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默的方式告别乡贤
发布时间:2025-10-10 20:24 浏览量:1
看到峰哥在老乡群里发布的通知,犹豫再三,决定还是放弃了。
毕竟我跟人家一点也不熟,我不能给主家添麻烦,多我不多,少我不少。跟吴老其实也就是几面之缘,连熟人都算不上。也是我入圈子太晚,没赶上乡贤们的节奏。
第一次见到吴老是在作代会上,我跟迅哥在一起,他主动跟一个白发老者打招呼,完毕后,他见我没有动静,还疑惑地问了我一句“你跟吴老不熟吗?”我遗憾地摇了摇头。
我这才仔细地回看老者一眼,满头银发,背头短披,这个年纪说时尚谈不上,我更多地理解为个性。毕竟是七老八十的人,能留这么一个发型,必定是性格使然。这个年纪还是如此的率性,瞬间就对他留下了印象。可我还是不记得,吴老当时是安徽代表团还是中作协代表团成员,大会上的流程比较多,大家各忙各的,吴老也乐得在一边自在,偶尔有人过去跟他打招呼,仅此而已。
后来在杂志上,偶尔看到吴老的名字出现,一般都是参与或者出席会议或活动,慢慢地知道了一些他的出身及资历,对这样一位乡贤我开始崇敬起来。关于他的消息,我都会认真阅读。记得有次看见一位作家拜访吴老后,写了一篇文章。说心里话,我能理解他被引荐给吴老并采访吴老后的激动心情,可他太把持不住自己了,明明是景仰吴老的文章,结果他写成了吴老的人生总结。我阅读后还和熟人说过这篇文章,感觉他是在给吴老的人生画句号。
关于吴老的详细事迹,还是吴老仙逝后,看俞胜兄及中国作家网的介绍才知道的。吴老是安徽当涂人,1955年考入北大,64年北大副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到中国作协工作的,从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作等身,当过《文艺报》的副主编、《人民日报》的编辑等,跟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巴金、叶圣陶、钱钟书交往频繁,并写了与这些大作家交往的专著,这不仅是系列散文集,更可以理解为文坛资料,对于后来者研究当年的这些名作家一定有学术价值。
除了生平,俞胜兄说了吴老一些为人处世的细节,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他积极主动地提携后来者,费心费力地为乡党创造机会,朴素谦和地与人交往,这都是他高洁人品的集中体现。这是长者的风范,也是文化人的标杆。这样的乡贤值得我们崇敬和爱戴!
最后一次见吴老是今年的春上天,在“最美大运河”新书发布会上,颁奖嘉宾里就有吴老,我忘记他是否上台了?议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提前离场。现场认识他的人很多,大家都纷纷站立起来跟他打招呼。当时我坐在最后一排,看着热热闹闹的人,我本想对吴老报以注目礼,把吴老送走就可以了。
非常意外的是,吴老走到最后一排时,竟然在我面前站住了,面带微笑看着我。我立即站了起来,伸出双手握住吴老的手“吴老您好!我是您的小老乡。”“好啊,好啊,后生可畏。”听见吴老说了这么一句。我立即转身搀扶着吴老的胳膊走出会场。一群人簇拥着吴老,我悄悄地回到了座位。
当时我因惊喜过度有点发懵,因为我以前没有面对面跟吴老打过招呼,他之所以主动跟我说话,我后来想,可能是因为我长得“太安徽”,以至于吴老在人群里一眼就能认出我这个“小老乡”,至于我是谁,其实并不重要。先前,安徽人给我的印象是在外的乡情比较淡,吴老以实际行动说明,我可能很少遇到乡情浓于水的人。
按照节前的计划,我这几天应该不在北京,因此,当时没有跟峰哥约。后来想想,即便在北京,也还是以不去现场为宜。吴老的告别仪式规格估计不会太低,中作协官方应该会出面的,去的文坛大咖应该少不了,我们就不用去凑热闹了。
买了几本吴老的书,认真地拜读,就像听吴老亲切地跟我谈心,这样的缅怀方式应该是适当的,正好补上对吴老先前不是很熟悉的课程。
当作家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只要他的作品还在市面上流通,作家就不会死去。我以阅读吴老作品的形式,向吴老致敬,同时也是静默地向这位乡贤告别,祝愿吴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