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记忆馆,一段“长征”路 ——上寨村红色记忆馆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10-10 04:23 浏览量:1
□应小青
一
春天,海东市乐都区碾伯街道上寨村的房前屋后、村头巷尾,一株株百年老树开满梨花,如云似雪。村北,连绵不绝的山脉宛如大地隆起的脊梁;村南,湟水奔流不息波光闪闪。笼罩在春日柔光中的上寨村,仿佛一幅山水画卷……
“把我们村里英雄人物的事迹好好挖掘一下,打造一座红色记忆馆,怎么样?”在一方庄廓院里,村党支部书记应万忠问应存业。
“书记,我也早有这个想法啊。”谈笑间,两双手重重握在一起。
这是4年前发生在上寨村的一幕。
1949年之前,上寨村只有49户人家,100多口人,经济落后,村民生活困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这些年,随着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上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装路灯,村民夜晚出行方便又安全;道路硬化,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开拓田间道路,丰收季节可以便捷地将“双膜”洋芋、大棚蔬菜装车运输,不再肩扛手提;天然气入户,村民做饭不再用柴火灶,冬日里开着暖气,暖意融融;排污管道的安装,让家家户户用起了抽水马桶;“厕所革命”项目,让村里有了保洁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温室大棚扩建,瓜果蔬菜尤其是“乐都长辣椒”名扬省内外;移植梨树近万棵,每年春天与下寨村联合举办的“梨花艺术节”,已成为乐都区一道靓丽的文化品牌。
如今,上寨村已被评选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村民安宁幸福地生活在这里。
应万忠和应存业深知,如今的祥和生活来之不易,离不开党和政府领导,离不开村民们的奋斗,也离不开当年英雄们的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应万忠曾听长辈讲述过村里很多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事迹。而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和孩童却对这些历史一无所知。如果打造一所红色记忆馆,让英雄们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代代相传,该有多好啊。
应万忠是30岁就入了党的老党员、村党支部书记;应存业是从村里走出去的新闻记者,是远近闻名的“笔杆子”,退休后,对村里的事务一腔热忱。
两人一拍即合,一锤定音。
二
此后,应万忠和应存业开始走村串户,征集从上寨村走出去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因为年代久远,搜集到的资料不够完整,也缺乏细节支撑。他俩意识到,要还原英雄真实生动的形象,必须做好扎实的采访。
乐都是文化大县,礼仪之乡,每一次上门采访、了解情况时,应存业主动采购礼品,应万忠出车加油,从无怨言。在采访中,他俩抽出时间挨家挨户,一边问询交流,一边做好记录。时光流逝中,那些尘封已久的英勇事迹逐渐清晰起来,人物形象逐渐跃然纸上。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为了求真务实,他俩还先后走访了乐都区的区委、区政府、武装部、组织部、统战部、党史办、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每到一地,对方惊讶之余,也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
在采访抗美援朝英雄应成林的事迹时,他俩三次前往雨润镇汉庄村走访求证,挖掘到不少生动真实的史料。应得正和郭田成,是村里走出的两位老红军。为了写好当年老红军征战沙场的故事,他俩走访了许多村民,力求做到每一个细节准确无误。
老八路贾志恩英勇善战,参加过百团大战、解封兰州和解放青海等战役,七次立功受奖,并曾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某单位任职。为了响应当时国家提出的精兵简政方针,他自愿申请到上寨村担任调解主任,多次化解村里的矛盾纠纷,深受村民的信任和爱戴。去世时享年68岁,祖籍山东的他,最终长眠于河湟大地。这也是遍地姓“应”的上寨村,有户“贾”姓人家的由来。
在梳理这些历史脉络时,应万忠与应存业感佩不已。
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在采访为了平叛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应成维的事迹时,通过多方联系,终于完整还原了这位牺牲时年仅22岁的烈士的事迹,亲属们得知这些情况后,大为感动。
有次采访结束后,时值夏末秋初,金黄的麦浪在风中奔涌,晶莹红润的沙果挂满枝头,青翠欲滴的辣椒长势喜人,道路两边的波斯菊开得分外热烈。
蓝天明净,秋风浩荡,两人并肩而行,看着秋日的村庄美景,应存业若有所思:“要是应成维还活着的话,现在也一定儿孙满堂了吧!”
