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滕记:刘墉在鲁南的麻辣官场与烟火人生

发布时间:2025-11-13 23:42  浏览量:6

绪论

清嘉庆初年,北京城的秋风刚卷走最后一片槐叶,南书房里,嘉庆帝颙琰对着一堆来自鲁南的奏折犯了愁——滕县这地方邪门得很:上半年报“蝗灾绝收”,下半年又报“五谷丰登”;百姓哭着喊着要赈粮,知县却搂着账本说“国库充盈无需拨款”。更离谱的是,有御史密奏,滕县知县王怀义勾结当地地主李望山,借着黄河决口的由头,克扣赈银、兼并土地,把鲁南粮仓折腾得民怨沸腾。

“这滕县的水,比和珅的钱袋子还深!”嘉庆帝揉着太阳穴,目光落在了站在一旁的刘墉身上。这位已经七十出头的“罗锅宰相”,背驼得像座小拱桥,脸上的皱纹里都藏着机智,刚扳倒和珅没几年,正是朝廷里最敢啃硬骨头的角色。

刘墉一听要去滕县,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弓着背打了个千:“皇上放心,臣这罗锅虽装不下山珍海味,却能装下百姓的冤屈。滕县那地方,臣早有耳闻——菜煎饼香得能勾魂,羊肉汤鲜得能掉眉毛,就是官风不正,得去给他们搅和搅和,让那些瞎包贪官知道,罗锅的腰杆,是为百姓挺直的!”

嘉庆帝被他逗乐了,挥挥手:“准了!给你个钦差大臣的名分,带两个随从,微服私访去。记住,别摆官架子,滕县的百姓实诚,你得用他们的法子办事。”

于是,乾隆朝的“浓墨宰相”,嘉庆朝的“反腐先锋”,带着两个随从,揣着半袋碎银子,背着个旧书箱,一路向南,直奔鲁南滕县。这一去,不仅搅得滕县官场鸡飞狗跳,还在鲁南的烟火巷陌里,留下了一箩筐诙谐又暖心的佳话——罗锅钦差与滕县的故事,就从一碗热辣辣的羊肉汤、一张香喷喷的菜煎饼开始了。

第一章 微服闯滕县:罗锅吃饼遇“套路”

一、荆河岸边:罗锅初尝鲁南味

嘉庆四年(1799年)深秋,滕县城外的荆河两岸,白杨树的叶子落了一地,踩上去沙沙作响。三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出现在渡口,领头的老者背驼得厉害,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留着山羊胡,眼神却滴溜溜转,透着股精明劲儿——正是微服私访的刘墉。身后跟着两个随从,一个叫张成,身材高大,一脸憨厚;一个叫刘安,心思活络,负责打探消息。

“老爷,咱这都走了三天了,脚底板都磨出泡了,先找个地方吃口热的呗?”张成揉着腿,肚子饿得咕咕叫。

刘墉摸了摸肚子,也觉得饥肠辘辘:“急啥?咱这是微服私访,得装得像个普通路人。你看这滕县,依着荆河,靠着龙山,果然是块好地方,就是不知道这地方的官,配不配得上这好山水。”

三人刚进滕县城门,就被一阵香气勾住了脚步。街角的小摊上,一位大娘正拿着铁鏊子烙饼,两张薄饼中间夹着粉丝、豆腐、韭菜,刷上红彤彤的辣椒油,烙得滋滋作响,香气飘出半条街。

“这是啥吃食?闻着怪香的!”刘墉凑过去,弓着背问道。

大娘抬头一看,见是个罗锅老者,说话文绉绉的,笑着答道:“老爷子,这是咱滕县的菜煎饼,杠赛来!又香又顶饱,一文钱一张,管够!”

刘墉眼睛一亮:“好!给咱来三张,多放辣子,越辣越好!”

大娘手脚麻利地烙好饼,递过来:“您尝尝,咱这辣子是自家晒的,香而不燥,保准您吃了还想吃!”

刘墉接过饼,咬了一大口,外酥里嫩,辣香四溢,粉丝的软、豆腐的嫩、韭菜的鲜混在一起,差点把舌头咽下去。他一边嚼一边竖大拇指:“好!好!这菜煎饼,比宫里的御膳还对胃口!大娘,您这手艺,绝了!”

张成和刘安也吃得狼吞虎咽,嘴里含糊不清地喊:“好吃!太好吃了!老爷,咱以后天天吃这个!”

正吃着,旁边传来一阵争吵声。一个穿着短打、挑着担子的年轻人,和菜煎饼摊的大娘吵了起来:“大娘,您这饼怎么比昨天小了一圈?一文钱买这么点,这不坑人吗?”

