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张明福:马振华轶事四则
发布时间:2025-10-23 15:05 浏览量:5
马振华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边区的创始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牢记党的使命,心怀民族大义,以慈母般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着成千上万的抗日勇士,为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以及中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马振华牺牲时虽然只有35岁,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宽以待人的胸怀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爱戴。
甘做人梯
1905年,马振华出生在盐山县旧县镇后韩沙周村一个佃户家庭。作为独生子的他,12岁走进初级小学堂。马振华22岁高小毕业后,在本村办起贫民小学。这期间,他组织民众向地主抗租、抗税,深受贫苦农民拥护。1932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救国救穷人出苦海连在了一起。他离别双目失明的父亲、含辛茹苦的妻子、幼年待育的儿女,走村入户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民众,发展党员,在津南和鲁西北地区组建起一个个农村党支部,为后来建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组织基础。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一切力量团结抗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7月15日,马振华根据中共津南工委指示,在盐山县的旧县镇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由谁担任“双救”主要领导人问题上,马振华从民族大义出发,从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救国着想,他把这出人头地的好事让给了周砚波和邢仁甫,自己甘做配角。
周砚波出身书香家庭,1925年从北京回到盐山县李连家村,卖地办起了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担任校长。马振华、贾震、王猛等一批著名共产党员,都先后在“三高”读书。“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生时,周砚波均能走上课堂,给学生宣讲“国耻”,带领师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周砚波在当地士绅阶层和民众中有较高威望,吸收他加入抗日“双救”有利于团结抗日。于是,马振华、于文彬、邢仁甫等共产党人邀请周砚波、吕墨翰等社会名流共商成立“双救”大事,推举周砚波为“双救”会长和政治委员长。
邢仁甫,在军阀马鸿逵属下当过少尉副官,共产党员。七七事变后来到冀鲁边工委。土匪出身的崔吉章和邢仁甫是拜把子兄弟,带着一部分人、枪要求参加抗日救国军。马振华、于文彬等权衡,邢仁甫有军事知识,又可以节制崔吉章的匪性,便推举让他当了军事委员长。就这样,马振华使周砚波、邢仁甫走上了前台。
拒绝小灶
1939年,冀鲁边区庄稼遭灾,翌年民众生活非常困难。马振华和战士们经常吃没成熟且发霉的连带玉米芯一起磨成粉所做的糠窝头,吃了这种食物往往解不下大便,即便解下大便也要肛门出血。马振华穿行于敌区当中,常常一天只能睡三四个钟头的觉,还挤时间读书学习,后因营养不良和疲劳过度,经常是面色苍白。时任地委秘书的关器看了很心疼,他和交通科长、总务科长商量后,从总务科领出20元钱,每顿饭给马振华买上两个鸡蛋或者两根油条补养身体。
事情还没有办,被马振华知道了。他找关器谈话说:“你们的心思我感谢,但是不能这样做”。马振华严肃而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知道,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群众生活有困难,吃不上好的东西,难道勤务员能吃好点的吗?我们都在老百姓家中吃饭,谁家没有老人小孩,摆出一碟子好菜,面对着老人小孩,你能咽得下去吗?更重要的是这会脱离群众的,你们想过没有?”关器脸红了,检讨说:“振华同志,你说得对。今后一定注意”。马振华听后笑了。
饭时驱子
同是1939年的一天,马振华的妻子为逃避日伪军对抗日家属的迫害和谋生,讨饭走到宁津县境内的一个村庄,在村边恰巧遇到来这个村庄查看地形的马振华。儿子见到父亲喜出望外,叫了声“爹”,便扑进他的怀里。马振华高兴地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看了看妻子深情地说:“度过困难,就是胜利”。这位素有边区慈母之称的马振华,突然放下孩子,和蔼地对着孩子说:“快和你娘要饭去吧。要不过了饭时,就不好要了”。马振华含泪伫立在村头,默默地望着娘儿俩向村里走去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为止。
回到住处,同志们见马振华心情沉重,忙问他怎么回事,马振华如实相告。同志们都埋怨他说:“不该这样,怎么着也该让她娘儿俩吃了饭走呀”。
无情非是大丈夫。马振华何尝不想让她娘儿俩吃了饭走,但他清楚:不能从战士嘴里为她娘儿俩夺饭吃,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杀敌。他叹口气说:“这样的群众太多了,只有国家富强了,大伙儿才能丰衣足食”。直到今天,这个故事仍在宁津一带广为流传。
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马振华经常教育各级干部说:“人的政治涵养要锻炼得像麋鹿身上的獐子球,能包罗万物,任何龌龊的尘沙蝇虫都不会影响了獐子球。而一经它的溶化,却都变成了麝香”。
马振华批评同志和风细雨,无论在任何场合,无论对谁,从来不曾厉言厉色。就是下级青年干部对他发脾气,他都是和颜悦色耐心说服。一次,有个同志为了一个小问题,当着很多人,气势汹汹冲着马振华耍性子。马振华不恼不怒讲道理,直到那个同志心服口服平静下来。有的同志身上缺点多,进步慢,马振华也从来不说一句:“没办法”、“要不得”,而是异常关心地说:“还总是可以教育的”。马振华是公认的冀鲁边区领袖,但他没有领袖派头,对人很谦和很虚心,丝毫没有“自以为是”的神气。每次会议上进行自我批评时,他总是说:“同志们,我已经批评完你们了,你们也得说说我呀。你们无论对组织上有什么意见,或者对我个人有什么意见,都要全部说出来。自我批评是布尔什维克改进工作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好好应用它”。(原载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永远的丰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