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丨曹操拴马桩背后的悲惨往事

发布时间:2025-10-23 10:42  浏览量:6

古都邺城,传说中曹操拴马桩,实际上并不是景观,而是隐藏着千年悲惨往事,这是一个家族的悲哀。

张彭城、赵彭城、靳彭城,是邺城大柏脚下的三个古村落,名称源于彭城王,彭城王又指的是谁呢?

让我们重新走进历史的硝烟中,纵观邺城风云,解读大柏树背后的故事……

图片来源邺城文学

在邺城南城外近千米的地方,有一棵千年古柏,它高达26米,树冠直径78米,树干腹围近6米,需4、5人合抱,树荫覆盖面积一亩有余,远远观看,此树枝干苍劲,虬枝如铁,葱郁挺拔,岿然屹立,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苍翠。

据林业部门专家鉴定,此树龄已有1500年左右,这在中原地区实属罕见,当地人称它为“天下第一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戏言说是“曹操拴马桩”,是曹操在囤聚邺城时期,阅兵、训练水师时常系马于此,故称“曹操拴马桩”。这是近几十年旅游业的发展,借用曹操知名度得来的雅号。

话说曹操在赤壁战败之后,为吸取教训,实现统一南方的目的,借建设铜雀三台之际,以墙为基,挖土筑台,掘地为池,叫戽武池,《三国魏志武帝纪》载:“公还邺,作戽武池以肄舟师”,因戽武池在邺城西北方向,故名为玄武池,至今遗迹尚存。

按照“南朱雀、北玄武”的常识方位标注,人们传说“曹操拴马桩”的旁边不可能有玄武湖,玄武湖不可能在邺城之南。当时邺南城还没有建设,曹操训练水师修筑的“讲武城”就在邺城西北方向,现在讲武城址还在,因此开挖的玄武湖也应该在邺城西北方向,这样玄武湖和讲武城相近,更适合将士的调配演练,屯兵驻扎。因此说古柏树是曹操训练水师的拴马桩,实属无稽之谈。那么古柏来头是什么呢?

古柏生长在张、赵、靳三个姓氏聚集的彭城村庄之间,自然和“彭城”有关。

翻阅历史资料,在中国的版图上,徐州有个彭城郡,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常常击鼓进军,城内鼓声不断,“嘭嘭”之声不绝于耳,故名彭城。而此距邺城有千里之遥,所以和临漳彭城没有关系。

临漳向西峰峰有个“彭城镇”,是生产陶瓷——“盆”的地方,有“盆城”之说,因“盆”和“彭”音近,故名“彭城”。也有人说盆的胚胎比较脆弱,需要双手“捧”住才不至于被打碎,因此也有“捧成”一说。据考古,临漳彭城村没有烧窑的遗迹,况且峰峰彭城形成于宋代,因此此种说法也和临漳“彭城”无有关。

在走访中,当地居民告知此地原有“彭城王”的家庙,家庙内栽有柏树,古柏长青,预示子孙长久,家族兴旺,所以此地留下千年古柏。

那么彭城王又说得是谁呢?查阅资料发现,和邺城有关“彭城王”的记载就是北魏的宗室重臣——元勰。

元勰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第六子,也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史书记载,元勰为人谦逊,品行正直,是北魏杰出的政治家。一生功勋卓著,对哥哥孝文帝元宏忠心耿耿,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中书令、彭城王,深得孝文帝的爱戴和信任,尤其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受到阻力的时候,力排重难,支持迁都,为孝文帝开国定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孝文帝在病危之时要确定元勰为辅政大臣,元勰听后流泪恳求说:“布衣之士,能为知己者死就很满足了,何况我是皇上的同胞兄弟呢。您对我十分关照,恩宠无比,给了我很高的荣誉,现在又委任我为总管大政,我怕声名震主,难免招人嫉妒,产生疑心,使我获罪。这不是皇上爱护臣弟的做法,到那时只怕臣弟我不能善始善终。”

孝文帝沉默许久,亲笔写下诏书给太子说:“你的叔父元勰,志节高尚,清美淡泊,如白云松竹一般。朕百年之后,可以准许辞去职务,满足他的心愿。切不可猜忌做错事,你是我孝顺的儿子,不要违背我的遗诏。”

元勰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果然,太子元恪即位后,元勰辞去一切特权,安分守己,客居家中。然而乐于挑拨是非、陷害贤良的外戚高肇,以皇帝的名义,召元勰进宫。这天元勰的王妃正在生小孩,元勰推迟不去,宫中侍卫又驾车来请,元勰不得已乘车进宫。进入宫门,车辆过一小桥时牛车不肯前行,怎么鞭打车牛,可牛就是不肯走。这时宫内使者又来催促,命令元勰下车步行,侍卫架着元勰进入內宫,武士捧出毒酒命元勰喝下,元勰说:“我忠于朝廷,何罪杀我?皇帝那么英明,不应该无罪杀害我,我要和告我的人对质,弄明原委,我死而无憾!”侍卫说:“皇上没有时间见你,请快饮酒!”并用刀环击打元勰,催他饮酒。元勰仰天大呼:“苍天呀,难道忠臣之士也被杀害了?”说罢饮毒酒而亡,时年元勰35岁。

