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磷是晚清官场的贪官污吏吗?

发布时间:2025-10-11 17:03  浏览量:1

彭玉麟(1817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祖籍湖南衡阳,生于安徽安庆。他是清朝晚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早年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后受曾国藩邀请加入湘军水师,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屡立战功,累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他还曾赴广东会筹防务,抗击法军。彭玉麟以“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著称,廉洁奉公,被称为“彭青天”,其擅画梅花,所绘梅花被曾国藩称为“兵家梅花”。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

在晚清波诡云谲的历史舞台上,彭玉麟以“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的“三不要”之名,在史册中镌刻下独特印记。这位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的军事家、政治家,不仅是湘军水师的创建者与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更以一生清廉刚直的品行,打破了晚清朝廷的腐败沉疴。面对“是否为坏人、贪官、庸才”等诸多疑问,翻开他七十五年的人生长卷,答案早已清晰显现在历史的细节之中。

一、投笔从戎:乱世中的军事脊梁

1817年,彭玉麟生于安徽安庆一个下级官僚家庭,十六岁时父亲离世,族人趁机夺取田产,他被迫携母避居郡城,以抄写文书维生。这段寄人篱下的经历,让他过早见识了世态炎凉与吏治腐败,也悄然塑造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道光二十九年,湖南新宁爆发李沅发起义,彭玉麟投身平乱却拒绝官职,转而前往耒阳协助典当行理事,展现出淡泊名利的初志。

咸丰三年,曾国藩四次书信征召,正在为母守孝的彭玉麟毅然戴孝从军,从此与湘军水师结下不解之缘。当时清军水师形同虚设,太平军凭借水上优势纵横长江,彭玉麟临危受命,主导创建湘军水师的制度与战法,从船只设计到战术编排亲力亲为。咸丰四年的湘潭之战中,他率水师与陆军协同作战,纵火焚毁太平军战船十余里,一举扭转战局,因功升任知县。随后的岳州之战,他身先士卒深入敌阵,即便战船被炮火击中仍死战不退,其勇猛谋略令全军折服。

最能彰显其军事才能的当属田家镇之役。太平军在此以铁索横江,辅以万艘战船构筑“江防长城”,曾国藩束手无策。彭玉麟独创四队进攻法:头队携炉炭椎斧斩断铁索,二队以炮火掩护,三队趁势纵火,四队固守老营。激战一日后,太平军水师化为火海,曾国藩盛赞此战“半壁江流沉铁锁”,清廷特赐其“巴图鲁”勇号,并将其战法颁行南北水军。此后,从湖口突围到安庆解围,从九江攻坚战到天京合围战,彭玉麟率领水师转战长江万里,历经大小战役数百场,多次在绝境中逆转战局,成为湘军不可或缺的“水上长城”。

晚年的彭玉麟并未安享太平。光绪十年,法军侵犯东南沿海,七十二岁的他主动请缨赴广东督防,拖着病体巡查虎门、琼州等海防要地,主持加固炮台、整顿水师,成功遏制法军攻势。正是这一系列军事实践,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近代海军奠基人”。

二、清廉刚直:官场中的清流标杆

“贪官污吏”四个字,与彭玉麟的一生形成鲜明反差。他为官四十余年,始终坚守“不要钱”的准则,身后仅留下数间茅屋与满屋梅花画作。早年在耒阳助守城池后,县令欲以重金酬谢,他仅收回自己垫付的防务经费便飘然离去。官至兵部尚书时,他仍穿着粗布长衫,饮食不过两菜一汤,所得俸禄多用以周济贫苦士兵与百姓。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不要官”的决绝。一生中,他先后六次辞去高官厚禄:先是拒绝安徽巡抚之职,称“臣素无宦情,不愿久居高位”;后又推辞漕运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甚至连光绪帝亲赐的太子少保衔也两度请辞。当时民间流传“彭玉麟拼命辞官,李鸿章拼命做官”的俗语,恰是对他淡泊名利的生动注解。他辞官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不愿卷入官场应酬,始终以“退省庵主人”自号,坚守内心的清明。