大娘叹了口气:“后生,不是我想坑你,是实在没办法啊!这粮食价涨得离谱,去年斗米三百钱,今年都涨到八百了,我要是按原来的大小做,就得赔本!”

年轻人皱着眉:“米价怎么涨这么快?上半年不是说黄河决口,朝廷发了赈粮吗?怎么还这么贵?”

大娘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赈粮?那都是给县太爷和李大户他们发的!咱老百姓能喝上一口稀粥就不错了!李大户囤了好几万石粮,坐地起价,县太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帮着他催收地租,咱这日子,难啊!”

刘墉听着,眼神沉了沉,不动声色地问:“大娘,您说的李大户,是哪个?县太爷又是个啥人物?”

大娘见刘墉不像本地人,又是个罗锅老者,倒也没防备:“李大户就是李望山,咱滕县最大的地主,家里的地比荆河还宽,县太爷王怀义,就是他的干儿子,两人穿一条裤子,专坑咱老百姓!”

刘墉点点头,掏出三文钱递给大娘:“大娘,您这饼,值这个价。以后要是有人敢欺负您,您就说,京城来的罗锅老头,替您撑腰!”

大娘被他逗乐了:“老爷子,您真会开玩笑!您一个外乡人,还能管得了滕县的事?”

刘墉笑了笑,没多说,带着张成和刘安,顺着街道往前走。他心里明白,这滕县的水,果然像嘉庆帝说的那样,深着呢!

二、羊肉汤铺:罗锅听“冤”记

离开菜煎饼摊,刘墉三人顺着香味,又找到了一家羊肉汤铺。铺子不大,门口挂着一块木匾,写着“老王羊肉汤”,锅里的羊肉汤咕嘟咕嘟冒着泡,乳白色的汤汁飘着葱花和辣椒油,香气扑鼻。

铺主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满脸沧桑,正低头切羊肉。刘墉找了个靠窗的桌子坐下,喊道:“老板,来三碗羊肉汤,加饼,多放羊肉!”

老板应了一声,很快端来三碗羊肉汤,又送上一摞滕州大馒头。刘墉喝了一口汤,鲜而不膻,醇厚香浓,忍不住赞道:“老板,您这羊肉汤,手艺地道!”

老板叹了口气:“手艺再好,也顶不住日子难啊!”

刘墉放下碗,问道:“老板,听您这话,也是有难处?”

老板看了看刘墉,见他不像坏人,压低声音说:“老爷子,不瞒您说,我这铺子,快开不下去了!李望山的管家,昨天来收‘地皮税’,说我这铺子占了他家的‘风水宝地’,每月要多交五两银子,不交就砸铺子!我这小本生意,哪交得起啊?”

张成急了:“这不是明抢吗?官府不管?”

老板苦笑道:“官府?县太爷王怀义是李望山的干儿子,他俩穿一条裤子,谁管咱老百姓的死活?上半年黄河决口,我家的几亩地被淹了,朝廷发的赈粮,我一粒没见着,反而被李望山的人催着交地租,不交就把我家的牛牵走了!”

刘安问道:“那您就没地方说理去?”

“说理?”老板自嘲地笑了,“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上次邻村的张老汉,因为交不起地租,被李望山的人打断了腿,告到县衙,结果反被王怀义打了三十大板,说他‘诬告良民’!从那以后,没人敢去告状了!”

刘墉摸了摸山羊胡,若有所思地说:“这么说,这滕县的天,是李望山和王怀义的天?”

老板点点头,眼圈红了:“可不是嘛!咱老百姓就是砧板上的肉,任他们宰割!老爷子,我看您是外乡人,劝您一句,赶紧离开滕县,这地方,是非多!”

刘墉笑了笑:“我偏不离开。我倒要看看,这滕县的天,能不能换个颜色!”

正说着,门口进来几个穿着绸缎、腰挎佩刀的汉子,为首的是个尖嘴猴腮的家伙,正是李望山的管家李三。李三一进门,就大声嚷嚷:“老王,该交地皮税了!五两银子,一分都不能少!”

老板吓得脸色发白,连忙摆手:“李管家,再宽限几天吧,我这几天生意不好,实在凑不齐啊!”

李三眼睛一瞪:“宽限?我看你是不想活了!今天要是交不上,就把你这铺子砸了,把你抓去给李大户家放牛!”

说着,李三就要动手砸桌子。刘墉突然咳嗽了一声,慢悠悠地说:“这位管家,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这么凶巴巴的,难怪生意不好做。”

李三回头一看,见是个罗锅老头,不屑地说:“哪来的老东西,也敢管老子的事?赶紧滚,不然连你一起收拾!”

