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提出在文章中,最好用毛泽东同志这个称呼,后遭黄克诚反对
发布时间:2025-10-31 07:49 浏览量:8
文:青史墨痕
图丨右一 黄克诚陪同毛主席
前言
其实,像黄克诚大将和罗荣桓元帅这样对毛主席拥有深厚感情的将帅,还有叶剑英、陈赓、许世友等等。
毛主席能够让这么多的将帅衷心的敬佩和爱戴,可想而知主席的才华和人格魅力。
胡乔木的提议
党中央在1937年初迁入延安,算是定下来了。当时我方特别缺乏文教宣传干部,为此便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前后,便调了周扬、艾思奇、胡乔木等一批著名人物来到延安。
当时胡乔木是在党办的离西安不远的安吴堡安吴青训班当副主任(这个‘青训班’是为未获准立即到延安去的进步青年们办的),主任是冯文彬,主持教务工作的是胡乔木。
1940年春,为更好的训练青年干部,为此中央便将青训班撤回延安,再次基础上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图丨胡乔木年轻时
胡乔木因担任中青委宣传部长并主编《中国青年》,便不再参与学校事务。
告别了手拿上课铃边摇铃边走上讲台的艰苦日子,胡乔木便又投入到琐碎繁忙的编辑生活中。为能够办好这份有着十余年历史的红色杂志,他上求教张闻天等党内硕儒,下指导韦君宜等青年编辑,还特意挤出时间自己写稿。
家庭熏陶和名校生涯,让胡乔木很快便在编辑岗位上得心应手。
1935年,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中国青年》刊发了《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一文。该文文笔畅达、观点独到,不仅分析了中国青年趋向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还明确指出:阻止青年思想进步的人,不管用什么的方法注定要失败!
图丨毛主席
毛主席在阅读这篇文章后,大为欣赏:乔木是个人才!由此,胡乔木便引起毛主席的特别注意。
1941年,对于胡乔木而言可谓是一个特殊日子。
首先是1月下旬,胡乔木与妻子谷羽喜获爱女,取名为“胜利”(即胡木英)。其次是在二月份初,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便登门拜访。
王若飞一把将胡乔木拉住,然后对他说道:“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秘书。”
胡乔木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还是不信的:做毛主席秘书?太突然了吧。
胡乔木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对于毛主席他很是敬佩,但是他自己和毛主席从来都没有一次直接的接触。
图丨毛主席和胡乔木
王若飞看出了胡乔木的疑惑,为此便给他解释道:“当初你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文章,被毛主席看到了,很是欣赏你,为此这次专门点名要你去当秘书。”
尽管胡乔木内心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但是毛主席都发话了,他也不好意思不去。就这样,因为一篇文章,胡乔木便被调到了毛主席身边,开始了自己长达25年的秘书生涯。
胡乔木刚刚调到毛主席那里时,比较谨慎,不知道该做什么。一天,胡乔木看到毛主席正在看一份清样,因为自己做过编辑,为此便主动地说道:“主席,我来干这个事情吧!”
毛主席停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笑着说:“你这算找对任务了。”
就这样,胡乔木从校对工作开始了作为毛主席秘书的政治生涯。
胡乔木所校对的是《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清样,正是通过这项校对工作,使得胡乔木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中共“六大”以来党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样也使得胡乔木第一次系统地读了毛主席的许多著作。
图丨胡乔木
可以这么说,胡乔木协助毛主席编《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是他在毛主席身边上的“第一课”。
对于这段历史,杨尚昆曾回忆道:
乔木对这一段历史没有多少切身体验,但是他能够把搜集来的一大堆文件,整理挑选很快理出头绪,编辑成书,使人读了,对党的历史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楚,对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错误路线一目了然。
这的确是要有点本事的。这件事办得好,主席喜欢他,大家也看重他。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主席秘书不久,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
正是因为《解放日报》每天都要发社论,博古便邀请中共中央许多负责人来撰稿。其中胡乔木也成为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博古请毛主席写社论,毛主席则叮嘱胡乔木写;也有时,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
图丨毛泽东步入七届二中全会会场,年轻的秘书胡乔木跟在身侧,意气风发
胡乔木在《解放日报》创刊不久,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了社论,题目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并于6月8日刊出。胡乔木曾秘密去过中国西南大后方,他又多年从事青年工作,因为他写的这篇文章不是无病呻吟,反而对情况非常熟悉。
就这样,在那段时间里胡乔木为《解放日报》前前后后写的社论,多达58篇之多。那时《解放日报》社论,代表着中共中央的声音。胡乔木能够成为《解放日报》社论的主要“写手”之一,既显示了他的理论、写作水平、也表明了他确实已成为中共高层的重要干部。
正如同胡乔木所言:毫无疑问,就我个人而言,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教诲,我就很难写出这些文章……
