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二任校长关麟征
发布时间:2025-09-26 06:56 浏览量:3
关麟征1905年生于陕西户县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期,他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后升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聪颖好学,成绩优异。奈何家道中落,不得不中途辍学。1924年,得于右任先生赏识举荐,南下广州,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徐向前、陈赓、杜聿明等成为同窗,自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在黄埔军校期间,关麟征就以刻苦认真著称。据同窗回忆,他常常在熄灯后还借着月光研读兵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坚实基础。某日训练时,他不慎摔伤手臂,却仍坚持完成各项训练科目,让教育长邓演达也为之动容,特意在全校面前表扬了他的坚韧品格。
从黄埔毕业后,关麟征随军参加东征、北伐,由排长渐次晋升至团长、旅长。1933年,日军进犯华北,关麟征率第二十五师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与日军展开激战。是役,他亲临前线指挥,在阵地即将失守的危急时刻,亲自率领预备队发起反冲锋。激战中,他身中五弹,鲜血染透军装,仍坚持作战,终守住阵地。战后,医务人员从他身上取出五枚弹片,其中一枚距离心脏仅毫厘之间。此战使他获授青天白日勋章,《大公报》主笔张季鸾特撰社论赞扬其英勇,称其为"当代岳武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关麟征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展现。次年台儿庄战役中,他任第五十二军军长,采用"正面牵制,侧翼突击"战术,重创日军。有趣的是,战前他特意让炊事班准备了陕西特色的羊肉泡馍,让将士们饱餐一顿,说是要让三秦子弟记得家乡味道,更有力气打鬼子。果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第五十二军将士奋勇杀敌,所部被国内外军事评论家誉为"关铁拳"。
某次激战间隙,关麟征巡视阵地时,发现一名年轻士兵正在擦拭家书,眼中含泪。询问得知其母病重,关麟征当即取出自己的薪饷交给士兵,嘱咐他寄回家中。这件事在军中传开后,将士们无不感佩,都说:"跟着这样的长官,就是战死也值了!"蒋介石得知台儿庄大捷后,也公开称赞:"中国军队如果都能像52军那样,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
1939年,关麟征指挥第十五集团军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战前会议上,他力排众议,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方针。当时有些军官不理解,认为这是怯战。关麟征便用陕西老家的谚语解释:"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就是要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让鬼子的重拳打在棉花上。"最终,他率六个军坐镇湘北,先阻后攻,取得大捷。
在长沙会战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轶事:某日深夜,关麟征突然召集各师师长开会。众人以为有紧急军情,匆忙赶到指挥部,却见关麟征正在泡茶。他笑着说:"今夜月色甚好,请诸位来品品我老家捎来的陕青茶。"就在品茶过程中,他巧妙地将作战部署融入闲谈之中,让与会者在轻松氛围中领会了作战意图。这种独特的带兵艺术,让部下既感到亲切,又深为敬佩。
1940年后,关麟征调防广西、云南,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镇守滇越边境。他亲自勘察地形,构筑工事,加强训练。在滇南驻防期间,他特别重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一次,他听说某个寨子的头人生病,特意派军医前去诊治,还送去了药品和粮食。这件事让当地民众十分感动,主动为部队提供情报和给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得知后评价道:"关将军是一位真正的军人,他很会打仗。现在有他镇守滇越边境,我断定日军是不敢来犯的。"
关麟征治军严谨,尤重训练,常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每天拂晓,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训练场,与士兵一同出操。有一次,一名新兵因动作不规范受到班长责罚,关麟征看到后并未批评班长,而是亲自示范动作要领,直到新兵完全掌握。事后他对军官们说:"带兵要严,但要严之有方;待兵要爱,但要爱之有度。"
虽要求严格,关麟征却格外关爱士卒。他经常深入连队,与士兵同食同寝,察解困难。发现伙食不佳,即撤换后勤主管,谓:"士兵吃不饱,怎么打胜仗?"某年寒冬,他巡视营地时发现士兵被子单薄,当即命令军需处连夜赶制棉被,并把自己的大衣送给站岗的哨兵。这些举动深深感动了将士们,第五十二军因此成为抗战时期士气最旺盛的部队之一。
与杜聿明既是黄埔同窗,又为陕西同乡,二人在战场上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传为佳话。据说每次协同作战前,二人总要先用陕西方言交谈一番,用家乡话商讨军机,让旁人听得云里雾里,却起到了很好的保密效果。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在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将领中实属难得。
抗战胜利后,关麟征于1946年出任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次年升任校长,成为黄埔军校第二任校长。在任期间,他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常对学员说:"军人当以保家卫国为天职,毋负民族期望。"他改革训练方法,增设现代化战争课程,为军队培养了大量人才。
1948年任陆军副总司令,翌年擢升总司令,然在位仅数月。内战期间,关麟征未直接参与对解放军的作战。据说有一次,蒋介石亲自召见他,要求他率部与解放军作战,他婉言谢绝,说:"我与共军作战多年,深知其厉害。如今抗战方歇,民生凋敝,实不宜再启战端。"这番直言让蒋介石大为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1949年,关麟征辞去军职,携眷移居香港,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不参与政治活动,不会见记者,以读书写字度日。他在香港的居所陈设简朴,最珍视的是一套《孙子兵法》和一把抗日时期使用的指挥刀。平日除读书练字外,最爱听秦腔唱片,乡音一起,往往潸然泪下。
虽身居香港,关麟征始终心系故土。麟征晚年生活极有规律,每日清晨即起,练习太极拳后便开始读书。他尤其爱读史书,常说:"读史可以明志,可以知兴替。"有时读到动人处,便提笔写下批注,这些读书笔记后来成为研究其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他还保持着军人作风,衣着整洁,居室一尘不染,用品摆放井然有序。
1980年7月30日,关麟征病重入香港伊丽莎白医院,医者见其胸前伤痕累累,皆抗日战场所致。8月1日逝世,享年七十有五。徐向前元帅发唁电曰:"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浦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
关麟征一生,抗日功勋卓著,从长城抗战至滇南守备,无役不与。他指挥的战役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充分展现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治军严格却又爱兵如子,既重视传统战术又善于创新,既坚守原则又懂得变通,这些特质使他成为抗战时期最受官兵爱戴的将领之一。晚年急流勇退,隐居香江,其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