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善良给错人,比恶更误事
发布时间:2025-10-30 10:03 浏览量:9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这部由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耗时十九载完成,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涵盖十六朝、共计 1362 年的历史 ,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以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等多方面。它不只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更是一座蕴含着无尽智慧和深刻教训的宝库,司马光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点评,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竞相阅读的经典。
在《资治通鉴》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滥用善良不是什么好事。善良,本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之一,它如同一盏明灯,能照亮黑暗,温暖人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然而,当善良失去了理性的边界,变得盲目和无原则时,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不仅可能伤害到自己,还可能对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
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以其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堪称千古一帝。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却因一次对赵高的赦免,为大秦帝国的覆灭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赵高,出身卑微,但其机敏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在法律和书法方面造诣颇高,这使他得以进入秦始皇的视野,并被任命为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马,还承担起教导秦始皇幼子胡亥判案断狱的重任。在秦始皇身边,赵高凭借着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的本事,逐渐赢得了秦始皇的喜爱与信任。
但赵高并非老实本分之人,他犯下重罪,按秦律当处以死刑,剥夺官职。可秦始皇念及赵高办事勤勉,能力出众,最终赦免了他,还让他官复原职。秦始皇或许觉得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宽恕,却没想到这次毫无原则的善良,竟成了日后的大祸根。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突然病逝于沙丘平台。临终前,他留下遗诏,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扶苏为人正直,素有贤名,且与蒙恬等忠臣良将关系密切,他若继位,大秦帝国或许能延续繁荣稳定。然而,赵高却心怀不轨,他深知扶苏与自己不和,一旦扶苏登基,自己必将失势。于是,他利用自己掌管皇帝符玺和代拟诏书的权力,联合丞相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同时伪造诏书指责扶苏不孝、蒙恬不忠,逼迫他们自杀 。
胡亥即位后,昏庸无能,对赵高言听计从。赵高则借此机会,独揽大权,排除异己,大肆迫害朝中忠良,蒙恬、蒙毅等名将重臣皆被他设计杀害。他还怂恿胡亥实行严刑峻法,加重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曾经强大无比的大秦帝国,在赵高的乱政下,迅速走向衰落。最终,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
秦始皇对赵高的赦免,看似是一次宽容之举,实则是毫无原则的善良。他没有意识到,赵高的本性难移,对其罪行的宽恕,不仅没有让赵高改过自新,反而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让他有机会在日后兴风作浪。倘若秦始皇能严格按照律法处置赵高,或许就能避免这场宫廷政变和帝国的覆灭,历史的走向也可能会因此而改变 。
刘秀,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从一个没落的皇族子弟,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光复汉室,建立起大一统的东汉王朝,这份成就令人钦佩不已 。而在他尚未称帝,担任大司马期间,曾发生过一件事,深刻地展现了他在面对情感与理智冲突时的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滥用善良可能带来的危害。
刘秀有个心腹家奴,名叫阿福。阿福平日里机灵懂事,对刘秀忠心耿耿,深得刘秀的喜爱与信任,常常伴随刘秀左右,为他打理各种琐事,刘秀也对他多有照拂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有一天,阿福在军营中犯下了军法。当时,负责维护军纪的军市令祭遵,是个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人,在他心中,军法如山,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军法之上,不论是谁犯了法,都必须按律处置,绝不姑息迁就 。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祭遵依照军法,果断地将阿福当场杖杀。消息传到刘秀耳中,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整个人瞬间被愤怒所笼罩。“什么?祭遵他竟敢!” 刘秀的脸色瞬间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心中的怒火如同被点燃的干柴,熊熊燃烧,难以遏制 。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怒吼道:“来人,把祭遵给我抓起来!” 刘秀身边的侍卫们被他的怒火吓得面面相觑,但军令如山,他们还是迅速行动起来,不一会儿,祭遵就被带到了刘秀面前。
刘秀怒目圆睁,狠狠地瞪着祭遵,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厉声质问道:“祭遵,你好大的胆子!我的家奴,你竟敢随便就杀了?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主公?” 祭遵面对刘秀的怒火,面不改色,从容不迫地拱手回答道:“主公息怒,军法如山,不容私情。阿福犯了法,按律当诛,臣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维护军法的尊严。” 刘秀听了,不但没有消气,反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愤怒地咆哮道:“好你个祭遵,你这是在挑战我的权威吗?今天,我就要让你知道知道后果!” 说着,刘秀就要下令将祭遵治罪,以泄心头之恨 。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主簿陈副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深知刘秀此刻正在气头上,情绪激动,但他更明白祭遵的行为是正确的,也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于是,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缓缓说道:“主公,请息怒。您不是一直心心念念要整肃军纪,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军队吗?祭遵执法不避权势,面对您的心腹家奴犯法,都能公正无私地依法处置,这正是我们教化法令、整顿军队所迫切需要的呀。如果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仅仅因为他杀的是您的家奴,就处罚了他,岂不是会让天下所有守法之人感到心寒,以后谁还会相信军法的威严,谁还会认真遵守军法呢 ?”
