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麟征到底有多猛?日军称1军能顶10军,34岁成最年轻集团军司令

发布时间:2025-11-15 19:07  浏览量:3

他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一员猛将,甚至给出“他的一个军能顶我们十个军”的震撼评价。

没错,他就是关麟征——34岁便成为集团军总司令,堪称国民革命军中年少成名的“铁血虎将”。

可以说在抗战时期,无论在长城古北口的殊死拼杀,还是台儿庄的浴血阻击,亦或武汉会战的层层防御,关麟征用一场场硬仗,书写了中国军人的勇猛与荣光和不朽的传奇。

关麟征,陕西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他虽然自幼性格刚毅,好勇善斗,但始终怀揣着“军事救国”的理想,于19岁那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陈赓、杜聿明等日后的名将成为同窗。

在校期间,由于关麟征表现突出,深受蒋介石赏识,毕业后便投身北伐战争,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勇猛的作战风格,迅速崭露头角。

1926年,北伐军进攻江西,关麟征所在的部队遭遇孙传芳部的顽强抵抗。

当时面对劲敌在前,关麟征身先士卒毫不畏惧,虽然肩部中弹,但仍坚持指挥战斗,最终攻克关键阵地才下火线。

鉴于关麟征的勇敢善战,战友们都称他为“小老虎”,而这个绰号也伴随了他的军旅生涯。

后来北伐结束,关麟征被提拔为团长、旅长,又在中原大战等内战中大显身手,并且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28岁的关麟征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日军第一次见识到了他的“猛”。

当年3月,日军第8师团大举进攻长城古北口,驻守此地的东北军节节败退,古北口危在旦夕。

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关麟征率领第25师紧急驰援,刚抵达阵地就投入惨烈的防御战。

彼时,日军凭借飞机、重炮的掩护,向古北口阵地发起猛攻,阵地多次被突破。而关麟毫不畏惧,亲自率领特务连冲向最前线,高呼:“弟兄们,跟我冲!把小鬼子赶下山去!”

只见他手持大刀,怒目圆睁,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战,即便身上多处负伤,也始终坚守阵地。

就这样,在关麟征的指挥下,第25师官兵奋勇抵抗,与日军激战三昼夜,多次击退日军的冲锋。

可以说日军简直遇到了棘手的对手,他们原本以为古北口可轻松拿下,却没想到遭遇如此顽强的阻击,最终伤亡惨重。

经此一役,关麟征一战成名,“关老虎”的绰号也传遍全军,更是让日军对这位年轻的中国将领留下了深刻的畏惧。

战后,日军指挥官曾感叹:“中国军队中,关麟征的部队是最难对付的,他们的勇猛远超我们的想象。”

1938年徐州会战爆发,台儿庄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

很快,时任第52军军长的关麟征,奉命率部阻击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掩护友军包围歼灭台儿庄的日军第10师团(矶谷师团)。

要知道,板垣师团号称“钢军”,战斗力极强,而关麟征的第52军当时仅有两个师,可以说兵力处于劣势。

可是关麟征毫不畏惧,制定了“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他先让部队节节抵抗,故意示弱,引诱日军进入预设的包围圈。当日军进入埋伏圈后,关麟征下令全线反击,第52军官兵如同猛虎下山,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

在战斗中,关麟征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多次突破日军的防线,切断日军的补给线。

最终,经过十余天的激战,第52军共歼敌1万余人,成功阻击了板垣师团的增援,为台儿庄大捷的取得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次战役后,日军对关麟征的第52军更是畏惧有加。

据被俘的日军军官供称,他们的指挥官曾告诫士兵:“遇到关麟征的第52军,一定要格外小心,这个军的战斗力,能顶我们十个军!”

可以说,这句话也成为关麟征勇猛的最佳佐证。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关麟征率部在瑞昌、阳新一带阻击日军,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为武汉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第二年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由于功立第一,他升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在黄埔生中,成为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第一人,这一年,他才34岁。

其实关麟征之所以能在34岁就成为集团军总司令,不仅因为他作战勇猛,更因为他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

据悉,他善于根据战场形势调整战术,注重部队的协同作战,同时对部下关怀备至,深得士兵们的拥护。

正如蒋介石对他的评价:“关麟征是黄埔军校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勇猛善战,指挥有方,是党国的栋梁之才。”

此后,关麟征更是责任重大,率部驻守云南,防备日军从东南亚入侵中国西南大后方。

而在云南驻防期间,他更是注重加强部队训练,积极修筑防御工事,同时团结当地民众,开展抗日宣传。

由于他的部队纪律严明,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成为西南防线的一支重要力量。虽然日军曾多次试图突破云南防线,但都被关麟征的部队顽强阻击,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此外,关麟征一生坚守民族气节,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常对部下说:“我们是中国军人,宁可战死沙场,也绝不做亡国奴!”

这种坚定的民族气节,无时无刻都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士兵。

不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逐渐脱离了军界,后定居香港。

1980年,关麟征在香港病逝,享年75岁。他的一生,都与中国的抗战事业紧密相连,用勇猛和忠诚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