元勰死讯传开后,朝中大臣和市井之人痛哭流涕,都说如此贤王,功大于国,无罪杀害,莫不伤心,内外大臣对朝廷失去了信任。皇帝世宗见状,又对元勰大肆追封,国礼葬之。

岁月更替,风水轮转,公元528年元子攸即位当了皇帝,这是北魏第12位皇帝,也是元勰的第三子,他封侄子元韶世袭彭城王。然而好景不长,元子攸在位只有2年,被权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缢杀在晋阳,享年24岁。

这时北魏进入权臣当权的时代,皇帝更迭不断,仅3年时间就换了四位皇帝。

公元532年,权臣高欢拥立元修为帝,也就是北魏第16位皇帝,高欢为控制元修,把控朝廷,把自己女儿许配给元修,立为皇后。可元修不满高欢的专权,投奔西安的宇文泰去了。

高欢见状另立元善见为皇帝,迁都邺城,把女儿改嫁给彭城王元韶。史书记载:“高氏,齐神武长女。其姿貌超绝,故帝(元修)纳其为后。后因某事降为彭城王韶妃”。高欢的女儿高氏从皇后改嫁给彭城王元韶,把宫中的珍奇异宝也带到元韶家,彭城王元韶不但抱得美人归,还得到宝贝无数。

元韶为人谦和,外表俊美,新娶了高欢的长女,还得到皇家奇珍异宝,家道从此鼎盛,地位也因此显赫一时。高欢迁都邺城时,元韶把宗氏祠堂也迁到邺城,在邺南城城外建起家庙,供奉起祖父彭城王元勰的牌位,四时礼拜,敬享香火。元韶“爱林泉,修第宅,华而不侈”(《北齐书·元韶传》),修建的元氏“彭城王祠堂”很有格调,别具特色,和邺南城中轴大道东侧的大庄严寺,形成一派建筑群,相辅相成,互为增色,成为当地一景。

公元550年,高洋迫使孝静帝元善见禅位,建立北齐,元韶依照律规,降为彭城县公,但是因为元韶是高欢的女婿,又是皇帝高洋的姐夫,依然十分得宠,常常伴随左右,面对仪表堂堂的姐夫元韶,高洋命令他剃掉胡须,穿上女装,嬉笑玩耍,以此来嘲笑东魏宗室。

有一天高洋突然问元韶:“西汉末年,为什么光武帝刘秀能够光复汉室呢?”元韶说:“因为王莽没有把刘氏家族杀绝。”

一语惊醒梦中人,皇帝高洋开始大肆诛杀元氏家族,先诛杀元世哲、元景式等25家,幽禁19家。高洋对姐夫元韶也不放心,幽禁在邺城附近的地牢内,断绝食物,饿得元韶啃衣袖而吃,结果肠堵便血,气绝而亡。高洋见元韶已死,便再无顾忌,从此大开杀戒,元氏家族无论贵富,一律斩杀刑场,小孩抛向空中,用长矛刺杀,前后杀死721人,尸体扔到漳河水中,任鱼吞食。当时邺城人刨开鱼腹总能找到人的指甲,邺城居民很长时间无人吃鱼。这就是成语“一语招祸”的来历。邺南城彭城王家庙中的古柏,见证了元氏家族血腥悲惨的一幕。

元韶被《北齐书》盛赞:“性行温裕,以高氏婿,颇受时宠。能自谦退,临人有惠政。好儒学,礼致才彦。爱林泉,修第宅,华而不侈。”正因如此,彭城王元韶惨死后,人们难以忘怀这位雅好儒学、礼敬士人的谦谦君子,以“彭城”作为地名来纪念他。临漳当地百姓自古便传言,张彭城、赵彭城、靳彭城一带是彭城王家庙所在。家庙里栽有柏树,千百年来,围绕古柏,当地百姓安养生息,世代繁衍,以“彭城”作为地名,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这棵千年古柏就是彭城王家庙里的长青古柏树。

千百年来,咏叹邺城风物的诗词很多,歌咏这株古柏的诗词却没有见到。为什么这棵历经沧桑、风雷不惧、生命顽强、千年不倒的古柏就没有一个歌咏它的诗词呢?或许因为它是“彭城王”家庙的长青树,你见过歌颂别人家庙或祠堂的诗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