在之后的岁月中,胡乔木也越来越受到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器重,他的职务换来换去,但是有一个职务始终不变,那就是毛主席的秘书一职。因为在毛主席眼中,胡乔木已经不可缺少 了。
图丨胡乔木(左二)
在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便被委以重任,他是新闻总署署长,新华通讯社社长,还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胡乔木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时,所发表的言论。1955年,胡乔木在《人民日报》社说过这样一番话:
在一般文章里,引用毛主席的话或提到毛主席的时候,最好用“毛泽东同志”这个称呼。
因为主席是他的职务,在文章里不需要这样写。例如:“毛主席的文艺方针”,这句话,意思是国家领袖提出来的文艺方针,好像是领袖提出来的不得不接受。反之,如要说成“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方针”,意思就是一个同志写出来的, 因为正确被大家视为方针,这比较好。
其实,胡乔木的这番言论,确实有他自己的道理。
图丨黄克诚大将
不过在有些将帅看来,这种称呼的改变在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比如黄克诚大将。
想要知道黄克诚大将为何反对,那么我们便需要了解下,他和毛主席有怎样的感情。
黄克诚的反对
在众多的解放军将领中,黄克诚是真正当过毛主席学生的少数人之一。不过,起初黄克诚和毛主席的直接交往并不多。
黄克诚走向革命道路,是在毛主席亲自建立党组织的湖南衡阳第三师范。
1922年夏,黄克便进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我党早期就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20年8月,毛主席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时就在第三师范设立了衡阳分社和书报贩卖部,出售宣传马克思主义等进步书刊。
图丨毛主席旧照
1921年7月,毛主席在上海参见建党,回长沙不久,就乘轮船溯湘江而上,到衡阳考察。次年4月,毛主席便再一次来到衡阳,在第三师范操场发表演讲,并发展了蒋先云、夏明翰等一批中共党员。
1922年夏,张秋人、戴述人被陈独秀、毛主席等人推荐到三师担任教员。
对于这段历史,黄克诚将军后来回忆道:
这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分别以读书和当教员作掩护,秘密领导着衡阳地区的党团活动,而第三师范则成了湘南地区党团组织和革命学生运动的中心。
同样,黄克诚接触到实际的革命斗争,是在湖南衡阳第三师范。
1923年3月,三师因为校长克扣伙食费爆发学潮,一直闹到6月份,学生拒不复课。学校当局没有办法,便宣布放假,食堂不开饭,学生只好散掉了。张秋人、屈子健等党员教师也被强行辞退。
图丨年轻时的黄克诚
三师学潮,是黄克诚接触的第一个群众性的斗争。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理解这场斗争的意义,但那些为首的学生们不畏强暴、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让黄克诚也是由衷的敬佩。
在经过黄克诚的不断学习和思考后,他认为:要想解决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实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
为此他便选定了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并于1925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黄克诚便被选派到广州,进入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这个讲习班实际上是由林伯渠、毛主席等共产党人主持。
这个讲习班的学员大都是湖南人,由毛主席等七人组成理事会,领导讲习班的工作。在这里,黄克诚亲眼目睹了毛主席的风采,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教导。
为此,黄克诚便成为了毛主席的学生!
图丨毛主席
如果说,同乡关系使黄克诚对毛主席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那么,师生关系又使得这份亲切感加重了 。
不过在此期间内,毛主席和黄克诚并没有个人交往。在中央政治讲习班,黄克诚只是几百名学员之一,毛主席认识不认识他,尚无记载,黄克诚将军也不曾提起过。
后来因为受北伐战争的影响,这个讲习班提前毕业。毕业后的黄克诚希望前往军队工作,经过党组织的同意,他于1926年6月下旬,转入北伐军总政治部办的训练班。
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训练后,黄克诚便被编入北伐军前敌政治部宣传队,随后进入唐生智第8军第4师第13团。
可是黄克诚在这个队伍呆的时间并不长,随着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唐生智也倒向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为此黄克诚便离开第8军,四处寻找党组织。
不过在白色恐怖中,他并没有找到党组织,为此便返回家乡永新县,联络地下党员,准备东山再起。然而恰好此时,毛主席发动了秋收起义,然后率部上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丨前排右三 黄克诚
黄克诚那时在永兴拉队伍,1927年年关时节,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自广东转战湘粤边界,发动湘南暴动。黄克诚等人率领100多人进行响应,缴获民团的枪,与另外一支农民暴动军合编为永兴红军警卫团,其中黄克诚为党代表兼参谋长。
就这样,黄克诚也被卷入到了中国革命的激流中心。从这个时候起,他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与毛主席有着一致的看法。
黄克诚虽然认识毛主席较早,但对毛主席的认识,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以说,黄克诚是在党和红军长期对敌斗争的胜败和正误中一步步加深对毛主席的认识。
正是如此,这就让黄克诚对毛主席非常的敬佩和爱戴!