刘秀闻言,心中不由得一愣,原本抬起要下令的手,也停在了半空中。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脸上的愤怒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思。他仔细地回想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目标,想起了自己渴望建立一支强大军队,进而成就一番大业的抱负。他深知,陈副的话句句在理,如果自己为了袒护家奴而处罚祭遵,确实会寒了将士们的心,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军纪,这对他的大业来说,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 。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刘秀终于冷静了下来。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对祭遵说:“祭遵,你起来吧。这次的事情,我暂且饶过你。” 祭遵闻言,心中暗自庆幸,连忙跪地谢恩退下 。而刘秀,当场宣布任命祭遵为刺奸将军,负责惩恶扬善,维护军纪,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 。
几天后,刘秀召集众将开会。会上,他特意提到了祭遵和阿福的事情,语气严肃而认真地告诫道:“诸位将军,你们都要小心祭遵。连我的家奴犯法,他都敢杀,你们如果犯了法,他更不会偏袒。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严格遵守军纪,不要以身试法,否则,军法无情 。” 众将闻言,心中无不凛然,对刘秀的公正和祭遵的铁面无私深感敬畏,从此更加谨慎行事,不敢轻易触犯军规 。
在这个故事中,刘秀起初因家奴被杀而愤怒,想要治罪于祭遵,这是他感性的一面在作祟,毕竟阿福是他的心腹家奴,主仆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时难以接受阿福被杀的事实 。然而,在主簿陈副的提醒下,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及时调整了心态,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他明白,如果自己滥用善良,为了维护亲信而破坏军纪,那么军队将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他的大业也将难以实现 。刘秀的这一转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智慧和胸怀,他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以大局为重,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西汉初期,局势风云变幻,宫廷权力斗争波谲云诡。在这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汉文帝刘恒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
当时,刘邦的皇后吕雉在刘邦去世后,独揽朝政大权,吕氏一族权势滔天 。吕雉为了巩固吕氏家族的势力,对刘氏宗亲采取了一系列打压和控制的手段,许多刘氏王侯的命运因此被改写,其中赵王这一职位更是充满了凶险 。
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原本被封为赵王,因其母戚夫人深受刘邦宠爱,刘如意也备受关注,刘邦甚至一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这一举动引发了吕雉的强烈不满和深深忌恨。刘邦去世后,吕雉迅速展开报复,她先是将戚夫人囚禁起来,折磨成 “人彘”,又召刘如意进京,尽管汉惠帝刘盈极力保护,但刘如意最终还是被吕雉毒杀 ,年仅十几岁,谥号隐王 。刘如意的悲惨命运,成为了吕氏专政下刘氏子弟的一个缩影 。
后来,刘邦的第六子刘友被改封为赵王 。刘友的王后是吕氏女子,他对吕氏的专权本就心怀不满,加上与这位吕氏王后感情不和,王后便向吕雉进谗言,诬陷刘友谋反 。吕雉信以为真,下令将刘友幽禁起来,断绝食物供应,最终刘友被活活饿死在长安,以平民之礼草草下葬 。刘友的遭遇,让赵王这个位置变得更加令人胆寒 。
再之后,刘邦的第五子刘恢被改封为赵王 。刘恢被迫娶了吕产的女儿为王后,吕氏王后飞扬跋扈,肆意干涉刘恢的生活,甚至派人杀害了刘恢心爱的宠姬 。刘恢悲愤交加,却又无力反抗,最终选择自杀身亡 。短短数年之间,三位赵王先后惨死,赵王之位已然成为了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不祥之地 。
在这样的背景下,吕雉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代王刘恒 。代王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其母薄姬出身低微,在刘邦生前并未得到太多宠爱,母子二人一直行事低调,远离宫廷纷争 。吕后称制的后期,吕雉派使者前往代国,向刘恒传达了一个看似 “好意” 的提议:想把刘恒改封到富庶繁华的赵地去做赵王 。
刘恒接到消息后,并没有被这看似美好的 “馅饼” 冲昏头脑,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深知,在吕雉专政的时期,这样的 “好意” 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从之前几位赵王的悲惨结局来看,去赵地做赵王,就如同踏入了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 。如果接受了这一任命,他可能会像刘如意、刘友、刘恢一样,成为吕氏家族的眼中钉,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
