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李德生回忆晋冀鲁豫野战军义无反顾地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发布时间:2025-09-29 10:53  浏览量:17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主席关于争取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为我军在大别山重建巩固的根据地指明了方向。

1947年8月30日,刘、邓首长在渡过淮河不久,即发出指示,要求全军在打胜仗、歼灭敌人的同时,大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并指出:使大别山人民“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军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

大别山是我党的老根据地,人民群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上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建立了鄂豫皖苏维埃政权,组建了人民自己的武装工农红军第1军,后又扩建为红四方面军。第4次反“围剿”后,四方面军转战川陕。红25军、红28军及新四军第5师,又相继在此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由于我军主力曾3次撤离该区,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主武装对当地人民进行过多次残酷镇压,许多村镇被敌人夷为废墟,许多军属、烈属惨遭敌人屠杀,不少村庄只留下老弱妇孺,看不见青年和壮年人。大别山人民对敌人怀有深仇大恨,见我刘、邓大军重返大别山,一方面欢欣鼓舞,庆幸重得解放;另一方面又担心我军站不住脚,怕敌人回来后施加报复。加之我军初到,反动统治尚未彻底摧垮,仍在暗地里威胁群众.因此,群众不敢公开与我军接近。为了迅速展开工作,重建政权,发动群众,我军在寻机歼敌、打击土顽的同时,主力所到之处,组织大批工作队,深入群众,访贫问苦。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全国各战场上我军大量歼敌的有利形势,说明我们是当年红军—鄂豫皖子弟兵打回家乡,是在歼灭了100多万敌人以后的战略大进军,我军誓与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难,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决不会再走,以消除群众的顾虑。在斗争环境复杂的地区,采取了秘密串连的方法组织群众,以保护群众安全。与此同时,主力部队抽调大批干部和老区翻身战士,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农会,领导群众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开展游击战争,密切配合主力部队的战略展开。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工作队员,在极端险恶的环境里,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为群众的利益工作,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原第6纵队政治部宣传干事马丰年,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工作队员。他在麻城县肖家坳开展群众工作时,不幸被小保队捉住。敌人用4颗铁钉将他钉在地上,威胁地问:“你还要不要穷人翻身?’’马丰年同志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回答:“我死了,穷人也要翻身!”终于被敌人挖眼割耳残酷杀害。中原独立旅宣传干事梁桂华,是位女同志,在薪春县边街六斗观组织群众斗争,与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清剿斗争中,因叛徒出卖被捕,押解途中,奋身跳下响水岩,又遭敌人残酷折磨壮烈牺牲。当地人民将附近的水库命名为“桂华水库”,在她墓前立牌坊、刻碑文,寄托哀思。这些优秀的人民子弟兵为建设大别山根据地抛头颅、洒热血,受到人民群众深深的怀念和尊敬。

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野司首长十分重视部队执行政策纪律、维护群众利益问题。把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纪看成是我军“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邓政委曾严肃指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主席亲手订的……不能看成一个枝节问题,而是一个战略、策略和政策的事”。“一切行动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严守纪律,关心群众,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大别山生根的大事。破坏纪律,脱离群众,是自掘坟墓”。

