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亓姓的由来[亓姓的由来是什么民族]

发布时间:2025-09-28 04:37  浏览量:12

五、亓氏家风初探

古语云“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家族成员的情趣修养、理想追求、思想作风的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她体现的是优秀文明的传承与高尚道德规范的延续。陈寅恪先生认为,家风便是等同于西方宗教的中国百姓信条。闲邪存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家谱中所记载的家族榜样和家族中流传的先贤事迹,世代相传,无疑是对追求扬名显亲的孝子贤孙们的一种极大鼓励和鞭策。优秀的家族,都奉行传统文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信条,亓氏家族几百年间逐步壮大,名士辈出,靠的就是乐善好施,孝悌传家的家风。

唐凝庵尝语其唐氏族人曰:“在他族,或取法于高贤,资戒于异姓,如马氏之训子,苏氏之纪亭,在余族不必也,由吾祖宗之所为,以观祖宗之所不为,斯可矣”,善哉斯言,于我亓氏亦然。《亓氏族谱》云:“人之为善,莫大于修身教子孙,能修身,则子孙视效之有资,能教子孙,则吾人之修身有终矣”。

《亓氏族谱》所载士伯祖简介云:“事亲以孝,勤俭治家。处世忠厚,恬静寡言。教尊孔孟,谆谆为言。务积隐德以裕后世焉。善端种种,难以尽言”。先祖灵光,模范后世,孝子贤孙,绳绳相继。

近代书法家陈名豫曾曰:“亓氏为莱望族,阅省县志,名臣循吏忠臣孝子世不绝书,其家乘所载好善乐施者又多隐君子。惟其积累者厚,故其流泽也长”。

作为亓氏子孙,有幸恭读《亓氏族谱》有年,今聊数家珍,抛砖引玉,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亓氏家风的具体表现,不当之处,请专家与宗亲们批评指正。

亓莲关,长城关口之一,又名亓连关或亓连关口,位于北京怀柔区雁栖镇莲花池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一)精忠报国 勇护家邦

先贤吕克仁曾曰:“亓氏为吾邑望族,自前明以讫国朝,或以德行著称,或以文章名世,或以忠孝节义彪炳史乘者,代有伟人”。亓之伟母亲教子箴言云:“丈夫一身勿宜小用,当为朝廷扶翼纲常,兴除利害,无事温饱也”。七百年来,亓氏族人,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与国运相始终”,精忠报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国之栋梁和勇护乡民的义士。清朝道光帝曾敕曰:“亓氏宗族,为国为民保天下,南征北战定太平”。

亓氏家族明清两朝共出过五个武进士,因军功晋赠将军及七品以上官职者四十余人。

元明鼎革之际,二世祖亓勤先后在徐达和华云龙麾下为将,南征北战,著有勋劳。三世祖亓英,多次随燕王朱棣伴驾亲征,三十五年从戎,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功若丘山,父子两代人为大明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北京怀柔长城有关口叫亓莲关,大约与他们父子二人有关系。

亓之伟,进士,为官不受私请,以强直闻名,士民服其铁石之操,称为“铁面”。朝廷敕命褒嘉为文林郎。后调户部广西清吏司任主事,治绩显著。被敕命褒嘉为承德郎。在为官期间他经常救助流离乡民,专设房屋七十多间,解救并收容被变民掠去的山东妇女一百多口,发给路费,送其还乡。崇祯十三年时莱芜荒欠大饥,斗米数金,他捐谷八百担,煮粥赈饥,救济乡里,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崇祯末年,李自成围攻朔州。亓之伟守朔州城,并在最关键的西门把守。此时,与其一同守朔州的守备已秘降农民起义军,并劝亓之伟开门投降。亓之伟不从,被已在城门后埋伏好的守备士兵刺伤,将其用毛毡裹身,打开城门投降。闯王亲自劝降,亓之伟不从,被杀,闯王感佩亓之伟气节,将其家属找到后适当安置,并令其家属制棺收尸。清乾隆五十四年,追谥“忠愍”,敕命按大清规制为亓之伟建造茔园,人称“御葬林”。