经过深思熟虑,刘恒婉拒了吕雉的 “好意”,他向吕雉表示,自己愿意继续留在偏远的代国,为大汉守卫边疆 。刘恒的这一决定,看似放弃了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但实际上却让他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核心地带,避免了卷入吕氏与刘氏之间的激烈纷争 。
事实证明,刘恒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 。在吕雉当政的那段动荡岁月里,许多接受了吕氏 “好意”、参与到权力核心的王侯们,最终都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而刘恒则凭借着自己的谨慎和远见,在代国安稳地生活着,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支持 。
公元前 180 年,吕雉去世,吕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朝中忠于汉室的大臣们迅速联合起来,发动政变,一举铲除了吕氏势力 。在商议新皇帝人选时,大臣们一致认为刘恒仁孝宽厚,且在代国治理有方,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 。于是,刘恒被迎回长安,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汉文帝 。
汉文帝刘恒拒绝吕雉改封赵王的提议,充分体现了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谨慎的处世态度 。他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这一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他人看似善意的提议时,不能盲目接受,而要保持理性和冷静,深入分析其中的利弊,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陷入困境 。
从上面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善良绝非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需要与智慧、规则以及警惕性紧密结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若仅凭一腔热血和善良的愿望行事,而不加以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往往容易陷入困境,甚至可能引发不良后果 。
正如伊索所言:“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善良的时机和方式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善意 。而心理学中的 “自我边界” 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过度地跨越边界去帮助他人,不仅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和自主性,还可能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在帮助他人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责任界限,做到量力而行,避免因过度付出而给自己带来伤害 。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比如,有些人出于善良,毫不犹豫地为他人提供经济担保,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结果当对方无法偿还债务时,自己不得不承担连带责任,陷入经济困境 ;又比如,一些人在网络上看到求助信息,未经核实就盲目捐款,结果可能上当受骗,让自己的善良被不法分子利用 。这些都提醒我们,善良需要智慧的引导,在表达善意之前,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理性分析,确保自己的善良用对了地方 。
同时,善良也需要与规则相结合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善良也不能成为破坏规则的理由 。就像刘秀在面对家奴犯法被杀的情况时,如果他为了袒护家奴而破坏军纪,那么整个军队将失去纪律的约束,变得一盘散沙 。只有在规则的框架内表达善良,才能让善良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
此外,善良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人心复杂,社会上既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居心叵测的人 。我们不能因为善良而对他人毫无防备,轻易相信他人的话和承诺 。汉文帝刘恒拒绝吕雉改封赵王的提议,正是因为他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看穿了吕雉背后可能隐藏的阴谋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对于那些过于美好的 “善意” 提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避免因为轻信他人而陷入危险的境地 。
《资治通鉴》以史为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滥用善良的危害。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它需要智慧的引领、规则的约束和警惕性的守护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表达善良,既要心怀善意,乐于助人,又要保持理性和冷静,明辨是非,避免让善良成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