夸夸其谈骗取了赵王的信任,却最终给自己和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而“自奉者少恩”,则指的是那些凡事只考虑自己利益,极端自私的人,必然缺少仁爱和恩德之心。这样的人,即使身居高位,也难以获得他人的真心拥戴。
秦始皇嬴政,虽然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千秋伟业,但他统治后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耗费了巨大的民力财力。他又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对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让天下读书人离心离德。他的行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百姓的恩泽,最终导致他一手建立的庞大帝国,在他死后迅速土崩瓦解。
在文章的最后,诸葛亮总结道:“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这三句话,直指治理的核心要义。奖赏没有功劳的人,会让真正有功之人寒心,导致人心离散;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会激起普遍的怨恨,动摇统治的根基;而一个人的喜怒完全出于私心,毫无章法,最终只会自取灭亡。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徙木立信”,做到了赏罚分明,在秦国树立了法令的绝对权威。而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善于纳谏,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个人喜怒而影响朝政。
《自勉》一文,言简意赅,却博大精深。它从效法天地自然的宏大视角,落笔于个人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最终归结于赏罚分明的治理之道。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的行为准则,也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智慧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