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坤:以人民为中心是读懂中国治理的核心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4 04:29  浏览量:3

陶华坤:以人民为中心是读懂中国治理的核心密码

读懂中国是一项宏大命题,发展是重要视角。读懂中国有三个层次:中国人自己要读懂中国;要帮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走近中国,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体现和而不同;让世界分享对中国的认知、理解,以促进中国人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读懂中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一、发展为了人民: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涵:重民、利民、恤民。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认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人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对党员提出“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的必然要求。

1.以人民为中心的三重核心要义。

发展为了人民: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发展依靠人民:国家治理的力量源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治理的根本立场,直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其核心在于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生产目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并通过制度设计确保生产结果与目的一致,即实现人民现实幸福与解放。这一立场决定了中国治理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尺度。

2.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为:价值逻辑的一致性。

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时代化、实践化,通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筑牢执政根基,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公仆”定位一脉相承。从理论维度看,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既继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又创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从实践维度看,它是中国治理“为什么能”的关键密码--通过凝聚人民共识、激发群众创造力,实现了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成为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核心枢纽。

3.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在国家、民族、人民这三者中,人民居于主体地位,人民幸福的基础是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同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又以人民幸福为目的。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1947年,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在一种地区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在另一种地区,是农民给地主种地。”事实证明:是否真心实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决定民心向背、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决定整个国家的性质和方向、道路和前景。

二、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自由等人学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社会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含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个层面。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恩格斯曾警醒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对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的道义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天道无为”的自然观的坚守。

2.“西方之乱”的一个根本原因。

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常常宣扬这样一种论调,即政府是必要的“恶”,新自由主义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这种论调和口号是为资本家集团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立论的。正是基于这一论调和口号,西方一些国家就成为以资本为主导的国家,执政党和国家也显示不出其领导力、引领力和组织力。中国之治,是要把所谓“恶”政府塑造成为人民服务的“善”政府,党和政府掌握着国家权力和资源,如果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和约束,权力就会出现任性并导致腐败,即呈现为“恶”。以中国之治解决“恶”的问题,全力把中国共产党逐渐锻造成深得人民爱戴和拥护的强大政党。

3.打造“同心圆”寻求“最大公约数”。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共治“同心圆”;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让人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全过程,寻求最大公约数;保障人民权益,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确保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人都有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共同见证祖国发展和时代进步。

三、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治理的核心密码

中国之治的根本支撑。“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核心密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1.透视信任度满意度背后的中国密码。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发布的“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达91%,在28个受访国中名列榜首。肯尼迪学院在中国开展的民调结果显示,民众对政府满意度连年保持在90%以上。“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人民为中心,算清人心向背的政治账。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人民为中心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工作准则。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让理念、政策、实施方案、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围绕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运转。

2.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治理的核心密码。

其内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通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逻辑体系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为国家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治理的理论内核,更是其高效运行与持续创新的生命力所在。它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实践和价值引领,将人民意志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理解中国发展奇迹提供了根本逻辑。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理论命题,又是基本方略;既是政治立场,又是根本要求。中国治理为什么“能”、中国治理之“道”何在,中国治理的独特性优越性源自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3.发展动力:一切依靠人民,“投资于人”。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20世纪60年代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出“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毛泽东批示:“要各地效仿,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密码”,是中国奇迹的“密码”,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苏联共产党执政七十四年,却一朝亡党,经验教训,最为根本的一点,苏联共产党说到底是被历史抛弃的,是被人民所抛弃的。苏联共产党在只有20万党员的时候,依靠人民战胜国内外强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自己打败自己,失去政权,把自己送进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