刘墉不慌不忙地说:“我要是不滚呢?你家主子囤粮抬价,勾结官府,克扣赈粮,这些事,要是传到京城,你说会怎么样?”

李三心里咯噔一下,打量着刘墉,见他虽然是罗锅,但气度不凡,眼神锐利,心里有些发怵:“你……你是什么人?”

刘墉笑了笑:“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是再在这里横行霸道,明天就有人把你绑到京城,问问嘉庆皇帝,该不该治你的罪!”

李三心里没底,不敢贸然动手,恶狠狠地说:“好!算你狠!老王,我给你三天时间,三天后要是交不上银子,看我怎么收拾你!”说完,带着手下灰溜溜地走了。

老板松了口气,对着刘墉连连作揖:“老爷子,谢谢您!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

刘墉摆摆手:“不用谢。我只是看不惯这些仗势欺人的家伙。老板,你放心,过不了几天,这些人就嚣张不起来了!”

吃完羊肉汤,刘墉三人离开了铺子。张成忍不住问:“老爷,您刚才那么说,就不怕李三他们认出您?”

刘墉笑道:“认出来才好!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京城有人来了,让他们心里发慌。接下来,咱得找个地方住下来,好好查查这王怀义和李望山的底细!”

三、客栈奇遇:老秀才的“秘密账本”

刘墉三人在县城里找了家不起眼的客栈住下,客栈老板是个老实人,见刘墉三人不像坏人,收费也公道。住下后,刘安出去打探消息,刘墉和张成在房间里商量对策。

正说着,隔壁房间传来一阵咳嗽声,接着是一个老者的叹息声。刘墉好奇,起身敲了敲隔壁的门。

开门的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秀才,穿着破旧的长衫,手里拿着一本书,脸上满是愁容。刘墉拱了拱手:“老先生,在下路过滕县,听到您叹息,想必是有什么烦心事?”

老秀才打量着刘墉,见他虽然驼背,但气度儒雅,便邀请他进屋坐下:“老先生,实不相瞒,我是滕县的秀才张敬之,一辈子教书育人,没想到老了,却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心里难受啊!”

刘墉问道:“老先生,您说的百姓受苦,是指李望山和王怀义克扣赈粮、兼并土地的事?”

张敬之点点头,眼圈红了:“正是!上半年黄河决口,滕县受灾严重,朝廷拨了十万两赈银、五万石赈粮,可到了百姓手里,就只剩下一些发霉的粮食,银子更是一分没见着!我多次上书县太爷,希望他能为民做主,可他不仅不理我,还派人威胁我,说我再闹事,就革了我的秀才功名!”

刘墉问道:“您有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克扣赈粮?”

张敬之犹豫了一下,从床底下拿出一个木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本账本。他递给刘墉:“老先生,这是我偷偷记下的。我有个学生在县衙当差,他偷偷告诉我,赈银和赈粮的去向,都记在县衙的账本里,我根据他说的,加上我自己调查的,整理了这本账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李望山和王怀义克扣赈粮、贪污赈银的数额,还有他们兼并土地的明细!”

刘墉接过账本,翻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字,条理清晰,数额明确,从赈银的发放、粮食的转运,到李望山兼并土地的时间、地点、数量,都记得一清二楚。他忍不住赞道:“老先生,您真是有心人!有了这本账本,就能治他们的罪了!”

张敬之叹了口气:“可我一个穷秀才,人微言轻,怎么能告倒他们呢?县太爷和李望山势力庞大,我怕没等告倒他们,我就先遭殃了!”

刘墉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先生,您放心,我来帮您!我虽然是个罗锅,但我有办法让这本账本发挥作用。过几天,我会在滕县的庙会上,让所有百姓都知道他们的罪行,到时候,就算县太爷想包庇,也包庇不了!”

张敬之眼睛一亮:“老先生,您真有办法?您到底是什么人?”

刘墉笑了笑:“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来帮滕县百姓做主的。您就等着好消息吧!”

送走张敬之,刘安也打探消息回来了。他告诉刘墉,后天就是滕县的龙山庙会,到时候,县城里的百姓都会去赶庙会,王怀义和李望山也会去庙会上“施粥”,装模作样地为民祈福。

刘墉眼睛一亮:“好!真是天助我也!后天的庙会,就是我们揭穿他们罪行的好机会!”