亓之伟墓碑

亓键,武进士,曾任凤阳右卫守备,敕赠武德将军。

亓九功,武进士,授台湾淡水都司。当时台湾土著居民尚未开化,不遵礼法,常常闹事,前任多次用镇压手段收效甚微,亓九功“抚之以仁而教诲之”,恩威并施,土著居民逐渐被感化归顺,齐呼亓九功为“善人”,欢溢四野,疆臣以闻,奉旨引见,嘉其英武。

亓九叙,武进士。“恩赏兰翎侍卫,乾清门行走”。先后任四川建昌总兵、福建建宁总兵、江南苏松总兵,身经百战,积劳成疾,卒于客馆。诰授“武显将军”。 皇封御前侍卫都督府。

亓彩,在明末土匪四起时,手持两把铜锤,匹马杀群贼,邻近依为保障,品德受乡人敬重,朝廷嘉奖,蒙恩荣冠带。

亓进德,清咸丰年间,南匪过境,亓进德带领乡民依团山为寨,坚强防备,使数十村得以免遭洗劫。

亓圣武,亓之伟后人,“居乡好成人之美,凡桥道祠庙之应修者,必捐资助成不留余力”。咸丰十一年,捻军数十万袭扰莱芜,乡民结寨练团以自保。乡人推举其为自卫团团长,他带领乡民查看当地山川形势,筑石墙十余里,坚壁清野,成功逼退了捻军,保护了一乡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张梅亭赞曰:“当时莱芜大局不至糜烂者,府君(亓圣武)之力居多”。

亓祈年,道光五年举人,据《清史稿》记载:“捻匪炽,治西乡团练,匪窜县境,亓祈年登圩(城墙)固守,圩破,率众巷战,力竭被俘,骂贼不屈死,侄文丰等同时阵亡,恤赠道衔,赏世职,建专祠。”

亓因培,“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日军占领莱城后,委派汉奸登门,请求为其效力,遭到严厉拒绝。汉奸追踪胁迫,八十高龄的他毅然出走,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跟随八路军部队行动,被称为“抗战老人”,新中国建立后,拥护中国的方针政策,动员亓氏家族伐倒祖茔大批老柏树,变卖后支持了胶济铁路修复工程及其它慈善事业。

亓聘如,为支持抗战,出卖田产,筹措钱粮,帮助八路军解决给养困难。在险恶的环境中,年过花甲的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化装成算命先生,巧妙地摆脱敌人的封锁,积极为党工作,坚持对敌斗争。

亓象岑,七七事变爆发后,参加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战中,由于敌伪的封锁和天灾,泰山区抗日军民几乎陷入绝境。他千方百计,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购进药品和其它急需物资,为泰山区渡过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做出了贡献。

亓谦斋,1939年参加八路军,身经百战,曾任志愿军二十六军七十六师参谋长。率部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作战38个昼夜,为战役准备赢得了时间。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铁道兵副司令员。

亓庆标,1939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过莱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屡立战功,曾任六十八军副军长。

亓进孝《攀辕卧辙图》局部

(二)仁政爱民 德泽一方

“学而优则仕”,亓氏家族耕读继世,注重教育,明代中期以后,族兴人昌,“人人知学,书香奕世”,人才辈出,明清两代亓氏家族,出过进士十人,举人二十人,贡生五十六人,秀才二百余人。获二至七品职衔者一百二十七人,八品至九品者百人以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亓氏子孙出仕为官都清廉,勤政,爱民,道德品行、仕宦经历和精神塑造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

先祖亓进孝,曾为河南宜阳县知县,清白有声,数膺御史台奖檄,公以征疴请老,宜阳百姓恋恋不舍,扳辕涕泣,祖饯者相属于道,时人作《攀辕卧辙图》相赠。

亓诗教,初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专管刑狱,因能公平执法,无冤案和积压案件,受朝廷勅命褒奖。升礼科给事中。由于其在礼科给事中任上能忠于职守,积极纳谏,秉笔直言,稽查违误,再次受到勅命褒奖。万历四十三年山东大旱,一岁皆空,千里如扫,饥民流离失所,盗者蜂起。亓诗教上《饥民疏》,论述饥荒为盗发的根源,要求朝廷发放国库银十万两,并从上交税银中留十万两,再免去山东六郡包税二万三千两,约计二十三万两,得到朝廷批准,救活灾民无数,平息了荒乱,山东百姓感其恩,为其修建生祠。后任河南巡抚期间,体恤民情,带领百姓治理黄河水患,民众感其德,为其建“都宪祠”。