“是啊,感觉我俩就像重走了一遍长征路,实话有点累,但做的这些事有意义!”应万忠望着远处的云天,百感交集。
三
2023年,所有资料收集完毕,但因为打造红色记忆馆资金短缺,他们便在村委办公室以展板的形式,将挖掘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展示出来,并把这些英雄事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打印成册,送到乐都区委区政府等相关部门。
所有付出静待花开。202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六十多名会员参观了这个虽简陋却令人印象深刻的红色记忆馆。
他们万万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竟涌现出这么多英雄人物,赞叹不已。会长征求大家意见后,当场表示愿意支持5万元启动资金。事后,乐都区委有关领导也协调多方,提供10万元资金,支持打造上寨村红色记忆馆。
2025年春天,正当梨花又开遍村庄和山野,村民们翘首以待的上寨村红色记忆馆终于建成。展陈内容分为前言、领导关怀、英雄人物故事、乡贤代表、村庄的前世今生、振兴乡村成果、乡村老物件等七大版块。英雄人物的故事,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乐都的山山水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记忆馆的展厅里,那些泛黄的资料证件、褪色的军功章和军用水壶,记载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岁月。每一个铁骨铮铮的名字、每一张老照片后面,都吟唱着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红色记忆馆开门后,第一批前来参观的是上寨村和下寨村的父老乡亲,人们神情庄重,低声交谈。
“爸爸,墙上阿门(为啥)挂着太爷的照片呀?”天真的孩童仰望展板,清澈的眼神充满好奇。而他的父亲,早已热泪盈眶,声音哽咽:“因为,很久很久以前,太爷是一位从战场上回来的了不起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很想念他!”
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老兵应金平默默地来了。看着展板,红了眼眶——他回来了,但他的青春和热血似乎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战场上。他想起当年,父亲应鸿荣先后送他和应回玉、应业兄弟参军的往事。“一门兄弟三军人”,曾在村头巷尾传为美谈,这就是父亲应鸿荣深明大义的格局和爱国胸怀。
那一刻,老兵应金平与两位修建红色记忆馆的发起者,站在记忆馆中,心情激荡……
四
此后,随着海东电视台、乐都融媒体的报道,随着人们手机视频的转发、口耳相传,上寨村红色记忆馆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自建馆一年多以来,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员,海东市乐都区委宣传部和组织部、碾伯街道的工作人员,区非遗协会、书法家协会和民俗协会的会员,以及周边乡镇的村党支部党员,纷纷前来参观,累计参观人数已达两千多人,他们表示,“在这里,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青海师范大学风华正茂的学子参观过后,感言掷地有声:“原来,历史并不遥远,英雄就在身边。我们要珍惜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盛世,奋发有为,为国家建设而努力。”
青海省诗词学会的会员参观过后,吟诗作词,挥毫留念。其中一位年逾古稀的李积祥老师,作了一首《画堂春》。
“钟灵毓秀梨花村,几多英烈忠魂。为国康泰献青春,铁血精神。红色基因不灭,延安精神长存。碧波荡漾洁无尘,满寨香醇。”
当年,英雄先辈告别亲人,毅然奔赴战场,他们以平凡之躯,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部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赞歌,他们的英勇故事被代代传颂。
湟水一带绕平川,百年梨树拂翠烟。讲述革命前辈事迹,发扬革命精神,打造大西北村庄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和信念,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和缅怀,也是应万忠和应存业多年奔走的初心与坚守。
从构思到建设,历时5年,一座村庄里的红色记忆馆建成了,但两个人的“长征路”却还没有结束。豪情满怀的应万忠和应存业,又携手奔向下一个目标——编写一部村志,记下上寨村浓墨重彩的历史。
英雄镌刻下的红色印记,在岁月的长河里,必将被代代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