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话·混沌初开108:帝尧陶唐氏的二任帝伊放勋和三任帝姬江

发布时间:2025-10-30 00:57  浏览量:10

中华史话第一部《混沌初开》卷二

(接上期)

(二)帝尧陶唐氏第二任帝伊祁

伊祁执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17年至公元前2266年之间。

帝祁,姓伊,又作祁,名放勋,史称伊放勋。帝号亦作鳐(yao,同音代用字),帝尧陶唐氏每任帝都称唐尧,故伊放勋亦称唐尧。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二任帝。

伊放勋的先祖为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政权时赐姓为祁,封在伊水(即伊河。在河南省西部,源出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在偃师县杨村附近入洛河),故称伊祁氏。伊祁氏的后世子孙分为两大支脉:一支以伊为姓,一支以祁为姓。伊祁氏最初主要活动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卢氏(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后来迁居于白龟山一带(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到了黄帝政权的末年,少昊政权与黄帝政权发生争执,伊祁氏被少昊政权所逼迫,不得不离开中原,迁居于黄河以北的涿鹿一带。到了后来,其族中的一个分支就定居在了平阳。到了帝挚政权晚期,伊祁氏又逐渐强大起来,并与天子联姻结盟,成为帝挚政权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帝尧陶唐氏政权首任帝唐尧在平阳建都以后,平阳的居民大部分仍为伊祁氏的族人。

伊放勋于帝尧二十一年(公元前2337年),出生在帝都平阳。

伊放勋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在少年时代便以卓越的才华闻名,并赢得了帝唐尧的好感。唐尧在经过考察后,便召他入赘,把小女儿英嫁给他为妻。伊放勋入赘于陶唐氏以后,便一直在朝中为官。由于他虚心好学,待人又谦恭有礼,工作又勤勤恳恳,不怕吃苦,深得唐尧的器重。唐尧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有治理天下的大智慧,有管理万民的才能,于是便任命他为辅政大臣,让他代理朝政。

伊放勋在代理朝政时,以身作则,勤政为民,政绩突出,得到了百官的好评,万民的拥戴。唐尧是一位一心为公的人,心里装着天下,临死的时候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立下遗嘱,传位给女婿伊放勋。

帝唐尧去世后,伊放勋正式即位称帝,号帝祁(帝鳐);以甲申年(公元前2317年),为帝祁元年。

伊放勋即位后,仍用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远古时代有许多氏族的族名和部落首领的名子及子孙后代的名子不分,造成代序混乱。并非是古人长寿,而是因为古代史官把代序搞混了。后世不明,误以为古人长寿。这里所列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应该是新的一代,他们所沿用的依然是父亲的名子,也是家族的名子)为历正,分四岳掌管大山纪历:羲仲为东岳,主要观测立春、春分,以正仲春节气;羲叔为南岳,主要观测立夏、夏至,以正仲夏节气;和仲为西岳,主要观测立秋、秋分,以正仲秋节气;和叔为北岳,主要观测立冬、冬至,以正仲冬节气。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历法,可见历法对古人的重要性。

伊放勋不但是一位一心为公的好帝王,而且也是一位十分节俭的帝王。在他执政期间,为了便于对黄河流域各部落的领导,特意把国都迁至滏阳河流域(今河北省境内)。为了节约民力,新的都城建造的十分简陋,宫室没有豪华的装饰,宫廷的用人也减少了许多。这还不算,为了节约开支,伊放勋经常和黎民百姓一样,穿着葛藤编织的粗布衣服,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出门乘坐的也是没有豪华装饰的普通车辆。他不至一次地对手的大臣们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社会上形成了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的良好风尚。在帝尧伊放勋的带动下,全民共同节俭,人们的日子越过越踏实,在风调雨顺的年代人们的幸福感满满,即使遇到了灾荒之年,也都平安地度过了,不再有缺吃少穿,流离失所的现象发生。

在伊放勋执政时期,除继承了唐尧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外,还经常深入民间,听取黎民百姓的声音,结合实际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为了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建言建策,伊放勋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任何人如果有好的主意,只要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都可以击鼓进谏。为了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如果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果来人愿意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帮助上访者向朝廷申诉冤屈,寻求帮助。

在伊放勋执政时期,据战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帝尧(祁)二十九年(公元前2289年)春天,僬侥(音jiāo yáo)国派使臣来中原进贡,献了三支“没羽箭”。

传说僬侥国是中国远古时代东方的一个国家,其地距中国有十几万里。因该国居民身材矮小,故又称矮人国。《列子·汤问》中又有一说,说是:僬侥国位于中原以东四十万里。这里先不管僬侥国距离中原到底有多远,也不管进贡的“没羽箭”与水浒中张清的没羽箭有什么不同,而是从这些史料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唐尧统治时期,其影响力的大小。