亓诗教画像

亓豫,勤祖十世孙,举人,“授严州府推官,严平奉法,不畏强御,民无怨案。所属遂安等县,贼党啸聚至数万人,豫兼布施恩,扼其要领,单骑赴会往喻之,随为解散”。亓豫一人深入虎穴,晓之以理,弹指间,平息了一场数万人参加的大暴动,避免了流血冲突。

亓兴,《濮州志》载:“鲁府王亲,常相往还,王敬其徳,恩赐钞官,日进斗金,全不贪恋,商民感德,刻碑流传”。

亓玮,潍坊人,进士,曾任泌阳知县和陈留知县。为政以抚循百姓为心,不事刑朴而境内大治。钦取江西道监察御史,在台厘弊摘奸,务以进贤,不肖为己。任邑令邢,治潍有功,特疏升主事,敕封文林郎,钦命提督江南苏松等处学政,崇祀名官乡贤。靖江人为其立生祠。

亓煦,进士,曾任河间府青县知县,长芦都盐运使司沧州分司,德才兼备,克己爱民,被朝廷敕封文林郎。

亓保,商河县人,进士,曾任安乐县教谕,期间,振兴文教,培养士气,后任保定县知县,秉公持正,兴学爱民。

亓式愿,曾任福建长乐县,宁化县,诏安县,长太县知县,四任知县,事皆廉洁有声。

亓伟,又名亓纯祖、亓维祖。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历任云南省煤炭厅副厅长、党组书记,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书记。1964年5月,中央作出开发攀枝花的战略决策。亓伟请求到攀枝花开发宝鼎煤田,1965年任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因积劳成疾,于1972年去世。

亓飞,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乐善好施。迄今为止,累计捐赠已超过800万元。

(三)乐善好施 义驾慈航

先祖尝曰:“为善者,昌吾家,自祖以来,乃积善家也”。亓氏族人遵先祖“积阴德裕后世”之遗风,乐善好施,轻财重义,誉满乡里。

清代理学家李绂在《重修亓氏族谱序》中写道:“余与分司公(亓煦)为同年进士,知其家世孝友,多隐德”;又“观分司公一家,而亓氏之族有盛德可知也。且亓氏由始迁至今仅十余世,而蕃衍至万人,非世德乌至此者乎?”

江都名宦刘之沂亦曰:“闻莱芜之有亓氏,几二百余年所矣,邑姓半亓族,多贤士大夫,其间历履不胜述……家温守素,尤豁达乐施与,恒有忠厚长者之名”。

亓闪,“少时家徒四壁,稍长,力田服穑,遂逐渐有所蓄赢,即乐施,贷者无问亲疏远近,悉以给之”,“公之积德厚矣”!

濮州五世祖亓旺,以乐善好施起家,以孝悌善行立世。《濮州志》文:“公讳旺,字美玉。先世有善行,旺尤能继;先德多同才,好施与乡里。贫乏能读者,资之读;能贾者,资之贾。余亦斟酌其所长,位置一业。婚嫁丧葬,力不及者,不待告而筹之,靡不周至,尤加意茕独薪米钱文,按岁月补助,以为常。族党赖以举火者无算也。其积而能散,好行其德类如此。及殁,州人勒碑以颂之。”

亓承继,好善不倦,“族之贫者,衣食之;其不能葬者,棺椁之;幼而孤,长而旷者,收养之,婚姻之。平生无二言,于义利曲直,必严其辨,乡邻有争者,不直于有司,直于处士(指亓承继)” ,被尊为“宾筵大老”,赞曰:“邑之富而好礼,处士无先矣!”。其子亓元吉,“恤孤吊死,济困周贫”,一如其父,“孝于亲,睦于族宾,重于乡里,言出而人服之,行出而人倚任之”。