第二章 庙会风波:罗锅戏耍“假善人”

一、龙山庙会:人声鼎沸藏玄机

嘉庆四年深秋的龙山庙会,比往年热闹了不少。龙山脚下,搭起了一个个帐篷,卖小吃的、耍杂耍的、唱皮影戏的,应有尽有,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百姓们扶老携幼,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毕竟,再苦的日子,也得找点乐子。

刘墉三人也混在人群中,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刘墉依旧弓着背,手里拿着一把扇子,装作逛庙会的老者。张成和刘安跟在他身后,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老爷,您看那边!”刘安指着不远处的一个高台,台上搭着一个棚子,棚子下面摆着几口大铁锅,锅里煮着稀粥,几个衙役正拿着勺子,给排队的百姓舀粥。高台旁边,竖着一块牌子,写着“李大户施粥,为民祈福”。

刘墉顺着刘安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李望山穿着一身绸缎,戴着一顶瓜皮帽,正站在高台上,满面红光地对着百姓讲话:“乡亲们,今年灾荒,大家日子不好过,我李望山,虽然不富裕,但也愿意为乡亲们出一份力!今天,我在这里施粥,管够!希望大家能渡过难关,来年风调雨顺!”

台下有几个衙役带头鼓掌,百姓们却没什么反应,只是默默地排队领粥。刘墉注意到,那粥稀得能照见人影,里面只有几颗米粒,根本填不饱肚子。

“真是演戏演全套啊!”刘墉冷笑一声,“克扣了那么多赈粮,现在拿点稀粥来装善人,真是厚颜无耻!”

张成忍不住说:“老爷,咱现在就上去揭穿他?”

刘墉摇摇头:“不急。王怀义还没来,等他来了,咱们再一起揭穿他们,让他们当众出丑!”

没过多久,一阵锣鼓声传来,王怀义带着一群衙役,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来了。他穿着一身官服,肥头大耳,肚子圆滚滚的,像个皮球。

“王大人来了!”李望山连忙走下台,满脸堆笑地迎上去。

王怀义勒住马,居高临下地说:“李员外,辛苦你了!今天施粥,一定要让百姓们满意,也好让朝廷知道,咱们滕县的官民同心,共渡难关!”

李望山连忙点头哈腰:“那是自然!王大人,您放心,我已经准备了足够的粥,保证让每个百姓都能喝到!”

两人一唱一和,装作亲民的样子,可百姓们却敢怒不敢言,只是默默地领粥,然后匆匆离开。

刘墉看在眼里,心里盘算着对策。他对张成和刘安使了个眼色,三人慢慢挤到高台旁边。

二、粥棚闹剧:罗锅“抢粥”藏妙招

刘墉挤到粥棚前,对着舀粥的衙役说:“这位小哥,给我舀一碗粥,多放点米粒,我这罗锅肚子,饿得慌!”

衙役斜了他一眼,不耐烦地说:“哪来的老头,这么多废话!能喝上就不错了,还想要多放米粒?”说着,舀了一碗稀粥,递了过去。

刘墉接过粥,故意装作没拿稳,手一抖,碗掉在了地上,稀粥洒了一地。他故意大声嚷嚷:“哎呀!我的粥!你这粥也太稀了吧?里面连十颗米粒都没有,这也叫施粥?你这是打发要饭的呢?”

他的声音很大,周围的百姓都围了过来,看着地上的稀粥,议论纷纷:“是啊,这粥也太稀了!”“李望山就是装样子!”“我们还以为能喝到稠粥,没想到是这样!”

李望山见状,脸色一变,连忙走过来,假装生气地对衙役说:“怎么回事?怎么能这么对老人家说话?还不快给老人家再舀一碗,多放米粒!”

衙役连忙又舀了一碗粥,递给他。刘墉接过粥,喝了一口,又故意吐了出来:“呸!这粥都发霉了!李望山,你就是用这种发霉的粮食糊弄百姓?朝廷发的赈粮,是不是都被你换成发霉的粮食了?你贪污的赈银,都去哪了?”

这话说到了百姓们的心坎里,大家纷纷附和:“是啊!朝廷的赈粮呢?”“为什么给我们喝发霉的粥?”“把我们的赈粮还回来!”

李望山脸色铁青,指着刘墉说:“你……你是什么人?竟敢在这里造谣惑众!来人,把他给我抓起来!”

几个衙役正要上前,刘安和张成立刻挡在刘墉面前,张成身材高大,一把推开衙役:“谁敢动我家老爷?”

王怀义见状,连忙走过来,故作威严地说:“老人家,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李员外是好心施粥,你怎么能诬陷他贪污赈粮?我看你是故意来捣乱的!”

刘墉笑了笑,弓着背走到王怀义面前:“王大人,我是不是诬陷他,你心里清楚。上半年黄河决口,朝廷发了十万两赈银、五万石赈粮,可百姓们一粒好粮没见着,一分银子没拿到,反而被你们催着交地租、交苛捐杂税,这是怎么回事?”

