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期文人,叶适十首诗,既饱含对命运的忧思,又不失细腻体察
发布时间:2025-09-29 08:18 浏览量:10
南宋中期,文坛呈现出多元并峙的格局,叶适以其独特的思想锋芒与文学造诣,成为当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政坛上,他是力主抗金的务实派,曾参与策划边防要务,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论,为南宋的国防与民生殚精竭虑,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十首诗。
在文坛,他作为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打破了程朱理学对思想界的垄断,倡导 “经世致用” 的学术理念,其文论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方向。而叶适的诗歌,更是他精神世界的鲜活写照,既饱含对家国命运的忧思,又不失对自然风物的细腻体察,语言质朴中见苍劲,意境阔大而深沉,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展现出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叶适的生平中,有两则趣闻颇能反映其性格。一次,他在永嘉讲学,有学子执着于空谈义理,叶适便指着窗外稻田反问:“若终日论‘仁’说‘义’,不事农耕,秋收时仓廪空空,这‘仁’‘义’能当饭吃吗?” 一番话让学子们面面相觑,却也点醒了众人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另有一回,他任职建康府时,遇一富商为攀附权贵,送来名贵字画,叶适不仅拒收,还提笔在其礼盒上题诗:“黄金白璧非吾事,唯有丹心照汗青。” 令富商羞愧而退。
叶适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是温州永嘉人,也就是现今浙江温州人。彼时南宋偏安江南,与金国长期对峙,社会矛盾尖锐,既有外敌环伺的危机,也有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文化上,程朱理学渐成主流,但也催生了强调事功的永嘉学派等异军突起。叶适早年师从永嘉学派的前辈郑伯熊、郑伯英兄弟,深受其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为日后的学术与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他的家庭背景颇为贫寒,父亲叶光祖是个普通读书人,家境清苦,母亲杜氏则以勤劳坚韧支撑着家庭。年少时,叶适曾因家贫一度辍学,靠帮人抄书维持生计,但他始终未放弃学业,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至深夜。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也塑造了他务实坚韧的品格。
叶适为官多年,仕途起伏。他于淳熙五年中进士第二名,历任太常博士、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最高官至权吏部侍郎。在任期间,他体恤民情,积极推行改革,如在地方任职时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其主战立场与当朝主和派冲突,多次遭贬谪。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坚守初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其官场生涯可谓是南宋士人忧国忧民精神的生动缩影。
他为人性格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即便面对权贵也从不妥协。他曾在朝堂上痛陈时弊,批评朝政的苟安政策,引得皇帝震怒,却依然不改其志。在人际交往中,他与陈亮、陆游等文坛名流交往密切,彼此以文会友,相互砥砺。其中,陈亮的事功思想对他影响尤深,两人常常彻夜长谈,探讨治国安邦之道,他们的友谊也成为南宋文坛的一段佳话。
据记载,叶适现存诗歌约200余首,其诗歌思想内核与其学术主张一脉相承,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从艺术魅力来看,他的诗不事雕琢,却自有一股雄健之气,如《水心先生文集》中的《登北务后江亭赠郭希吕》,以 “江声通海若,云气上蓬莱” 的壮阔意象,抒发了壮志豪情。
其诗歌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咏史抒怀之作,借古讽今,感慨兴亡;二是山水田园诗,描摹自然之美,寄托闲适之情;三是赠答唱和诗,表达对友人的情谊与人生的感悟。这些诗歌共同构成了叶适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南宋思想家、文学家的赤子之心。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十首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