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算盘
发布时间:2025-11-14 04:12 浏览量:7
算盘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古老、一度最先进的计算器,是中国人的智慧,是国粹,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计算是人类较早的文明行为之一。华夏祖先曾经历过结绳记事、积石记事、刻石记事、刻骨记事、刻甲记事,草绳(藤)、石子、石板、兽骨、龟甲等都是人类早期原始的记录和计算工具。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算筹和算珠,东汉时期算盘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类主要的计算手段,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还在使用。
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通过珠子的排列组合,能够灵活处理从极小到极大的数值运算,展现了古代数学的实用性与文化深度。算盘不仅是一种传统计算工具,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文化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尽管现代电子计算工具已经普及,但算盘及其单位体系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展现了其持久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应用价值,也承载着人类对数字的探索与认知。
算盘的形状多为长方形,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乘方、求根开平方等运算。每串珠从右至左代表了十进位的个、十、百、千、万位数。加上软件——一套手指拨珠规则的运算口诀,可解决各种复杂运算。
算盘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算盘自古以来就是算账的工具,因此被赋予了招财进宝、象征富贵的寓意。人们常将算盘视为吉祥物,认为它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在民间也有“财库满,放算盘”、“算盘一响,黄金万两”、“如意算盘打得响,金银财宝滚滚来”的美好说法;算盘也代表着精打细算、会盘算生活的意思;它寓意着做事有头脑、善于规划和管理财务。这种寓意体现了人们对智慧、理性和节俭的推崇;算盘形状方正,象征着“方行天下,至于海表”,寓意着人的行事作风正直、儒雅严谨。同时,算珠的圆滑灵动也象征着人的性格慎重、心细如发,韵含着运筹帷幄、掌控天地的意味。它代表着对事物的全面把握和精准决策,是权力与智慧的象征。
今天由于电子计算器广泛运用,算盘逐渐退出人们视野、淡化实用领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被一些人当作收藏品。我就收藏着父亲曾经使用过的一把算盘,它见证着父亲人生的历史和对其人品的回忆。留住它、看看它、拨弄着它就增加了对父亲的思念。
2025年6月14日,我回家给父母上麦时坟,在老家东堂屋横梁上挂着这把古老的算盘,我小心翼翼地擦拭去上面的灰尘,精心包好带回了县城,放在我家客厅茶几上,让我每天看到它。想想算盘的美好寓意,回忆起父亲身上优秀品德;想起父亲做人做事的模样,成了家里的旗帜。每当想起父亲,就觉得路走得稳当,心也踏实。
我父亲于1940年11月出生在壮岗镇李家河子村,初小毕业,在当时也算村子里一个“文化人”。他写了一手好毛笔字、好钢笔字,笔墨饱满处尽是刚劲,字里行间的力道,板书公正,横平竖直,一丝不苟,像极了他挺直的脊背、耿直的性格和清白的人品。回村后,村干部让在生产队当会计并代全村的账务管理工作34年。改革开放后,生产队解散了,农村会计就退出历史舞台,伴随多年的算盘对于集体来说也就彻底地失去了用途和意义,父亲的算盘完成使命走进历史。
父亲出生在农村,家里有八个兄弟姐妹,从小乖巧,聪明伶俐,是兄弟姐妹中唯一读过书的。父亲在同龄中是非常聪明的,可谓是一位高智商的人,他是从三年级直接插班上完小学的,从上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在班里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回到村里当上了一名会计,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钻研、勤学苦练,便基本能记账算账独立处理账务、掌握了打算盘的要领,逐渐能轻轻松松地用算盘记账、算账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珠算能力越来越强,加减乘除都非常熟练,他算起数来又快又准,通过他用算盘算出来的数,难得有错误的。父亲用算盘算数时有个习惯,就是碰到外界有噪音干扰时就会边念口诀边拨动算盘,以抵抗干扰。而平时没有噪音干扰时,只听到他拨弄算盘珠子吡哩哗啦的一片清脆而连续的响声。最让人佩服的是父亲双手拨打算盘的绝活,快、准、稳。父亲年轻时公社常会有拨打算盘比赛,听父亲说他练习珠算有时练的手指发肿,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乎每次比赛奖品非他莫属。
作为生产队的会计,父亲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经常看到父亲端坐在桌旁聚精会神地算账、记账。由于生产队的会计不脱产,父亲白天下地干活,利用晚间整理账目。有时一觉醒来,仍可看到从父亲的房间透出的微弱光亮,听到那熟悉的算盘声。凡事较真的父亲在账目上容不得半点差错。有一年决算时,账目上差了1分钱,他耗时大半个夜晚,硬是从算盘中“抠”出了那1分钱的下落。曾听我母亲说过父亲的认真劲,有一年,生产队里的出纳与我父亲记的账目对不起来,差一笔账,在我家里两个人争执起来,我父亲认真劲上来了,用算盘反复计算、核对,你一言我一语,没完没了,父亲把锅里下的水饺煮成一锅粥,最后,经核实还是我父亲算的账对。