王怀义心里一惊,没想到这个罗锅老头竟然知道这么多。他强装镇定:“你胡说八道!朝廷的赈粮和赈银,都已经足额发放了,是你自己没拿到,不能怪别人!”

“足额发放?”刘墉从怀里掏出张敬之的账本,扬了扬,“王大人,你看看这是什么?这上面详细记录了你和李望山克扣赈粮、贪污赈银的数额,还有你们兼并土地的明细!你敢说这是假的?”

王怀义和李望山看到账本,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王怀义连忙说:“这……这是伪造的!你一个外乡人,怎么会有这种东西?肯定是你和张敬之勾结,故意诬陷我们!”

“是不是伪造的,问问百姓就知道了!”刘墉提高声音,对着周围的百姓说,“乡亲们,王怀义和李望山贪污赈银、克扣赈粮,兼并你们的土地,逼得你们走投无路!今天,我们就当着大家的面,揭穿他们的真面目!”

百姓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听刘墉这么一说,纷纷愤怒地喊道:“杀了他们!把我们的粮食还回来!”“打倒贪官!”

场面一下子失控了,百姓们纷纷涌向高台,想要抓住王怀义和李望山。王怀义和李望山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带着衙役,狼狈地逃跑了。

刘墉看着他们逃跑的背影,笑了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过几天,我就让他们自食恶果!”

三、皮影戏下:罗锅巧收“关键证”

庙会的闹剧过后,刘墉知道,王怀义和李望山肯定会加紧防备,想要拿到更多的证据,难度更大了。他决定,从县衙内部入手,找那个给张敬之提供消息的学生,拿到县衙的原始账本。

根据张敬之提供的线索,那个学生名叫赵书吏,在县衙负责记账,为人正直,看不惯王怀义的所作所为,却又敢怒不敢言。刘墉决定,晚上去赵书吏家拜访。

当天晚上,刘墉三人换上夜行衣,悄悄地来到赵书吏家。赵书吏家住在县城的一个小巷里,房子很简陋。刘墉轻轻敲了敲房门,里面传来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谁啊?”

“赵书吏,我是张敬之老先生的朋友,有事找你商量。”刘墉压低声音说。

门开了,赵书吏探出头,见是三个陌生人,有些警惕:“你们是什么人?张老先生怎么没来?”

刘墉笑了笑:“张老先生怕被人发现,让我们来找你。我们是来帮你和张老先生的,想要拿到王怀义贪污的证据,把他绳之以法。”

赵书吏犹豫了一下,让他们进屋。进屋后,刘墉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赵书吏,实不相瞒,我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刘墉,专门来调查滕县的贪腐案。张老先生给我的账本,就是你提供的线索吧?”

赵书吏一听是钦差大臣,又惊又喜,连忙跪下磕头:“草民赵书吏,参见钦差大人!大人,您可来了!王怀义和李望山在滕县作恶多端,百姓们苦不堪言,草民早就想揭发他们了,可一直没机会!”

刘墉扶起他:“起来吧!赵书吏,你能挺身而出,难能可贵。现在,我需要你帮我拿到县衙的原始账本,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治他们的罪。”

赵书吏点点头:“大人,县衙的原始账本,锁在库房的保险柜里,钥匙在王怀义的手里。不过,明天晚上,王怀义要去李望山家赴宴,库房只有两个衙役看守,我有办法拿到账本!”

刘墉很高兴:“好!明天晚上,我们在县衙附近接应你。拿到账本后,你就跟我们走,我保你安全!”

第二天晚上,王怀义果然带着几个衙役,去了李望山家赴宴。赵书吏趁机溜进县衙库房,用事先配好的钥匙,打开了保险柜,拿出了原始账本。他刚走出库房,就被两个看守的衙役发现了。

“赵书吏,你干什么?偷账本?”衙役大喝一声,就要上前抓他。

赵书吏吓得脸色发白,转身就跑。就在这时,刘安和张成从暗处冲了出来,一脚踹倒衙役,拉着赵书吏,迅速离开了县衙。

回到客栈,赵书吏把原始账本交给刘墉。刘墉翻开一看,上面的记录和张敬之的账本完全一致,还有王怀义和李望山的签字画押,证据确凿。

刘墉哈哈大笑:“好!有了这本账本,王怀义和李望山,插翅难飞了!”

