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苏辙3首七绝,应对人生低谷:失意时不妨“暂留聊复为加餐”

发布时间:2025-09-30 07:44  浏览量:12

苏辙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和政治领域均有重要贡献。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他自幼聪慧,嘉祐二年(1057年),与苏轼一同中进士。当时主考官欧阳修对其文章极为赞赏,苏辙也凭借自身的才华在文坛崭露头角。

苏辙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旧党执政,苏辙被召回朝任职,后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再次被贬。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得势,苏辙被一贬再贬,最终被贬到岭南雷州等地。

苏辙的散文风格汪洋澹泊,有秀杰之气。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早期诗作受苏轼影响较大,后期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淡雅闲适为主,如《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 其一 北宋 · 苏辙

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

奔走半生头欲白,今年始得校书郎。

首句"读书犹记少年狂"开门见山,以"犹记"将读者拉回诗人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狂"字生动刻画了青年士子饱读诗书后的自信与豪情,而"万卷纵横晒腹囊"更以夸张手法展现其博学多识——将满腹经纶比作可以晾晒的实物,既形象又幽默,彰显了年轻时对知识力量的笃信与张扬。

后两句笔锋陡转,形成强烈反差:"奔走半生头欲白"浓缩了诗人半世飘零的仕途艰辛。"奔走"二字道尽辗转各地、为生计与理想奔波的劳碌,"头欲白"则以直观的衰老意象,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无奈。末句"今年始得校书郎"在平静陈述中蕴含万千感慨——"始得"二字既道出迟来之喜,又暗含对仕途坎坷的唏嘘。校书郎虽只是掌管典籍校勘的中低级文职,但对颠沛半生的文人而言,终获一份与学识相称的文官职位,已是莫大的慰藉。

全诗四句,前两句忆昔,后两句抚今,通过"少年狂"与"头欲白"、"万卷纵横"与"校书郎"的鲜明对比,勾勒出一条从意气风发到饱经沧桑再到终得其所的人生轨迹。苏辙没有沉溺于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未刻意渲染获得微职的欣喜,而是在平静叙述中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分子特有的坚韧与达观——即便迟来,终有认可;纵然位卑,不负所学。这种历经千帆后对平凡际遇的珍视,恰是这首小诗最动人之所在。

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 其二 北宋 · 苏辙

百家小邑万重山,惭愧斯民爱长官。

粳稻如云梨枣熟,暂留聊复为加餐。

首句"百家小邑万重山"以数字对比勾勒出任职地的偏远——"百家"显其地狭民寡,"万重山"状其地势险阻。这十字不仅交代了新职环境的艰苦,更暗喻了仕途的坎坷与孤独,为全诗奠定了质朴沉实的基调。

次句"惭愧斯民爱长官"笔锋一转,由客观环境转向主观感受。"惭愧"二字是全诗情感枢纽,既表达了地方官员面对百姓淳朴爱戴时油然而生的不安与自省(生怕辜负这份信任),又暗含对官民关系的深刻认知——官员本不应享受特殊尊崇,这种"爱"越是真挚,越让诗人感到责任重大。一个"惭"字,道尽了传统士大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为政心态。

后两句"粳稻如云梨枣熟,暂留聊复为加餐"由情感转入景物与自我期许。"粳稻如云"以云喻稻,极言丰收景象之壮阔;"梨枣熟"则点明时令,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这联看似闲笔的景物描写,实则暗含双重意味:既是对治下风物人情的欣赏,又以"暂留"表明自己虽获新职却仍持暂居心态——"聊复为加餐"的自我劝勉,既是对百姓提供衣食的感恩,更是提醒自己当珍视机会、勉力尽责。

全诗四句,由景及情,由情返景,最终归于自我惕厉。苏辙没有描写新职带来的欣喜,反而以"惭愧"贯穿始终,在偏远小邑的山水田园间,展现了一位文人士大夫对官民关系的深刻理解与自我要求。这种将个人际遇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的情怀,使这首小诗超越了简单的赴任感怀,成为宋代士人"民胞物与"精神的生动注脚。

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 其三 北宋 · 苏辙

病后浊醪都少味,老来欢意苦无多。

临行寂寞空相对,不作新诗奈客何。

此诗开篇便以“病后浊醪都少味,老来欢意苦无多”直抒胸臆,将诗人病后与年老的复杂心境和盘托出。“病后”点明身体状况不佳,本就身心俱疲,此时连浊酒都失去了往日的滋味,可见病痛对诗人身心的双重折磨。“老来”则强调岁月流逝、年老体衰的现实,“欢意苦无多”直白地表达出随着年龄增长,内心的欢乐愈发稀少,尽显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落寞与无奈。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低沉、哀伤的情感基调。

后两句“临行寂寞空相对,不作新诗奈客何”则聚焦于临行之际的情景。“临行”点明了事件背景,即将前往新的任职之地。“寂寞空相对”描绘出诗人与同官分别时,周围寂静无声,唯有彼此相对无言的尴尬与落寞,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伤感。“不作新诗奈客何”则以一种略带诙谐又满是无奈的语气,表达出在这种情境下,诗人因没有创作新诗来酬谢宾客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心境,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病、老、临行等元素,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自身状况的感慨,又有对离别的愁绪,读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