在我军初进大别山时,部分地区在发动群众过早地进行土地改革中,曾发生过打击面过宽、损害中农和工商业利益的倾向。野司首长很快予以纠正,明令停止了“急性”土改,改变了农村的过“左”政策,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规定。对违反政策纪律的事情抓得很紧,处理得很严,改正得很快。针对少数部队出现违犯纪律的现象,刘、邓首长于9月2日在新县小姜湾召开整顿纪律的干部会议,严厉地告诫部队,反复强调依靠群众对建设大别山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刘司令员讲:“部队群众纪律这样坏,如不迅速纠正,我们肯定站不住脚。”邓政委严肃地指出:这是我军政治危机的开始。会后,即命令政治机关组织人员下到各部队传达会议精神,整顿军队的纪律。检查组并对一名强取商贩物资的副连长,依法执行最严格的军纪,解除了群众的疑虑,密切了军民关系,对全军指挥员也是很好的教育。............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援。高山铺战斗前,当地党和政府动员群众连夜舂米,支援部队粮食,并在几天内备齐1000多副担架。战后,迅速将我军700多名伤员转运至斌冲山区。战斗中,派出武工队和民兵为我军带路、侦察敌情、运送弹药、打扫战场,保证主力歼敌的胜利。一位不知名的民工,在战斗中冒着密集的炮火,爬上阵地,为战士们送干粮。一路上,干粮袋被穿了7个弹孔,当干粮送到战士们手中时,这位民工也英勇牺牲了。在敌人向我大规模“围剿”期间,我军主力与敌转战,部分伤病员分散在曹大山、谈家沟一带养伤,处境十分危险。老乡们夜以继日看护调理,喂汤熬药,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女一样。敌人进山搜捕,群众白天将伤员背到深山岩洞里隐藏,晚上接回家中休息。曹山长凹张顺昌,家里住9名伤员,他常去毛咀、白水为伤员买肉,被敌人怀疑抓去审问,吊在梁上拷打,打得死去活来,也未向敌人暴露情况,掩护了伤员的安全。皖西金(寨)东县委书记白涛同志被敌杀害后,暴尸城关,敌人扬言:“谁敢收尸,与白涛同罪!”住在附近的老贫农吕绍先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在群众的帮助下收硷了白涛同志的遗体。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与人民子弟兵同生死、共患难,并肩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刘司令员在回顾这段斗争历程时说;“这就是表现了人民战争的本质。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斗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大兵团跃进到敌人战略纵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是一场十分艰巨、十分严重的斗争,必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刘、邓首长预见到斗争的严重情况,进入大别山后,向全军发出庄严号召:“重建鄂豫皖解放区的任务是非常光荣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我们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解放区一定要建立起来,困难一定要克服,共产党的特点是愈困难愈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广大军民在重建和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中,响应这一号召,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发扬了我党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我军远离晋冀鲁豫老根据地,跃进到敌占区进行无后方作战,首先面临的是物资供应困难。毛主席和党中央于9月中旬电示:“应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后方接济的思想。”“人员、粮食、被服、弹药一切从敌人和新区取给。”我军初入新区,开始是利用旧保甲筹借军粮,以后是在解放了的城镇中征税和向商人筹借物资的办法。并号召广大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部队在紧张频繁的斗争中,没有鞋子穿,就组织战士们学习打草鞋;没有足够的药品,卫生部利用食盐水等代用品为伤员消毒,并组织卫生人员采集中草药。最困难的阶段,有的部队20多天没有吃到油盐,有的部队在断粮的情况下,拔野菜或以清水煮马肉充饥。高山铺战役之后,气候已转寒冷,10万大军尚着单薄的夏衣在山区转战。刘、邓首长决心发动全军将士自己动手,依靠群众解决冬装。各部队派出采购人员,根据野司规定的政策,向商家和群众购买、筹借布匹和棉花。干部战士动脑子、想办法,用树条制成弹弓弹棉花,用稻草灰将各色杂布染成灰色,请当地妇女传授缝衣技术。刘司令员还亲自教干部战士裁缝领口。全军上下,一齐动手,终于克服困难,穿上棉衣,战胜了大别山严寒的威胁,满怀信心去迎接更加艰苦的考验。

我军从北方来到南方,从平原转进到山区,环境的变化,给部队战斗、生活带来不少新的间题。渡淮河后,干部战士对南方气候变化、生活习惯、地形条件极不适应。吃大米,爬高山,行军走田坎小路,进行山地、水网战斗,均成为新的课题。