第三章 羊汤宴上:罗锅智斗“贪腐团”

一、鸿门宴:王怀义的“请君入瓮”

拿到原始账本后,刘墉知道,是时候和王怀义、李望山正面交锋了。他故意让张成在县城里散布消息,说自己是京城来的商人,手里有一批粮食,想要和李望山合作。

李望山正愁粮食卖不出去,听说有京城商人来合作,连忙让王怀义出面,邀请刘墉去李府赴宴,商议合作事宜。王怀义也想趁机摸清刘墉的底细,看看他到底是不是来捣乱的,于是派人送来了请柬。

刘墉收到请柬,笑了笑:“正好,我也想看看,这两个贪官,还有什么花招!”

第二天,刘墉穿着一身绸缎,装作富商的样子,带着张成和刘安,来到了李府。李府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和外面百姓的破败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怀义和李望山早已在门口等候,见刘墉来了,连忙满脸堆笑地迎上去:“这位就是京城来的刘老板吧?久仰久仰!”

刘墉拱了拱手:“李员外,王大人,客气了!我只是个小商人,来滕县做点生意,还望二位多多关照!”

三人走进客厅,客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桌子中央是一口巨大的铁锅,里面炖着羊肉汤,香气扑鼻——正是滕县有名的羊肉汤,不过比客栈里的精致多了,里面放着人参、枸杞等名贵药材。

“刘老板,尝尝咱滕县的羊肉汤,这可是用山泉水炖的,炖了整整一天,味道绝了!”李望山热情地说,给刘墉舀了一碗。

刘墉喝了一口,味道确实不错,但他心里清楚,这碗羊肉汤,是用百姓的血汗钱换来的。他放下碗,笑了笑:“味道确实好!不过,我听说,滕县的百姓,连稀粥都喝不上,李员外却能喝上这么好的羊肉汤,真是令人羡慕啊!”

王怀义和李望山脸色一变,李望山连忙打圆场:“刘老板,话不能这么说。我这也是为了招待你,平时我也舍不得喝这么好的羊肉汤!”

刘墉笑了笑,没多说,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菜:“李员外,王大人,咱们还是谈谈合作的事吧。我手里有一批粮食,想在滕县出售,不知道二位有没有兴趣?”

王怀义眼睛一亮:“哦?刘老板有多少粮食?价格怎么样?”

刘墉故意说:“粮食不多,也就五万石。价格嘛,比市场价低三成,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李望山连忙问。

刘墉放下筷子,慢悠悠地说:“我的条件就是,你们把贪污的朝廷赈银和赈粮,全部还给百姓。否则,这五万石粮食,我就免费分给百姓,让你们的粮食卖不出去!”

王怀义和李望山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们没想到,这个“刘老板”竟然是来算账的!李望山猛地一拍桌子:“你到底是什么人?竟敢来消遣我们!”

刘墉笑了笑,从怀里掏出钦差大臣的令牌,往桌子上一拍:“我是什么人?我是朝廷钦差大臣刘墉!专门来查你们贪污赈粮、兼并土地的案子!王怀义、李望山,你们的罪行,证据确凿,今天,我就要为民做主!”

王怀义和李望山看到令牌,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跪下磕头:“钦差大人饶命!我们知道错了,我们愿意把贪污的银子和粮食都还回去!”

刘墉冷笑一声:“现在知道错了?晚了!百姓们受的苦,不是你们说还就能还的!张成、刘安,把他们给我绑起来!”

张成和刘安立刻上前,把王怀义和李望山绑了起来。李府的家丁想要反抗,被刘安一脚一个,全部踹倒在地。

二、羊汤论罪:罗锅的“麻辣宣判”

绑了王怀义和李望山,刘墉并没有立刻把他们押走,而是让张成把李府的家丁和丫鬟都召集过来,又让人去街上喊了一些百姓,他要在李府,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判他们的罪行。

百姓们听说钦差大臣抓住了王怀义和李望山,都纷纷赶来,李府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刘墉站在台阶上,手里拿着账本,大声宣读:“王怀义,身为滕县知县,勾结地主李望山,贪污朝廷赈银十万两,克扣赈粮五万石,兼并百姓土地一万亩,逼死百姓三人,罪行累累,证据确凿!李望山,身为地主,助纣为虐,囤积居奇,抬高粮价,殴打百姓,同样罪不可赦!”

百姓们听着,愤怒地喊道:“杀了他们!为民除害!”

刘墉摆摆手,继续说:“大家放心,朝廷自有法度,我会把他们押解到京城,交由嘉庆皇帝发落,一定会给大家一个公道!不过,在押走他们之前,我要让他们尝尝,百姓们吃的是什么!”

他让人端来几碗发霉的稀粥,放在王怀义和李望山面前:“你们平时山珍海味,今天,就尝尝百姓们吃的发霉稀粥!吃下去,好好反省你们的罪行!”

