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诗家天子,一顿酒送走孟浩然,一首诗送别辛渐

发布时间:2025-11-14 17:04  浏览量:6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他是“七绝圣手”。

他是“诗家天子”。

盛唐四百七十二首七绝,他独占七十四首。

盛唐知名的诗人,大多都是他的朋友,比如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王之涣、綦毋潜、李颀、崔国辅等。

他就是“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昌龄。

二十四岁时,王昌龄入嵩山,习文练剑,结交好友。

三年后,王昌龄过长安、赴河陇、出玉门,直奔塞外。

骑马仗剑,渴望建功立业。

第一次塞北的荒滩戈壁,王昌龄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入了军营,穿上戎装,王昌龄又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大唐男儿本色,在王昌龄身上得以绽放光芒。

他的诗,成了那个时代的符号,长安三万里,陇上又高歌。

然而玄宗朝强盛,边塞无战事,整整三年,王昌龄并没有获得特别好的机会。

于是,王昌龄返归长安,考取进士,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

当时,张九龄任秘书监,对王昌龄多有提拔。

因此,王昌龄又参加了两次制科考试,均高中,铨选江宁丞。

这是他为官最久的地方。

公元736年,宰相张九龄遭奸臣李林甫构陷,被贬为荆州长史。

当时李林甫深得玄宗宠信,权倾朝野,无人敢为张九龄抱不平。

唯独王昌龄赋诗,大骂李林甫是奸臣,也因此遭到排挤,被流放岭南。

唐时的岭南,极度荒凉,谪官多是有去无回。

为此,孟浩然寄诗给王昌龄,希望他能多加保重。

此时的孟浩然,已经归隐襄阳,不再寻求入仕,并且身体每况愈下。

入岭南后,王昌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有诗: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幸好,一年后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得以复官。

回洛阳的途中,偶遇李白,互有赠诗。

路过襄阳,王昌龄顺道探望了自己的老友,得孟浩然盛情款待,不但准备了美酒,还做了许多生鲜。

因此,王昌龄刚离开,孟浩然就因旧疾复发,不幸离世了。

这是王昌龄陪孟老夫子喝的最后一顿酒。

来到洛阳以后,王昌龄才得知孟浩然病逝,内心十分悲痛。此间有诗: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节选)

随后,王昌龄赴长安,经吏部调选,依旧任江宁丞。

此时的王昌龄,已经淡于仕途,好友王之涣、张九龄、孟浩然相继辞世,故交多零落。

因此,王昌龄在江宁开办学堂,专心作诗。

未几,好友辛渐打算去洛阳,王昌龄亲自赶到润州,在芙蓉楼设下酒宴,为其饯行。故有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史书中对辛渐,并没有过多记载,仅知是王昌龄的至交好友,王昌龄多次为其赠诗。

尤其这一首,更是王昌龄的代表作,经典中的经典。

再后来,王昌龄被贬龙标,在那里度过了八年,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赶往前线,希望能为国家尽一份力。遗憾的是,过濠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害,终年六十岁。

在诗坛,王昌龄享有盛誉,尤其与王之涣、高适、岑参之间的友谊,更是千古美谈。

四大边塞诗人,撑起了盛唐诗坛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