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的一首夏日诗,短短二十八字美如画卷,读来令人神往
发布时间:2025-08-04 22:37 浏览量:1
炎炎夏日,最惬意的莫过于寻一处阴凉,偷得浮生半日闲。
南宋有位叫徐玑的诗人,曾在某个蝉声炸响的黄昏,搬了把竹椅坐在山脚下。他没摇蒲扇,没喝冰饮,只是静静坐着。
他还写了一首《夏日闲坐》的小诗,记录他当时的心情。
《夏日闲坐》
徐玑
无数山蝉噪夕阳,高峰影裹坐阴凉。
石边偶看清泉滴,风过微闻松叶香。
要读懂一首诗,得先认识写诗的人。徐玑,字文渊,又字致中,号灵渊,是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
他生活在南宋时期,那会儿官场不好混,但徐玑凭借祖上的荫庇入了仕,在州县之间辗转任职。
别看官不大,他却以清廉正直闻名,走到哪儿都受百姓爱戴。在那个年代,官员能做到 “廉洁” 二字可不容易。史载他“清廉自守,不妄取一钱”,官声极好。
不过真正让徐玑名垂青史的,不是他的官声,而是他和三个同乡组成的“永嘉四灵”——徐照(灵晖)、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
这四位诗人就像诗坛的一股清流,用清新自然的诗风,矫正了当时江西诗派过于追求典故、语言粗犷晦涩的风气,后来还开创了影响深远的 “江湖派”。
他们写诗不爱谈大道理,就爱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山水、写日常,写四季风光,题材看似窄,却总能在细微处见真趣。
徐玑的这首《夏日闲坐》就是典型代表,短短二十八字美如画卷,读来令人神往。
“无数山蝉噪夕阳”,开篇就把我们拉进了夏日的山林。
“无数山蝉” 点明了数量之多,蝉鸣声在山林间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噪夕阳” 三个字用得极妙,“噪” 字本有嘈杂之意,但在这里却没有烦躁感,反而让人感受到夏日傍晚的生机。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山林间,蝉儿们似乎也在抓紧时间歌唱,给这宁静的傍晚添了几分烟火气。
这里藏着诗人的巧思:用蝉的 “噪” 来反衬山林的 “静”,就像我们在安静的午后听到窗外的鸟鸣,反而觉得更安静一样,这就是古诗里常说的 “以动衬静”,一个 “噪” 字,把夏日山林的活力和幽静同时写活了。
第二句 “高峰影裹坐阴凉”,镜头从远景拉到了诗人自身。“裹” 字用得太传神了,就像山峰把影子铺展开来,温柔地将人包裹其中。夏日的阳光毒辣,但在高峰投下的浓荫里,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坐” 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闲适,仿佛这阴凉是特意为他准备的,他只需静静享受就好,写出了那种卸下疲惫、安然静坐的舒适感。
“石边偶看清泉滴”,诗人的目光从远处的夕阳、高峰,转到了身边的细节。
“偶看”不是特意去看,是不经意间一瞥,就撞见了惊喜。“清泉滴” 三个字画面感极强。山涧边的石头上,有一眼清泉,水珠正“滴答、滴答”往下落,砸在下面的小水洼里,溅起细小的水花。
这滴泉水中藏着动静之美:泉水滴落是动态的,而石头和静坐的诗人是静态的,一动一静之间,更显山林的清幽。
“滴” 字不仅有视觉效果,还有听觉联想,仿佛能听到泉水滴落的 “叮咚” 声,清脆悦耳,给这安静的午后又添了几分灵动。
“风过微闻松叶香”,诗人的感官从视觉、听觉转向了嗅觉。
“风过” 是动态的,一阵山风吹过,带来了 “松叶香”。“微闻” 表明不是浓烈的香气扑面而来,而是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松香,需要静下心来才能闻到。
山蝉自鸣,清泉自滴,松香自散,诗人只是静坐其间,便与万物达成无言的默契。
他没说“我很开心”,也没说“我讨厌世俗”,只是让香气慢慢漫过身体——这就是古人说的“隐者之乐”:不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安安静静地存在,和山水、草木融为一体。
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典故,从蝉噪到泉滴,从阴凉到松香,诗人调动所有感官,编织出一张清凉的网,将炎夏的燥热过滤得干干净净。
在平淡中见真趣,在细微处显深情,寥寥四句便把夏日山林的清凉与闲适送到眼前,也让我们感受到千年前那松影里的石凳、泉滴上的苔痕、松风间的幽香。
- 上一篇:军歌嘹亮新征程 矢志不渝和平梦
- 下一篇:走进李锋课堂,绘制人生航线,不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