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进士邓云霄:从苏州知县到岭南诗坛巨擘,4首七绝写尽游子愁

发布时间:2025-09-13 07:58  浏览量:8

邓云霄(1566年~1631年),字玄度,号衡疑,广东东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邓云霄考中进士,授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在任期间,他颇有政绩,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深受当地民众爱戴。1631年,邓云霄在家乡去世。

邓云霄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之作,也有豪放洒脱、慷慨激昂之篇。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情感和思考。例如在一些写景诗中,他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山水的秀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著有《百花洲集》《解韬集》《漱玉斋集》等。他是明代岭南诗坛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在当时的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世岭南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秋山(忆家作) 明 · 邓云霄

秋山丛桂暗松门,黄菊西风酒一尊。

莫问闲房幽径里,向来离合敢重论。

"秋山丛桂暗松门"起笔即造清冷意境,丛桂的馥郁与松门的幽暗形成嗅觉与视觉的微妙对冲,"暗"字尤见功力,既写松荫浓密遮蔽山门,又暗喻游子心绪的黯淡。"黄菊西风酒一尊"接续展开秋日意象群,黄菊傲霜、西风萧瑟与独酌的酒樽构成经典组合,酒作为情感载体,在无人对饮的情境中更显孤寂。

后两句笔锋陡转,由景入情。"莫问闲房幽径里"以劝诫口吻截断追问,"闲房幽径"的私密空间里,藏着难以言说的往事。"向来离合敢重论"是全诗情感爆破点,"敢"字尤为沉痛——不是不愿追忆聚散离合,而是不敢轻易触碰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诗人将深沉的乡愁与人生慨叹,压缩在这座秋山闲房的寂静之中。

秋思 明 · 邓云霄

昨夜西池玉露清,红妆临水若为情。

莫言秋尽芙蓉老,犹可萧萧作雨声。

"昨夜西池玉露清"开篇即造澄澈意境,"玉露"的晶莹与"清"字的空明,勾勒出秋夜池畔的皎洁世界。"西池"这一意象自带文人雅趣,而"昨夜"的时间提示,为后续的物象观察铺设了回忆视角。

次句"红妆临水若为情"笔锋轻转,将视角聚焦于池中残荷。"红妆"以拟人手法赋予残荷以佳人风姿,临水照影的姿态既美且哀。"若为情"三字尤见匠心,表面写残荷临水的情态,实则暗喻诗人面对秋景时的复杂心绪——既有对逝去繁华的惋惜,又含对生命韧性的探询。

后两句陡然翻出新境:"莫言秋尽芙蓉老,犹可萧萧作雨声"。诗人以哲人眼光看待秋荷凋零,"莫言"的劝诫语气,否定了世俗对"秋尽芙蓉老"的消极认知。结句"犹可萧萧作雨声"堪称神来之笔,将残荷在秋风中的摇曳之声,想象为依然能为天地献奏的雨声。这种将衰败转化为诗意的思维,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生命美学。

叹菊 明 · 邓云霄

剪玉铺金共一丛,竹篱寥落傲霜风。

故山三径烟萝冷,叹息馀香入梦中。

"剪玉铺金共一丛"开篇即以奇特意象破题,"剪玉"喻指菊花花瓣的莹润如玉,"铺金"则形容花蕊的金黄璀璨,两种珍贵材质的并置,凸显出菊花在秋日里的华贵气质。"共一丛"三字又将其融入自然群落,暗示君子虽卓尔不群却不离世间烟火。

次句"竹篱寥落傲霜风"塑造了经典的隐逸意象。竹篱作为田园生活的象征,与"寥落"的萧瑟形成对照,而"傲霜风"三字则集中展现了菊花的精神内核——在万物凋零的深秋,它以孤傲姿态直面寒霜冷风。诗人将人格化的"傲"字赋予菊花,使其成为高洁品格的物化象征。

后两句笔锋陡转,由物及情。"故山三径烟萝冷"引入陶渊明"三径就荒"的典故,烟萝弥漫的山路寒意逼人,既写实景之萧索,又暗喻故园的荒芜与内心的孤寂。"叹息馀香入梦中"是全诗情感升华处,菊花残存的幽香穿透时空,化作梦中的缕缕芬芳。这"叹息"二字包含多重意蕴:既有对故园的深切怀念,也有对高洁品格的坚守,更有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无奈。

夜听滴酒声 明 · 邓云霄

小槽滴滴搅闲眠,得似秋山夜听泉。

潦倒不知身外事,拍浮长伴酒中仙。

"小槽滴滴搅闲眠"开篇即造静谧意境,酒槽滴落的细碎声响惊扰了闲适的酣眠,"搅"字用得极妙,既写实声之入耳,又暗喻尘世扰攘对宁静心境的微妙叩击。诗人将寻常的滴酒声转化为富有诗意的听觉体验,在细微处见精神。

次句"得似秋山夜听泉"巧妙转喻,将酒滴声比作秋山夜泉,完成从人间烟火到自然天籁的意境跃升。秋山夜泉本就是文人雅士心中的隐逸符号,而滴酒声与之相类,暗示着诗人对超脱尘俗生活的向往。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使平凡的饮酒场景获得了山水清音的审美高度。

后两句直抒胸臆:"潦倒不知身外事,拍浮长伴酒中仙"。"潦倒"二字自嘲中见旷达,诗人甘愿沉醉于酒乡,以"不知"的姿态主动疏离世俗纷扰。"拍浮"典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的典故,与"酒中仙"的李白式意象叠加,塑造出率真放达的饮者形象。在酒滴声构筑的私人交响中,诗人找到了对抗现实的精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