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柳青也许知道的不多,但《创业史》却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发布时间:2025-10-10 19:51  浏览量:1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 年出生于陕西吴堡县的一个小山村。自幼,他便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黄河西岸的贫瘠土地赋予了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柳青早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这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学生时代,他在大哥的引领下,广泛涉猎进步书刊和中外文学名著,为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6 年,是柳青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不仅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待车》,首次使用了 “柳青” 这个笔名,还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紧密相连。在随后的岁月里,柳青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创业史》的出现,更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 “人民性” 的道路,将现实主义精神与创作方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大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如汹涌澎湃的浪潮,席卷了广袤的农村地区。这一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获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解放。然而,个体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生产资料匮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合作化运动应运而生。这场运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

柳青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脉搏,他以长安县王曲区的互助合作运动为蓝本,创作了《创业史》。长安县王曲区,这个位于关中平原的普通地区,在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柳青深入其中,亲身参与到互助组的整顿、初级社的建立等具体工作中,与农民们一起经历了合作化运动的每一个阶段。他看到了农民们在土地改革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他们在合作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创业史》的丰富素材。

在《创业史》中,柳青通过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梁生宝,这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合作化运动。他带领着互助组的成员们,克服了资金短缺、生产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逐步发展壮大互助组。在这个过程中,梁生宝不仅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还体现了公而忘私、勇于奉献的精神。

同时,柳青也深刻地揭示了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过程。在合作化运动初期,许多农民对集体化生产存在疑虑和担忧,他们习惯了个体生产的方式,对合作化的好处认识不足。然而,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民们逐渐看到了合作化带来的实际利益,如生产效率的提高、收入的增加等。他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抵触、观望,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支持合作化运动。这种思想情感的转变,反映了农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追求。

“处处留心皆学问”,柳青每到一处,每经一事,每逢一人,都会留心观察,仔细钻研。他就像一位勤劳的采集者,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收集起来,这些积累都成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天然素材。很多人认为,“只要他时刻考虑自己对劳动人民的责任心,不要把文学事业当做个人事业,不要断了和劳动人民的联系,他就可能不发生停滞和倒 退的现象,而逐步走向成熟”。在实际生活中,“为人民” 是柳青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他始终以主人翁的谦卑姿态介入生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扎扎实实的感同身受,切切实实的为民着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贾平凹曾评价柳青:“他深入到生活之中后,‘他的心进去了,感情也融进去了’。这个时候, 他不仅仅是为了创作,而是拥有了一般作家所缺乏的使命感,进而才有了参与农村一切事务的行为,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一个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家,而不是一个搜寻写作材料的人, 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我们读《创业史》, 可以读出浓厚的生活内容,更能读到文字内外充盈着的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在柳青的作品中,无论是《狠透铁》中立场坚定、忠诚老实的基层领导狠透铁,还是《铜墙铁壁》中为沙家店三乡排除万难、奋力支前的民兵队长石德富,亦或是《创业史》中坚毅果敢、公而忘私的合作化运动带头人梁生宝,这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都寄托着柳青的政治理想和美学追求。他们是柳青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务实取信、以民为本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在著书之余,柳青时刻心系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实际需求。他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将我国省份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划分的建议,展现了他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独到见解。同时,他还撰写了《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为将陕北建设成我国的先进经济区而奋斗》《米脂县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沥青肥》等多篇浅显易懂、通俗实用的小文章。这些文章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为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人曾说:“柳青的小说中有许多政策性问题,所以,有农村干部说‘我经常参考这本书处理实际工作’。”

无论在创作上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受到多少人的尊崇和赞誉,柳青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朴素情怀,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普通民众。他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一生都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永远保持一个普通人的感觉。”

在皇甫村的十四年,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为了让《创业史》更加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他毅然克制住一切外界的诱惑和杂念,如享受、虚荣、发表欲、爱情追求、地位观念等。他守着一个作家的本分,潜心研究农村发展,用心从事农村题材的文学写作。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吃的是野菜粗粮,穿的是粗衣布鞋,住的是废弃的古寺。物质生活的匮乏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追求精神世界丰富的决心。他始终保持着不骄不躁、淡泊明志的心态,一心沉浸在思想的海洋中,潜心铸造着艺术化的百态人生。

下午,当创作的疲惫袭来,柳青就会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乘凉。此时,他会与忙完农活的村民们唠唠家常,分享彼此的生活琐事;或者与村民们讨论作品的进展,倾听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中,《创业史》的主要人物逐渐走进了村民们的生活,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主人公仿佛变成了他们身边的 “熟人”,亲切而自然。这种与村民们的紧密联系,让柳青的文字充满了浓厚的泥土气息,他用满蘸情感的笔墨去描绘土地和人民,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这片土地和人民之中,成为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

在村里,柳青从来都把自己当作普通的一员,与村民们平等相处。1960 年,《创业史》出版以后,他收到了一万六千多元的稿酬。面对这笔不菲的收入,柳青早已下定决心:“《创业史》(包括以后几部)的稿酬将全部捐献给本地建设。” 许多好心人劝他留一部分给自己,毕竟这是他辛勤创作的回报。

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写书并不是为了自己,农民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国家,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国家。” 他的话语简单而质朴,却蕴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柳青功崇德钜,却从来不搞特殊,不搞例外。他始终坚持把个体融入到宏大的集体生活之中,与生活共进退,同人民共甘苦。在艰难的日子里,他恪守着为人做事的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 “人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