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人物】于成龙:永宁州来堡村(今属方山县)人,赫赫清廉名
发布时间:2025-10-29 09:59 浏览量:8
他临终时身处两江总督衙门,却没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
屋子里翻得干净,汤勺旁还放着一小碗凉了的菜羹;衣服破旧,鞋子补了又补。朝廷给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端”,碑文上称他是“天下廉吏第一”。老百姓那边更直白:街巷停市、哭声满道,有人在自家门口挂起画像祭祀。官府的褒奖和百姓的哀伤,一前一后地把这人写得很清楚。
他在任上并不是只会写漂亮条幅的那种官员。临终前还三次上疏请休息,病中不离职,最后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享年六十七。这个人一路走来,做事的底色很一致:勤俭、慎刑、爱民、反腐。两江总督任内,他把这些要求写得明明白白:爱护老百姓、慎用刑罚、不收受贿赂、不搞小圈子、税收要严但不能压迫人、提倡节俭。不是一句空话,他真把这些当成行政的最低线。
他办案有一套,讲证据、重调查、轻刑。碰到可能是冤案的,他宁可多查一遍,也不愿轻易把人推上死路。这套做法当时不普遍,可实际效果明显:很多本该被判极刑的人得以平反,口碑就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蒲松龄在《聊斋》里记了几桩他破案的事儿,民间把他和“青天”捆绑在一起,不是随便夸的。
再往前看,福建按察使任上发生的一件事,能说明他的做法。朝廷对付郑成功时期推海禁,沿海百姓被怀疑通商走私,很多人被抓,牵连到妇女孩子,面临重刑。那些案卷放在他案头,死刑案卷多得让人心疼。他顶着阻力要求重审,主张释放无辜者并给路费,结果上千人免了被屠戮。赈灾也不是做样子:他上疏请免税、筹措赈济,甚至发动富人捐款;自己把仅剩的一匹驮马卖掉,换钱救急。想想看,一个把驮马拿去卖、把私人利益当公共责任的人,和嘴上说爱民的官员是不一样的。
罗城那段更像电影桥段。那地儿刚经历二十多年兵乱,城里人少得可怜,荒草盖地,盗匪死灰复燃,瘟疫也凑热闹。他住不到衙门,只能寄居在一座关夫子庙里,把床靠在周仓塑像后面。带来的人里有五名家属后来自个儿死去或逃跑,现场常有人说他快支撑不住了。但他没撤,一边养病一边干政:上门看贫苦人家、整治土豪劣绅、安置回流难民、打盗匪。三年下来,把一个几乎荒废的小县慢慢收拾出秩序,人也愿意回家安居了。地方志上把这段当范例记着,不是吹牛。
早年入仕也有记录: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为副贡,清顺治十八年(1661)入仕为官,后来当过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最后做到了总督。每去一地,他都像个下到基层的干部:实地考察、跟人面对面说话、摸清情况再下手。不是坐衙门里发号施令那种。
他的清廉招人谈论,不是空穴来风。罗城离任时穷到连回京路费都没有;去福建任职时只带了一床被褥和一袭朝服,路上靠萝卜充饥。后来到了江南当大员,生活习惯没改,吃得清淡,民间给他起外号叫“于青菜”或说他“半茹糠秕”。离家多年,和结发妻子分隔二十年才见一面。临终那间屋子,破衣补鞋一堆,简单的菜羹,成了他清廉的最好注脚。
他也重视教育和文献工作。在直隶创办漳南书院,江南设了虹桥书房,这些后来都成了有名的学堂。他还主持编纂地方志:在直隶和两江任上,整理了《畿辅通志》四十六卷和《江南通志》五十四卷。把地方政治、经济、风俗、史料系统化地记下来,对后人治理和研究都有用处。这些活儿看起来文书化,但真正能影响治理质量。
从打匪到治豪绅,他不是走极端。既打击武装犯罪,也整治以权谋私的地方势力;既惩治害民的人,也想办法把流散的老百姓接回家,重建生产。做事触及的人多了,阻力自然也大。有时得和上面周旋,有时得和地方豪强硬碰硬。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很踏实:一点一点把案子查清楚、逐项解决,而不是耍花拳。
民间对他的爱戴有形有款。每次离任,群众常常遮道送别,哭得成行。死后有人在门口挂画像、停市下泣,这些都是自发的行为。朝廷那边,康熙亲自题碑、追赠官职、加谥号,官民两头都给了他回应。
还有些小细节容易被忘:蒲松龄把他的办案故事收进了《聊斋》,让这些草根记忆流传更久。任上常促成富户出钱出力参与赈济,官民合力在灾荒时能快点把救济送到手里,这种做法在当时挺实用。
把这些点连起来看,这人不是擅长打包漂亮报告的那类。他常常亲自下到基层,处理细活儿。那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罗城睡在塑像后面、卖驮马赈灾、路上以萝卜充饥、临终的那碗凉羹和补了又补的鞋——都不是单纯的传说,而是在地方志和档案里能查到的片段。那一碗凉羹,补了又补的鞋,像是实物在说话。
- 上一篇:寻找意义,在时代浪潮中守护精神家园
- 下一篇: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多方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