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者千古,伟人不朽

发布时间:2025-09-29 08:42  浏览量:3

公者千古,毛泽东主席的不朽风范永照万代。

毛主席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心中唯有人民,他的无私奉献与伟大情怀,赢得了人民无尽的爱戴、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仰。雷洁琼先生所书“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八个大字,刚劲而深沉,庄重地镌刻在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深刻揭示了历史的真谛。唯有将身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民、秉持以天下为公信念的人,方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人民心中铸就永恒的生命。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无疑是“公者千古”这句箴言最壮丽、最生动的诠释。他的“公”,并非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如潺潺溪流,贯穿于每一个关乎民族命运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又如熊熊烈火,化作改天换地、气吞山河的磅礴实践。

喊出“人民万岁”,一生力抗强权

毛主席的“公”,闪耀在他一生对平等的执着追求之中,他始终将底层劳苦大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最重要的位置。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指出,旧社会一切不平等的根源皆在于“强权”。无论是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压迫、官僚权贵蛮横的政治欺压,还是帝国主义列强无情的民族奴役,在他眼中,都是必须被彻底推翻的大山。他坚信,靠财权去压迫人,靠强权去欺凌人,绝无正义可言,必须将这颠倒的世界重新扭转过来。因此,他所领导的革命,核心要义便是“平权”。

在井冈山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他亲自规定“官兵平等”。从威风凛凛的军长到默默劳作的伙夫,大家同甘共苦,吃着一样的红米饭,穿着一样的粗布衣。他坚决反对打骂士兵、根除军阀习气,让革命队伍充满了温暖与正气。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这种平等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特权思想。他曾严厉告诫全党:“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他得知某些干部子女出现特殊化倾向时,顿时怒目圆睁,要求立即坚决纠正。在他的心中,工人、农民,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永远占据着最崇高的位置。他那振聋发聩的“人民万岁”的呼喊,如同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击中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这绝非简单的口号,而是毛主席一生坚守的价值观,更是全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真正的“公”,就是要剥夺那些剥夺人民的人,让人民群众真正挺直脊梁站起来,从被压迫、被剥夺的对象,成为国家当之无愧的主人。

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决反对“划江而治”

真正的“公者”,目光如炬,能腾空万里,以高远、深邃的历史眼光俯瞰天下。1949年初,三大战役的胜利让国民党主力丧失殆尽,长江以北广袤的土地基本获得解放。此时,国际上部分势力和一些民主人士中出现了“划江而治”的主张,他们以减少伤亡、休养生息为理由,希望共产党就此止步,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

在毛主席会见包括雷洁琼在内的爱国民主人士时,雷洁琼曾忧心忡忡地问道:“美国和苏联都赞同中国‘划江而治’,在国际和国内也有不少拥护者,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划江而治’的社会基础又是什么呢?”

毛主席目光坚定,洞若观火,深刻地洞悉了其中隐藏的巨大隐患。他纵观中国历史,清晰地看到统一和集权往往带来国家的强盛,而分裂和混战则必然导致积贫积弱、百年屈辱。倘若接受“划江而治”的建议,中国必将重蹈历史上“南北朝”的覆辙,帝国主义便会趁机“分而治之”,妄图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如此一来,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将变得遥遥无期。毛主席耐心而深刻地阐述了不能学楚霸王项羽、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他言辞恳切地指出,分裂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处,共产党人必须勇敢地担负起统一的历史使命,彻底结束战乱,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气壮山河的诗句,如黄钟大吕,宣告了国家必须统一、绝不允许分裂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伟大决策所蕴含的,正是对国家、对民族命运高度负责的“公者”之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为有牺牲多壮志,以“大仁政”换日月新天

毛主席的“公”,还体现在他为国家长远发展而敢于作出艰难抉择的非凡战略魄力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摆在面前的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是优先改善当下百姓的民生,让人民尽快过上好日子;还是优先打下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坚实根基,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是按部就班、缓慢发展,还是借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老百姓能否理解这样的决策?会不会支持这样的选择?

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但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老人家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刚刚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可能会再次被打倒,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即便当时国家条件极其艰苦,他依然坚定地领导全国人民节衣缩食,优先发展重工业,毅然开启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是一个充满牺牲的艰难选择,也是一个可能会被一些人误解和诟病的选择。农民、工人中的一代人,为了国家的原始积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怀揣着崇高的信仰,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国家。这是“大仁政”的伟大选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如一座巍峨的大厦,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为后来“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乃至后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历经苦难,后人享受辉煌。这种为了后代幸福而甘愿承受当下艰苦的担当,是何其无私的“公心”啊!这是毛主席的“公心”,也是毛主席那一代人的“公心”。而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最璀璨的部分,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雷洁琼先生题写“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之时,正值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一些人对毛主席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甚至一些利益受损者不惜恶意诋毁、泼脏水。然而,“公者千古”,因为公道自在人心。毛泽东思想已如涓涓细流,融入祖国的山河大地,化作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深深铭记和敬仰。这,正是“千古”的应有之义,也是历史对毛主席这位伟大“公者”最公正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