帝祁五十二年(公元前2266年),伊放勋病逝于尧城。

伊放勋在位执政虚记五十三年,卒于帝祁五十二年(公元前2266年),终年七十二岁。

伊放勋死后,遗体葬在尧城外(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境内);帝号祁、鳐,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

(三)帝尧陶唐氏第三任帝姬江

姬江执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265年至公元前2224年之间。

帝江,姓姬,名江,为黄帝轩辕氏后裔。

姬江的母亲,是帝尧陶唐氏政权二任帝伊放勋的女儿伊凤。伊放勋是他的外公。姬江其所以能当上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领,这和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

姬江的父亲名叫姬敬,是黄帝族的后人,生活在河北涿鹿。姬敬年轻时可以说是一表人才,才貌出众,真是一位大帅哥。但是,光有人才没有机遇也是不行的,而姬敬却就恰好遇到了这样的好机会。说来也巧,有一年夏天,二任帝伊放勋到北方视察,那时,帝王到民间去视察,指导工作,不像后来的领导人一样,有飞机和豪车,动辄静街戒严,威风凛凛,那时的他们全靠步行,充其量是骑牛或马。当帝伊放勋与随行人员到民间巡察时,在涿鹿山一带遇上了暴风雨,那时的道路都是山间小道,一行数十人困在了途中。暴雨倾盆,又前着村后不着店,大家被迫往林中避雨;谁知他们避雨的大树突然被雷电击中,当场有三个人被电火烧死。大家惊恐万状,当时,作为帝王的伊放勋和众人一样,又冷又怕,全没了天子的龙威,虽然有数名仆人在他头顶上举着衣物为他遮风挡雨,他还是蹲在地上抖作一团。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突然有一个小伙子冒着狂风暴雨赶来救驾。这个小伙子,来到他们中间,把他们带出了危险的地方,并带着他们钻进了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这个山洞很大,可容纳上百人,里面还铺有许多干草。

在无助的时候,却遇到了救命的恩人,伊放勋十分感激,他问道:“小伙子,你是哪里人,怎么恰好来到了这里?”

姬敬谦恭地回答说:“小民是冀州人氏,名叫姬敬。说来也怪,刚才小民在家中避雨,突然打了一个盹,梦见一位白胡子老神仙来到我的跟前,急匆匆地对我说:‘天子在涿鹿山下被暴风雨所困,你赶快前去救驾!’说完便化道金光离去。我立马就醒了,心急如火,感觉似乎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吸引着,径直就来到了这里。”不管姬敬说的是不是真的,反正帝放勋是相信了。

伊放勋大喜,仔细打量着姬敬,见小伙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相貌不凡,是一位人才。他心中暗想,我的女儿伊凤如今已经十七岁了,尚未婚配,何不将她许配给这位年青人。于是,便问姬敬有没有妻子,愿不愿意入赘陶唐氏家族。

姬敬大喜过望,这简直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岂能错过?于是他当场就应下了这门亲事。

过了几天,伊放勋回到都城之后,就把姬敬召入宫中,让他和女儿伊凤结为夫妻。婚后,伊放勋把他们封在了故都沁阳(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南)。

第二年,伊凤怀了身孕,于帝祁三十七年(公元前2281年),生下一子,这个儿子就是姬江。

姬江和他父亲一样,从小就极为聪明,并且善于察言观色,为人处世,机智灵活,深得众人喜爱。他十岁的时候前往帝都尧城探望外公帝伊放勋,他聪明乖巧,外公伊放勋喜欢得不得了。硬是把他留在了都城,后经过仔细观察,伊放勋认为这个外孙就是一位可造之才,有帝王之相。于是,专门为他安排了师父,教他各种知识,学习治国之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培养,姬江在十五岁的时候便能独自处理朝廷政务。这个时候,伊放勋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他效法先帝“传贤不传子”的做法,临终前,把帝位传给了外孙姬江。

伊放勋去世后,姬江正式即位称帝,以丙子年(公元前2265年),为帝江元年。

姬江是一位有福的帝王,在他执政时期,正是唐尧政权的鼎盛时期,没有灾荒和瘟疫,也没有动乱和战争,四海宁静,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姬江没有辜负外祖父的重托,兢兢业业,一心为民,受到了国民的拥挤和爱戴。在他执政的后期,为了便于对中原、关中以及太行山以西大部分地区的管理,与群臣商议,将国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王屋山以东的美邑(即承留,今河南济源市城西)。

在姬江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到处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姬江十六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卒于帝江四十二年(公元前2224年),终年五十八岁。

姬江死后,遗体葬在承留城外;帝号江,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