王怀义和李望山看着发霉的稀粥,难以下咽,但在刘墉的逼迫下,不得不捏着鼻子喝了下去,喝得直恶心。百姓们看着,纷纷拍手叫好。

刘墉又说:“另外,李望山囤积的粮食,全部没收,分给百姓;兼并的土地,还给原来的主人;贪污的赈银,用来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农田和房屋!王怀义的家产,也全部没收,用来救济百姓!”

百姓们听了,激动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钦差大人英明!谢谢钦差大人!”

刘墉扶起百姓们:“大家起来吧!这是我应该做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怀义和李望山不配为官,不配做人,但朝廷不会忘记百姓,我刘墉也不会忘记百姓!”

说完,刘墉让张成和刘安,押着王怀义和李望山,准备回京城复命。百姓们依依不舍地送他们到城外,有的百姓还提着自家做的菜煎饼、羊肉汤,塞给刘墉:“钦差大人,您路上吃!谢谢您为我们做主!”

刘墉接过菜煎饼和羊肉汤,心里暖暖的:“谢谢大家!滕县的百姓实诚,滕县的菜煎饼和羊肉汤,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第四章 公堂大戏:罗锅断案笑料多

一、押解京城:路上的“糗事百出”

押着王怀义和李望山回京城的路上,发生了不少笑话。王怀义平时养尊处优,哪受过这种苦,走了没几天,就叫苦连天,脚底板磨出了水泡,一瘸一拐的。

“钦差大人,能不能歇会儿?我实在走不动了!”王怀义哭丧着脸说。

刘墉笑了笑:“王大人,你平时在滕县作威作福,让百姓们走投无路,现在走这么点路,就受不了了?想歇着可以,让李望山背着你走!”

李望山也累得够呛,一听要背着王怀义,连忙摆手:“不行不行!我也走不动了!”

刘墉脸一沉:“不走?那我就把你们扔在这里,让百姓们来收拾你们!”

王怀义和李望山吓得连忙站起来,互相搀扶着,继续往前走。张成和刘安在一旁,看得哈哈大笑。

路上住客栈,刘墉故意让店家给他们端来粗茶淡饭,王怀义和李望山吃不惯,想要点好酒好菜,被刘墉严厉拒绝:“你们不配吃好酒好菜!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

有一次,路过一个小镇,镇上的百姓听说钦差大臣押解着贪官路过,都纷纷围过来看热闹。王怀义想趁机逃跑,结果刚跑没几步,就被张成一脚踹倒在地,摔了个狗吃屎。百姓们看着,纷纷拍手叫好:“打得好!让这个贪官跑!”

王怀义又羞又恼,却不敢作声,只能乖乖地被押着继续往前走。刘墉看着他狼狈的样子,笑着说:“王大人,你这逃跑的本事,还不如你贪污的本事厉害啊!”

二、京城公堂:嘉庆帝的“现场看戏”

回到京城,刘墉把王怀义和李望山押到朝堂上,向嘉庆帝复命。嘉庆帝看着账本和证据,龙颜大怒:“王怀义、李望山,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贪污赈银、克扣赈粮,欺压百姓!来人,把他们拖下去,重打四十大板!”

衙役们立刻上前,把王怀义和李望山拖下去,一顿板子打下来,两人哭得鬼哭狼嚎,屁股都被打肿了。

嘉庆帝问道:“刘墉,你在滕县,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说来听听?”

刘墉笑了笑,把在滕县的经历,从吃菜煎饼、喝羊肉汤,到庙会上“抢粥”、羊汤宴上“论罪”,一一说了出来。嘉庆帝和大臣们听得哈哈大笑,朝堂上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好!好!”嘉庆帝笑着说,“刘墉,你真是个活宝!不仅办了案,还闹出这么多笑话!不过,你做得好!为民做主,就得这样,既要严厉,又要机智!”

刘墉连忙磕头:“皇上过奖了!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滕县的百姓实诚,滕县的美食也好吃,臣希望皇上能下旨,减免滕县百姓的赋税,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

嘉庆帝点点头:“准了!朕下旨,减免滕县百姓三年赋税,赈银和赈粮,重新发放,确保百姓们能拿到!王怀义和李望山,判斩立决,家产全部没收,用来救济滕县百姓!”

大臣们纷纷跪下:“皇上英明!”

