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残荷古诗,凄凉到极致,唯美到极致

发布时间:2025-10-10 04:13  浏览量:1

01

秋风吹零落,念汝几何时。

败叶难承露,枯茎易折枝。

寒塘鸥梦冷,远浦雁行迟。

心苦终飘泊,凄凉月晓时。

——曾彦《残荷》

秋风吹过,荷花片片零落。

衰败的荷叶难以承受露水的重量,枯萎的根茎也几乎断折。

这般残破的模样,不知还要支撑多久?

池塘寒气逼人,连鸥鹭的梦都染上几分冷意;

南飞的雁群也因寒气的影响,放缓了速度。

拂晓时分,月色尚未褪去,天色将明未明,寒意最浓。

此时的残荷在清冷月光下,显得更加凄凉孤寂。

曾彦这首诗借深秋残荷的衰败,写尽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零落、败、枯、寒、冷、飘泊、凄凉等词重重叠加,从形态到环境,将残荷的凄凉刻画得入木三分,余味悲凉而悠长。

02

微云疏雨一分月,折苇枯荷强半秋。

犹有远禽飞不尽,急翻孤影暮江头。

——郑清之《即事》

稀薄的云层中,夹杂着零星细雨,只露出一小片月色;

芦苇折断,荷叶枯萎,秋天已过了大半。

天色渐晚,几只鸟儿从远方飞来,急促地翻转着身影,掠过江头。

郑清之是南宋末年诗人,少年及第,官运亨通,两度拜相。

蒙古大举侵宋时,曾上《十龟元吉箴》,劝诫帝王励精图治。

去世后,被追封为魏郡王,谥号“忠定”。

这首诗前两句是静态描写,由上而下,写尽秋日傍晚的清冷与萧瑟。

后两句转为动态描写,远禽的飞与翻,为沉寂的秋景注入了生命力。

又因“急”“孤”“暮”的叠加,让这份动态多了几分苍凉与孤独。

整首诗融情于景,读来让人感受到秋深的清冷,也体会到藏在景物后的孤寂。

03

枯荷败苇满汀洲,残绿馀香带浅流。

属玉飞来渔浦晚,雪团点破碧天秋。

——曹义《月荷鹭鸶》

水边的沙地上,铺满了枯萎的荷花与芦苇;

残存的绿意,淡淡的香气,随着流水缓缓飘散。

傍晚时分,渡口边飞来几只水鸟,洁白如雪的身影,打破了秋空单调的碧色。

曹义是明朝初年的名将,曾镇守辽东二十多年,谨慎廉洁,深受军民爱戴。

这首诗虽以“枯荷败苇”,但整体的意境并不萧瑟,尤其是后两句对白鹭的描写。

以“雪团”比喻,既写其颜色的纯净,也突出其形态的圆润。

最值得玩味的是“点破”二字。

以小面积的 “雪团” 点缀大面积的 “碧天”,色彩对比鲜明,同时也让原本沉寂的秋景瞬间变得灵动鲜活。

全诗语言清丽,画面感极强,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04

林塘秋尽水波寒,荷叶无声半已残。

日暮鹡鸰栖不起,藕花深处露漙漙。

——金幼孜《枯荷鹡鸰》

深秋的林塘,水波带着阵阵寒意;

水面上,只剩几片枯萎残破的荷叶。

傍晚时分,鹡鸰鸟在枯荷间静静地栖息着;

荷叶深处,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烁着微光。

金幼孜是明朝初期名臣,历经三朝,深受皇帝信赖。

后人评价他“才华一代文章伯,事业三朝社稷臣。”

这首诗前三句,层层渲染深秋池塘的萧瑟与清寂,最后一句以繁盛晶莹的露珠作结。

衰败之中仍有露水的洁净与生机,让秋末的萧瑟不流于绝望,多了一层细腻的温润。

05

平生落寞意,况此秋池侧。

寒水静无波,衰荷委余碧。

萧萧动风鬓,照影感新白。

来往双浴凫,尔生真自得。

——张耒《秋池》

站在秋日的池塘边,回顾落寞失意的一生,心中充满孤寂。

寒凉的池水,一片死寂,没有任何波澜;

荷叶虽未完全枯黄,却已失去生机,无力地低垂着。

萧瑟的秋风,吹过鬓边的头发;

对着池中的倒影,恍然惊觉,又添了几许白发。

成双成对的野鸭,在池中戏水,悠然惬意,真是令人羡慕。

张耒是苏轼弟子,同时也是元祐党人,深受党争牵连,屡遭贬谪,一生坎坷,长期处于失意状态。

这首《秋池》描绘的既是客观景象,也是他的内心投射。

读来如见一幅 “秋池独眺图”,清冷而寂寥;又如听一段 “人生独白”,深沉而怅惘。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引人共鸣。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