在惩治腐败上,彭玉麟展现出“不要命”的刚猛。他任职期间弹劾处置的腐败官吏达百余人,上至总兵副将,下至州县小吏,无一例外。安庆候补副将胡开泰召娼杀妻,他查实后当即斩立决;湖北总兵衔副将谭祖纶诱劫友人发妻并杀人灭口,即便总督出面袒护,他仍顶住压力将其绳之以法。最令人震撼的是,他的外甥曾任知府,因延误军机被他按律处斩,事后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军令如山,亲疏无别”。这种铁面无私的作风,让民间流传起“彭公一出,江湖肃然”的佳话,百姓尊称其为“彭青天”。

三、心怀苍生:百姓眼中的父母官

将百姓视为“刁民”并鱼肉乡里,从来不是彭玉麟的行事逻辑。相反,他的一生始终与民生疾苦紧密相连。早年在耒阳,他散尽家财协助县令募兵设防,只为保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执掌水师期间,严令士兵不得骚扰沿岸民众,违者立斩,有部下偷摘百姓瓜果,当即被他处以鞭刑并责令赔偿。

在地方治理中,他始终将民生放在首位。担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时,他发现沿江堤坝年久失修,每逢汛期便洪水泛滥,于是上奏朝廷拨款修堤,并亲自巡查督导,确保工程质量。在广东督防期间,他不仅加强海防,还着力整顿吏治,减免苛捐杂税,组织商人恢复贸易,使战乱中的百姓得以喘息。他曾在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份悲悯情怀,正是他亲民爱民的真实写照。

面对晚清日益严重的外患,彭玉麟从未有过丝毫卑微屈膝。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他主动上书请缨:“臣虽老迈,愿率水师与法军决战,以保海疆”。到任广东后,他坚决反对妥协求和,主持修建虎门炮台,招募渔民组成水勇,多次击退法军的海上挑衅。在与法国领事的交涉中,他始终立场坚定,拒绝任何损害国家主权的条款,展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四、梅品如人:一代儒将的精神境界

彭玉麟的人品,在他钟爱的梅花中得到最佳诠释。他一生以画梅为寄,所绘梅花“老干繁枝,鳞鳞万玉”,被曾国藩誉为“兵家梅花”,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他的精神追求。罢官闲居时,他在衡阳退省庵栽梅数百株,每日观梅、画梅,写下“一生知己是梅花”的诗句,将梅花的高洁不屈融入自身品格。

他的人品更体现在重情重义的细节中。早年与表妹梅姑情深意笃,因家族反对未能成婚,梅姑早逝后,他终身未再娶,余生以画梅寄托哀思,累计创作梅花画作上万幅。对待战友与部下,他关怀备至:士兵受伤,他亲自探望上药;部下牺牲,他妥善安置其家属,甚至出资供烈士子女读书。这种铁汉柔情,让他麾下的将士甘愿效死力。

光绪十六年,彭玉麟在衡阳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清廷追赠太子太保,在他立功的省份建立专祠,谥号“刚直”,这一字谥恰是他一生的精准概括。临终前,他将毕生积蓄悉数捐出作为军饷,未给子孙留下分文,践行了自己“富贵如浮云”的誓言。

回望彭玉麟的一生,他绝非坏人,而是乱世中的脊梁;绝非贪官污吏,而是官场的清流;绝非平庸无能之辈,而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奇才;绝非畏洋媚外之徒,而是铁骨铮铮的爱国者;更非鱼肉百姓的酷吏,而是百姓爱戴的“青天”。他以“三不要”的誓言、刚直不阿的品格与保家卫国的功绩,在晚清腐朽的官场中独树一帜。正如他笔下的梅花,历经风雪而愈发坚韧,跨越百年时空,仍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