王怀义和李望山一听要判斩立决,吓得昏了过去。衙役们连忙把他们拖下去,关押起来,等待行刑。

三、百姓感念:滕县的“罗锅传说”

王怀义和李望山被处死后,嘉庆帝的圣旨传到了滕县。百姓们听说后,纷纷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他们按照刘墉的嘱咐,分了李望山囤积的粮食,收回了被兼并的土地,用没收的家产修复了农田和房屋,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为了纪念刘墉,百姓们在龙山脚下,建了一座“刘公祠”,里面供奉着刘墉的画像。画像上的刘墉,弓着背,脸上带着笑容,手里拿着一碗菜煎饼,旁边写着“罗锅钦差,为民做主”八个大字。

每年的龙山庙会,百姓们都会去刘公祠祭拜,把最好的菜煎饼、羊肉汤,摆在刘墉的画像前。孩子们听着长辈们讲述刘墉在滕县的故事,都知道,有一个罗锅钦差,为滕县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刘墉后来又多次出使地方,处理了不少贪腐案,但他始终忘不了滕县的菜煎饼和羊肉汤,忘不了滕县百姓的实诚。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滕县是个好地方,百姓是好百姓,只是以前被贪官害了。为官者,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

第五章 烟火滕县:刘墉的鲁南余韵

一、菜煎饼里的“为官之道”

刘墉在滕县的日子,虽然短暂,却让他对“为官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常常对人说,滕县的菜煎饼,看似普通,却藏着大道理:薄饼要烙得均匀,就像为官要公正无私;菜要新鲜,就像为官要清正廉洁;辣子要够味,就像为官要敢作敢为。

他把在滕县的经历,写进了自己的文集里,告诫后人:“为官者,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乌纱帽,要想着百姓的冷暖。百姓的需求,就像菜煎饼里的辣子,看似不起眼,却能让日子有滋有味。只有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坐稳自己的乌纱帽。”

后来,刘墉的儿子刘镮之做官,刘墉特意带他去了一趟滕县,让他尝尝滕县的菜煎饼和羊肉汤,听百姓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刘镮之深受触动,为官期间,始终以父亲为榜样,清正廉洁,为民做主,成为了一代清官。

二、羊肉汤里的“民生情怀”

滕县的羊肉汤,也让刘墉难以忘怀。他常常说,羊肉汤要炖得醇厚,就像民生要过得厚实;汤里的葱花和辣椒油,就像百姓的喜怒哀乐,要细细品味。

他在给嘉庆帝的奏折中写道:“百姓的日子,就像一碗羊肉汤,需要用心去熬煮。朝廷的政策,就像汤里的调料,要恰到好处,才能让百姓的日子有滋有味。如果政策不当,就像调料放多了,会让百姓的日子变得苦涩;如果官员贪污腐败,就像汤里掺了杂质,会让百姓的日子变得难以下咽。”

嘉庆帝深以为然,后来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减免赋税,整顿吏治,重视民生,让清朝在嘉庆初年,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

三、滕县的“罗锅文化”

刘墉在滕县的故事,流传了两百多年,成为了滕县文化的一部分。滕县人提起刘墉,都亲切地叫他“罗锅钦差”,把他当成自己人。

滕县的菜煎饼摊主,会给客人讲述刘墉吃菜煎饼的故事;羊肉汤铺的老板,会给客人讲述刘墉喝羊肉汤、听百姓诉苦的故事;龙山庙会的皮影戏,会上演刘墉庙会上“抢粥”的桥段;孩子们的课本里,会有刘墉在滕县为民做主的故事。

“罗锅”这个词,在滕县也有了特殊的含义,不再是单纯的贬义,而是代表着机智、勇敢、清正廉洁。有人说,滕县的男人,大多有点“罗锅”的脾气,认死理,敢作敢为,遇到不平事,就会挺身而出——这或许,就是刘墉留给滕县的精神遗产。

结语

两百多年过去了,滕县早已改名为滕州,荆河依旧流淌,龙山依旧青翠,菜煎饼和羊肉汤的香味,依然飘满街头巷尾。刘墉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在滕县留下的故事,却依旧被百姓们津津乐道。

这位罗锅钦差,用他的机智和幽默,搅乱了滕县的黑暗官场;用他的清正和廉洁,为百姓们带来了光明;用他的民生情怀,温暖了鲁南大地。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诙谐有趣的历史,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为官者的初心和使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今天的滕州,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民不聊生的滕县,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百姓们安居乐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滕州人没有忘记刘墉,没有忘记那段历史,因为他们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珍惜,需要守护。

刘墉与滕县的故事,就像一碗热辣辣的羊肉汤,一碗香喷喷的菜煎饼,看似平凡,却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官者都要心里装着百姓,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百姓们都要心存正义,敢于反抗不公。

愿我们都能记住这位罗锅钦差,记住他在滕县的故事,记住菜煎饼里的公正,羊肉汤里的民生,让“罗锅精神”永远流传,让这个世界,多一份正义,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