我父亲是一名生产队会计,每年底的年终决算,他都很忙,四个会计记录一年工时、收入、支出,核算工日,一人唱数,其他三人打算盘,最后核对数字,完全一致才算完,父亲打的算盘一般数字最快、最准。先要帮全大队四个生产队完成决算,才能计算全大队的农业收支和分配,才能向公社交财务报表。而且,常常有其他大队因为账务不平,请我父亲去帮忙的。等各大队决算完成后,公社就组织我父亲等几名算盘好的会计做全公社的合并报表,计算各大队、各生产队工日、分配、上交粮、返销粮、农业税等。
生产队会计是个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生产队几个干部的合作还是普通社员的劳动收入都要通过会计的手来兑现,当好生产队会计公正廉洁最重要,老百姓一家的吃喝花钱都要经过会计,记账、记工分、分粮食、分菜、核算工分、年终分红,涉及经济利益争得很厉害。俗话说:得罪队长干重活,得罪会计挨算盘,得罪出纳挨秤砣,描述了当时生产队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实际情况,但在我父亲那里不正之风根本行不通,我父亲当会计从来做得公平公正,大胆负责,对自己的亲人、家族的人一视同仁,绝不徇私舞弊,斤是斤,两是两,一碗水端平,绝不厚此薄彼,大公无私。队里分粮食只有作为会计的父亲知道那份是谁家的,但我父亲都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先用算盘统一估算出每口人分的斤两,然后根据总户数用算盘分出总份数,先一口人的,压上纸条(叫榧子)作为完成了,以此类推,所有参与人事先都不知道那份是谁家的,杜绝了分配中质量和数量方面的舞弊。
有一次回家后,我把算盘放在桌上,娴熟地用手打着算盘,想博得父亲的一声夸赞,只见父亲拿起算盘,往空中猛地一扬一抑,横梁上下的珠子竟然全部各就各位了,然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三根手指上下翻飞,“三下五除二,四下五去一......,”数声脆响后,他要的数字就出来了。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右手打算盘,左手扶算盘,用心打完再落笔。大拇指往上推时要干净利落,食指往下拨时要稳扎稳打,中指辅助时也要清脆有声。整个运算过程不骄不躁,就如做人一样。”从此,我再不敢沾沾自喜。
会打算盘的父亲是村会计中的佼佼者。一些不会打算盘的村会计,一有难算的账就会登门拜访,找父亲帮忙。而且,本村的、邻村的,哪家有需要算账的,都会登门找父亲帮忙。于是,父亲的朋友便也多了起来,有的甚至成了逢年过节来往的好朋友了。本生产队账务不明白、不清楚的,父亲查找账本,打算盘核对数据,他不厌其烦,仔细解释,直到明白、清楚、满意为止。
“算盘打得好,走遍天下饿不着”。在家乡那片儿,算盘曾一度是文化人的代表。那时候识字、有文化的人又少,父亲也因打得一手好算盘成了村里吃香的人,加之父亲是热心肠、乐于帮助的人,只要谁家有个算账管账记礼的事,准会提前好几天就来请父亲帮忙。父亲也从不拒绝,总是笑眯眯地答应。一般事情结束了,都会或多或少要表示感谢,可父亲却从来都是推辞不接。
父亲34年的会计生涯,从来没有一笔账目是糊涂的。父亲一生清白为人,很受社员们的爱戴。父亲常常教育我们小辈:人生不能有糊涂账,集体更不能有糊涂账!机缘巧合,我中专毕业后,1990年3月被调到大店工商所当会计,上任前,一天晚饭后,父亲默默拿起了他那把黑得发亮的老式算盘,拨弄着算盘珠,教导我说:“我一生正派为人,做事情讲良心,秉公办事,就是用这把算盘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你以后在工作中当上了会计,管公家的帐、公家的钱,一定要算仔细,一分也不能错,不能有一分一厘的失误,得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宁可无名无利也要留得清白呀。”在大店和筵宾工商所当会计六年时间里,我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公私分明,有条有理,一是一,二是二,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对账目,日清月结,钱是钱,物是物,条是条,帐是帐。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因工作成绩显著。我被选拔到县工商局办公室工作,以后在多个岗位得到历练,不完全统计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有100多次获奖或被评为先进个人。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会受穷。”。父亲在家庭生活中像算盘一样,精打算、巧安排、计算细致。父母亲养育了四个子女,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六口之家的吃喝是“头号”重大而头疼的民生大事。没有绣花的功夫、没有三拳两脚的本领是养活不了一家人的。父亲起早贪黑,算盘拨上拨下、精打细算。母亲节衣省食,勤俭持家,天天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数十年如一日,把一家人的生计盘算得细小入微,精细精准。虽说家里以前家庭社会条件不好,但没有人饿过一餐,冻过一回,更没有人得疾病。逢年过节每人还能穿上一套新衣服、吃上喜欢的大餐,赶集买回有些稀罕物。那把算盘,还是端端正正地放在客厅茶几的中央。它像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告诉我们:做人要简单,要物尽其用,不要浪费!正如我们四姊妹中老大年近七十岁,老小也五十多岁,都为人处事规规矩矩,账目清清楚楚,日子过得勤俭节约,生活得健健康康、有滋有味。
父亲这把算盘,是时光的见证者、记忆的守护者。它静静诉说着一位乡村会计的往事、一位父亲的爱,以及一年四季更迭、一个时代的变迁。而我愿做这故事的传承者、传播者、守护者,让这份记忆、这份精神、这份传统、这份责任,如算珠响声不断,经久不息,永远清脆、永远回响、代代相传。(刘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