亓熙堂,咸丰年间,带领乡民筑寨防卫捻军,使周围十几个村免遭涂炭。光绪三年“丁戊奇荒”期间, 莱芜县衙设义仓备灾。封丘村周围十余个村,积谷数百石储存在亓熙堂家里。熙堂开义仓济民。按户分发,数百石救灾粮竟然“纤毫无私”,受到官府褒扬。其子雅斋公,如其父,“秉承先德,气度大方,最好施与,不吝於财”。

亓良箴,孝友性成,善事父母,友爱昆弟。弓马熟娴,特精武艺。不唯子侄聆其教训名列虎榜,即异地科举殿元者,多出其门。精岐黄之术。有贫而无告者,无食资之食,无衣资之衣,既有患病者,乐饵无资又施乐以活之。

亓清言,性慷慨,尚节义。莱芜过去无考院,岁科试士于县署堂下,诸童皆自带桌凳,猝遇风雨苦难堪。清言与邑绅吕传诰等倡建试院。工繁费巨,讹言四起,董事者皆(畏难)逡巡去。独清言不为动,工用以成。名载县志。

亓灿锦,道光末年,发生灾荒,出仓粟赈济,存活无算;请名师立家塾,远近从学者亦日众,凡莱蔬薪米供给周至。平时见诸生,辄勖以先器识后文艺。其无力具修脯(学费)者,皆助之。被乡邻尊称:“亓善人”。

河南永城亓永振,“隐于市,而明农家业,渐裕,族有难于衣食者,济之;困于心难者,脱之;而未始有德色,里间有缓急,向公求急,若取诸囊中,未必皆偿,其长厚利物类如此,性犹好施,名刹奇观,待公毕工者,岂止数区,而隐公(指亓永城)浩大者,桥梁为最……”

亓辗,据《莱芜县志》记载:“捻匪之乱,举村皆逃,辗家所趋,邻人多随之,谓他家有阴德当无害,后果验。匪去独力任巨款,倡修土圩,仓谷柴薪任贫家取求,不数月而工竣,数年匪乱,邻里得保障焉。附近数十里内有纷难不质于官府,而质于先生,殁后,其子凌超一如其父”。

亓占峰,医术高超,凡有所请,无所不至。且不骑马,不坐轿,不吃请,不收礼。经他治愈者成千上万,人们感其德。在其故居塑立神像,修建庙宇供养。

亓长乐,勤祖后,化募组建旨在救助穷人的“善工会”,被推为会长。哪里荒灾,就向哪里施钱、施衣、施药。后将慈善会范围扩大至修路修桥。仅七年至二十五年,修路十二条,建桥四十二座。但凡化募之资,专人严加管理,不许任何人动用。众尊称其“亓善人”,并为他建功德碑。

台湾《亓氏家乘》严家淦题字

(四)孝悌传家 风化乡梓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苏子云:“见吾谱者,则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千百年来,亓氏族人敦孝悌,睦乡邻,无论身处何方,春风化雨,均留下了许多孝悌篇章,载之志书族谱。

五世亓弘祖 ,“孤隆孝友,立爱惟亲,立敬惟长,时以孝弟称。早业耕而勤且俭,迨夫富为人庆,闾有好角者,公以礼化之,而角者自平服厥义也;里有贫乏者,公以财给焉,而惠者德施怀厥仁也,仁以济众,义以服人,礼以制心。”子孙显达。

亓才,十余岁时,其父邦宦祖因歹人构陷下狱。为解救父亲穷家荡产,以教书为业赡养父母。其弟过世,抚育孤侄于襁褓,对他的慈爱和辛劳超过自己亲生骨肉。学生谭性教称之曰:“刚正足以立身,干局足以立事,学问足以立名”,时人以三语为定评云。与子亓之伟父子皆奉入乡贤祠,亓才、亓之伟、亓必迪祖孙三代登科,朝廷敕建“三世科第”石坊。

亓之伟联捷牌坊

亓必迪,每岁春夏,疾病时行。必摒挡囊箧,买药味,依法修制丸散。凡遇贫穷之家,医药无力者,率为施济,远近赖以全活无算。母病,服药不效,时天旱,医曰:“若得雨水调药,尚有冀也。”必迪夜仰天号泣,次日果雨,母服药立愈。名载莱芜县志。

