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6首诗存世,其中两首打遍全唐,更是在1200年后被写入教材

发布时间:2025-10-07 21:34  浏览量:3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已经四十五岁的王之涣成婚,妻子年方十八,为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

即使在现代,这都算是晚婚晚育了。

时王之涣在衡水主簿任,为门荫入仕。就在成家后不久,王之涣遭人诽谤,素来不喜当官的他,一怒之下罢印辞职,开始了一段为期近十五年的漫游生涯。

过蒲州时,王之涣登楼望晚,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为唐时河中府名胜,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始建于北周。时宇文护镇蒲州,于黄河东岸建戍楼,以抵御北齐。同时,鹳雀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总高度达到73.9米,为四楼中最高。

王之涣这首诗虽短,却气势雄浑,景象万千,落笔铿锵有力。后世评论家曾言: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之后,王之涣过长安,游陇右,至玉门时,写下了《凉州词二首》,其一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后人谓: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其中就有王之涣的这首七绝。

这两首诗,在1200多年以后,也被写进了小学教材,为适龄儿童必读之作。

除此之外,王之涣遗存下来的诗作,还有《送别》《宴词》《九日送别》三首,计六首。

其中《九日送别》是写给高适的,时王之涣在蓟北,恰逢高适北上寻求从军的机会。九月重阳,高适寻王之涣不遇,留赠诗一首,王之涣得知后,回酬。

之所以王之涣存诗量这么少,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在当时,王之涣的诗名要比王昌龄和高适更盛,据《集异记》记载,三个人“旗亭画壁”时,王之涣就是凭借这首《凉州词》力压王昌龄、高适的,并成千古美谈。

王之涣出“太原王氏”,祖上三代皆曾为官,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极强的文学天赋,弱冠之年便以文章精妙而闻名。

不过,王之涣很讨厌科举骈文,所以没有应常科考进士,最终因门荫补调入仕。

及冠之后,王之涣开始游历两京,多与贵族子弟交往,常击剑悲歌,纵马射猎。从性格上来看,王之涣喜任侠,所言豪达,当有从军之心,故而辞官后多次游边塞。

唐人对从军,有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执念,这也是仕进的绝佳途径,比如王昌龄、高适、岑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尤其是高适,晚年更是凭军功封侯。

三十九岁时,王之涣始入仕,调补冀州衡水主簿,此时尚未婚配,这说明他真的很好玩。六年后,王之涣拂袖去官,一直漫游到公元742年,才在朋友的劝说下,再度为官,出任文安县令。他的祖父王德表亦曾在此任县令,祖孙同治,为一时佳话。

在任期间,王之涣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遗憾的是,次年二月十四日,王之涣便在官舍病逝了,终年五十五岁。

安葬时,永宁县尉靳能为其撰写了墓志铭,碑刻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才被发掘。

史书中,关于王之涣的记载寥寥,单薄的经历,是他的诗未能留存更多的主要原因。在诗坛,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并称“四大边塞诗人”,除此以外,王之涣与王维、王缙、崔国辅、郑胪等,也有很深的交情。

王之涣妻子的墓志铭,就是王缙手书的。

因此,王之涣的生平,也多依据夫妻俩的墓志,否则可考的资料更少。虽然有些遗憾,我们未能读到王之涣更多的诗作,但是凭借笔下两首经典,王之涣足以傲立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