黄克诚这种对毛主席的态度,是始终一贯的。自从庐山会议一别,便成为黄克诚和毛主席的最后一次见面。1976年9月,毛主席因病逝世,黄克诚得知这则消息时,内心十分的悲痛。
图丨黄克诚晚年
1977年8月,随着局势的发展,黄克诚也正式复出,在参加中央军委座谈会时,黄克诚与一些老同志见面后,紧紧地握住了双手。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黄克诚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
自从1959年庐山会议后,黄克诚便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对于自己的遭遇,黄克诚从来都没有抱怨过。当时一些老同志也清楚黄克诚的历史,为此便为他鸣不平。
然而,黄克诚却是这样回答的: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个人在党内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比起我们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事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在党的历史上,有多少无辜的好同志含冤死去,他们连全国胜利这一天都没有看到,比起那些同志,我是幸运者……
在局势平稳下来后,我党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评价毛泽东和对待毛泽东思想!
图丨黄克诚将军
当时,党内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言论,对此黄克诚很是担忧。为此在1981年4月10日,黄克诚的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在这篇文章中,黄克诚严肃地说道: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
这篇文章发表后,全国各大报纸纷纷转载,立即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震动,许多党员、干部读后热泪涌流,纷纷给报社和黄克诚本人写信,盛赞黄克诚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钦佩他光明磊落,忠心为党为国家着想的品格。
其实在这篇文章发表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
黄克诚大将的这篇文章,最开始是某次会议上的录音整理稿。随后这份录音整理稿便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案头,在看完后邓小平便批示道:“此稿可以发表,但在文字方面请乔木同志把把关。”
图丨胡乔木
录音整理稿又被送到胡乔木的桌上,胡乔木看了看便在个别文字上略作了修改。
在发表前,黄克诚又重新阅读一遍,然后说道:“我现在还是不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从感情上来讲过不去,还是称‘毛主席’为好。”
就这样,黄克诚大将的这篇文章便在报纸上发表了。
众将帅对毛主席的感情
像黄克诚大将这样,对毛主席拥有深厚感情的将帅并不在少数,比如说罗荣桓元帅。
罗帅的儿子罗东进中将曾回忆道:
父亲在逝世的前几天,他一再对我讲:在我这一生中,有一件事是做对了,那就是我坚决跟着毛主席走。
图丨罗荣桓
纵观罗荣桓青年时代的两次大转变,有趣的是,都是离开家乡走向一个新的潮头中心地,并且都是初来乍到之时,读到了毛主席的著作。
第一次是在1919年,从衡山来到湖南新思想的中心长沙,阅读了毛泽东的《湘江评论》;第二次是在1927年从衡山来到大革命的中心武汉,学习了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不过遗憾的是,这两次罗荣桓都没有与毛主席见面。两人真正第一次见面时,便是在秋收起义时期。
正是在秋收起义时期,罗荣桓便进一步地了解了毛主席。从这时开始,罗荣桓便非常尊重和敬仰毛主席。
图丨毛主席给罗荣桓授衔
不过也正是如此,在部队当逃兵为家常便饭时,罗荣桓便坚定地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并且在之后的岁月中,这支不断发生叛变事件的革命队伍中,罗荣桓成为坚决支持毛主席决策的少数人之一,同样也是毛主席在井冈山初创时期倚重的几名党代表之一。
其实,像黄克诚大将和罗荣桓元帅这样对毛主席拥有深厚感情的将帅,还有叶剑英、陈赓、许世友等等。
毛主席能够让这么多的将帅衷心的敬佩和爱戴,可想而知主席的才华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