亓九功,为了孝养父母,毅然放弃朝廷晋升奖励(参将,正三品),辞官归乡。志载“其父亓永宁以念子故,往居数月,言归,请留,不可。九功送至境外,泣下沾衣,回署即请终养,而督臣以已提九功王关路参将,不许,九功意绝,遂告瘫疾归,杜门不出,朝夕侍父母侧。”

亓式慧,必迪公之孙。至性纯笃,髫年即以孺慕为父母所钟爱,父亓士元司铎泗水,抱病归里。式慧躬亲汤药,衣不解带者五年,乡里化之。清代进士赵浣赞曰:“先世自淮迁莱至公,凡十有三世,累代以忠孝著闻”。

亓斗南,四岁丧父,事母至孝。家赤贫而孝养,所需无不毕具。历六十年如一日。名载县志。

亓经纶,性至孝,父母殁,庐墓六年。以贡生授太平主簿,有惠政。名载县志。

亓文杨妻吴氏,《莱芜县志》文:“吴氏,汶南保亓文杨妻也,年二十二文杨卒,子佐明,方三龄,姑(婆母)年六十,病危笃,百药不效,氏(吴氏)请身代(愿意替婆婆去死),姑僵卧二日,竟厥然起,所谓孝感动鬼神,信。夫课子成立,补博士弟子,有声诸生间”。朝廷敕赠“淑徳遐龄”匾额悬于门庭。子亓佐明,“承母教,日以善自敦。凡济贫恤危,捐施募义,未易殚述。而里中大小不平之事,经公之口,无一不平者,素行足以服人也。”

亓琮,乡钦介宾,性孝友,善佑孀母,好施与,士民公举善行,誉为“一乡善士,懿行可嘉”。

亓应龙,贡生,勤祖后,性孝友,弟早亡,抚教其三子,皆有声庠序,授生亦先德后文艺,一时有经师、人师之目,举为乡饮大宾。名载《阜阳府志》。

范县亓仁甫,孝养祖母六十余年,自始至终无分毫差异。地方百姓“联名具秉,保举节孝”,朝廷钦赐“节孝可风”匾额。

亓任,“奉母夫人孺慕益笃以勤。束修所入,悉以奉母,无私蓄。训季弟谆恳,然怜爱特至。怡怡母膝下垂三十年。母素楼居,一日公心动,惊悸弗宁,谓楼居非老人所安,力请移榻。越夕而地震,楼墙内覆压母旧寝,瓦石积数尺,咸钦异公纯孝所感,灵速如此”。清代理学家李绂赞曰:“近世士行衰,事亲者至性无所闻,如公之孝岂不可以风乎!”。子亓煦,中进士。

平阴亓鸿琯,全祖后,贡生,以躬行孝悌入县孝悌嗣祠。

亓三奇,善事父母,有疾,汤药必亲尝。及葬,庐墓三年,筑土崇封,风雨不避。迨三年丧毕,旋反墓侧,崇筑如初,不敢违礼。至处事待人,取与不苟。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类如此。顺治十六年,州牧钟锡匾额其门曰:“孝廉可风”。

另有亓珽、亓汉亭、亓知三、亓汝瀛、亓若海、亓学智等多人,因孝行卓著,敕旌节孝。

台湾《亓氏家乘》陈立夫题字

七百年来,亓氏家族通过适时编纂《亓氏族谱》,使得精忠报国、仁政爱民、乐善好施,孝悌传家等的良好家风得以世代传扬,先贤魏锡祚曰:“其立己也必诚必信,其接物也无欺无伪。出一言而乡里倚以为重,行一事而后学奉以为法”,良好的家风既为亓氏家族得以持续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也为当地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行文至此,慨当以慷,纪之诗曰:

一祖泽流光百日红,善行不倦是家风。

自求多福得天相,闲看乾坤剥复中。

二和煦家风多善人,齐家治国自修身。

满门孝悌无须颂,汶水汤汤濯凤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