时值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山高路窄,重炮和大车都不便行动。且敌情严重,部队得不到休整,痢疾、疟疾等山区地方疾病造成大量减员。特别是在进入大别山初期,无后方基地,伤病员得不到妥善安置,不少指挥员产生思想顾虑。有的同志过多看到局部的暂时困难,产生了“避敌不打,躲躲闪闪”的右倾情绪。9月下旬,刘、邓首长在商城西北之王大湾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指出我军战略进攻的伟大胜利和重要意义,强调了政治思想教育,号召全军指战员,增强斗志,提高信心,克服右倾情绪,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刘司令员在会上指出:“我军之来此是在消灭蒋军110多万人之后的战略大进军,蒋军则是在被歼110多万人之后的战略大退却。”“全党全军愈认识自己的政治任务和光明前途,信心就愈高,斗志就愈强”,“而创立解放区的进程,就愈是突飞猛进”。为了适应大别山的斗争环境,缩减了机关,减少了重武器和牲口,以利山地机动。各部队采取了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南方战士与北方战士展开互助等办法,引导部队熟悉南方环境的作战与生活习惯。并在全军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形势与任务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斗争意志。高山铺战斗前夕,刘司令员来到第6纵队,对连以上干部讲了话。他说:革命战士要勇敢。“勇”是男子头上戴的一顶光荣的帽子。站队要看一看,是不是男子汉,是不是真正黄帝的子孙?不是的,就让他们去吧!刘司令员的讲话传到部队,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信心倍增,勇敢地投入歼灭敌整编第40师和第52师第82旅的战斗,取得了全胜。

在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敌情严重,战斗频繁。有的连队经过昼夜行军,连续战斗,病员、伤员大量增加,减员2/3。当敌人重点围攻开始以后,形势更加严酷,险象丛生。为掩护桐柏、江汉、淮西(淮河以北、沙河以南))3个地区的战略展开,配合陈粟、陈谢部在外线歼敌,刘、邓首长号召全区军民忍受最大的困难和艰苦,将敌人几十个旅的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吃大苦,耐大劳,为全局的胜利而作出牺牲。我主力部队在敌人合围开始以后,不顾疲劳,忍受饥寒,以紧张的急行军,适时跳出包围圈,转到外线,不断拖疲、消耗敌人。有的部队一夜之间奔袭60多公里,甩开敌人主力,寻机打击敌后之土顽;有一支部队连续行军一天两夜,行程120公里,只吃了一顿饭。野司首长和部队一起行军作战,甘苦同尝。刘司令员眼睛不好,常拄着棍子爬山越岭,备受艰苦。由于敌我犬牙交错,遭遇的情况经常发生。1947年12月14日,刘司令员率野司机关及第1纵队向淮西展开,在光山县西南北向店之菜园,与敌整编第11师不期遭遇,陷入极端危急的情势之中。刘司令员沉着果断,凭借大雾的掩护,采取紧急措施摆脱了敌人。在腹心地区坚持斗争的部队和地方干部,以英勇顽强的精神与敌周旋。他们风餐露宿,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袭击分散孤立之敌,摧毁敌政权,保护我政权。我分散行动和隐蔽的工作队员及伤病员,在敌人“清剿”、“驻剿”的艰难时刻,自动组成战斗小组,到处打击敌人,牵制敌人。许多战士英勇不屈,壮烈牺牲。活动在薪春张家湾的工作队员和伤病员,在沉重打击敌人之后被敌俘获,20多人高唱《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壮烈就义。其中一位姓吴的干部临刑前对群众说:“老乡们,不要悲伤,我们不久就会胜利,敌人一定要被消灭!”话未说完就被敌人开枪杀害。大别山的军民为坚持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血的代价。1948年元旦,邓政委在敌人重点“围剿”的危急、困难情况下,组织了机关团拜,并检阅了警卫部队。战士们连夜剃了头刮了脸,把破烂的军装缝补得整整齐齐,成营横队排列在山角的田埂上。天还没有大亮,邓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员等领导同志向警卫部队走来。邓政委用洪亮的声音向大家拜年,鼓舞大家坚定胜利信心,克服困难,紧紧地把敌人拖住,坚持到最后胜利!频繁的战斗,恶劣的环境,残酷的斗争,对我广大军民是一次最大的磨练。在斗争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光辉的文献,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而且,“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毛主席的指示,使广大军民认清了形势,明确了坚持斗争的意义,看到了胜利的前景,成为鼓舞我们克服困难、坚持斗争、战胜敌人的巨大精神力量。

我刘邓大军自1947年8月进入大别山,经历了4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站稳了脚跟。鄂豫、皖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新创建了桐柏、江汉根据地和军区,使大别山和鄂豫陕、豫皖苏联成一片。在4个多月的作战中,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共歼敌19万多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在4500万人口的江、淮、河、汉广大中原地区,完成了面的占领,迫使敌人缩守到铁路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