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忆父亲批脚*生涯轶事

发布时间:2025-07-23 05:34  浏览量:1

本文多用潮汕话思维方式撰写,潮汕话方言区外的读者阅读可能要比较费神。专此致意。

我高一米七六,喜欢快走,走起路来把同伴拉下是常事,感觉有欠和谐,便着意放缓脚步,又似乎畏缩不前,好心情总被打个折扣。纵使这样,年轻力壮时,与年逾古稀的父亲一起走路,常被父亲拉下。每逢此时,我会夸奖父亲走路比年轻人劲势,父亲就会给我讲他习惯性走路快的古。我的父亲个子与我一样高。

长弓竹市篮、米黄色帆布袋、长柄油纸雨伞,是解放前潮汕批局“批脚”(雅称番批或侨批派送员),脚力远道,过山野平原村寨,无论酷暑寒冬,风雨兼程,来回奔走,必备的三件宝贝。

呼~呼~呼!北风粗一阵细一阵,硬一阵软一阵,斑驳的门窗,咿嗳咿嗳叫个不停。咔嚓一声响,窗外栀子树一支枝桠掉了下来;雨愁愁,夜,伸手不见五指。这是一个“打狗都不出门”的凌晨。

一个光着脚板高挑的男人,刚毅却不十分壮实的后生,腰间紧束土纱方格浴布,米黄色帆布袋左挎右斜在胯上,袋里装满民国纸币;长弓竹市篮挎在左肩膀上,篮里装着番批(也称侨批——汇款单和书信合封的邮件)和龙银;手执长柄油纸雨伞,披挂齐整,跨出大门,一头扎进夜幕中。 一阵硬风,把正在关门的年轻妇女撞了个趔趄,她遂口大喊,“要不,过会儿,看看情况再走吧!”“春节临近,侨属盼望着番畔(国外)亲人佳音,早日接到番批过个好年,再者,依行规,日戳时限今日送达,就是天落屎,也得去,不能等了,到(普宁县)洪阳往返有160多里路要行。”年轻男人极力提高嗓门回应着。这是我父亲和母亲的对话。

父亲头也不回,毅然决然消失在漆黑的晨空。

一路风雨兼程,父亲马上就要到达最后一站——林惠山村,林惠山村山路崎岖难行。此时,日近黄昏,疲惫饥渴不堪的父亲要赶在日暗前完成送达任务,依然步履匆匆,一不小心,狠狠摔了一跤。他顾不得伤痛,担心的是掉落山坑的龙银是否能找到。这是番畔乡亲的血汗钱,亲属们就等着它过日子,过个好年。父亲艰难的下到山坑,一点点拨开芒草,扒拉砂砾,生怕漏了哪怕一寸地,尽管十指沁出血丝,还有五块龙银未找到。这可是天大的事啊!那时候普通人家如果有40个龙银就可以建设两间普通房子;130个就可建设一座标配的下山虎;200个就可以建设一座豪华四点金。雨愁愁中的父亲急出满头大汗,不由的泪水往下滑。正在无助之际,瑞元伯、荣成叔从洪阳埠买物件返林惠山村,父亲与他们说明情况,两位伯叔毫不犹豫下到山坑,与父亲继续寻觅,三人并排着,小心翼翼向前挪移,好不容易又找到了两个龙银,还有一个在石缝里,看得到,手进不去,石缝很深,就是进去也够不着,真是哭笑不得。突然,父亲想到儿时,曾经用竹竿粘着面筋捕蝉的趣事,于是荣成叔自告奋勇,三步并作两步,回家照章办事,拿来竹竿面筋,终于把这个龙银“钓”了上来,此刻细雨迷离,天色已暗,只好放弃继续寻觅。

三人来到乡里,父亲跟着瑞元伯到他家来,荣成叔赶紧去通知番批主人前来领批。欠缺的两个龙银,瑞元伯表示,正好本次有他的番批,就由他负担损失;另一位侨属亮明伯被瑞元伯的仗义行为所感动,也表示由他负担损失,两人相持不下,最后由在场的几位乡亲合议,主张由瑞元伯和亮明伯各捐献一块龙银,平了差额。

这时父亲才觉得右膝盖刺痛,看着裤子磨破了个空,卷起裤脚一看,膝盖擦掉了厚厚一块皮,伤口还在流着血水。于是瑞元伯将破背心撕成布条,帮助父亲包扎好伤口,并力劝父亲歇个夜,明日再回,父亲说,明日还有番批派送功课。遂在瑞元伯家食完晚饭,辞别众乡亲,踏上归程。

父亲告诉我,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生活比平日更加节俭,硬是省出两块龙银来,如数奉还两位世伯。尽管他们执意拒收,最后还是尊重父亲的真诚坚持。

林惠山村出产树苗,尤以柑桔苗在潮汕大地名声最响。我村及相邻村都是种植柑桔著名村落,解放后,1958年大跃进后,广东省委明确指定潮阳县成立专业柑桔种植农场——“和平柑桔农场”,后更称为“和平柑桔公社”,再后来分拆为“和平公社”和“胪岗公社”。那时我已经知道,由于父亲与瑞元伯叔们的关系,我村及邻村很多柑桔苗都是由瑞元伯等乡亲提供的。每次,瑞元伯他们运送柑苗来我村,需候待理楚款项事宜,有时要住上几天,除了在我家住下的,还需要借住他处,父亲都会安排妥当。一日三顿就和我们一起食,我那时还小,每听说瑞元伯他们要来办事,比节日都兴奋,因为可以沾光,食到了平素时很难食到的干米饭和鱼肉。在我的心眼中瑞元伯他们的到来比传统节日敬神明还好,可多日食好的。我真的希望瑞元伯他们常来常往。

批脚是古老信使的延续,在信息闭塞,靠书信往来,一封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是乡亲们传递爱和希望的唯一渠道,是乡亲们心目中爱与希望的使者;是感情的纽带。他们把温馨传递,把远隔重洋的亲情拉近,把外面的世界带到乡亲们面前。

远涉重洋的乡亲们,几年甚至几十年骨肉分离,全靠批脚把一封封家书,一张张汇款单送给亲人,借以骨肉之情相连。由此而言,是批脚连接起番畔与唐山(祖国)乡亲们的亲情、爱情、友情。

也凭着父亲为人真诚和正直、重情义,乡亲们一直把父亲当成亲人。无论父亲走在哪个村寨的巷道上,乡亲们都会与父亲真诚的打个招呼,或围上来,攀谈几句,嘘寒问暖,询问有没有自己的番批。接到番批的,按照潮汕习俗,要拜“五谷母”庆贺,祈求番畔亲人平安发财,荫益唐山乡里亲人。每逢此时,乡亲们总是争先恐后盛情邀请父亲到自己家食饭。父亲说,像这种情况,无需过多客气,才显得亲密无间。所以这一次就给甲家请一顿,下一次就到乙家吃顿“五谷母饭”。

父亲人缘好,我小时候就深有体会,偶尔跟着父亲去两英埠买物件,路过的乡里,总有些乡亲与父亲打招呼,我能窥见这些乡亲内里是真诚的,有些老人紧握着父亲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那时,我既崇拜父亲广结人缘,又对这些陌生人待父亲亲热有加不知就里,赞叹之余,惊奇就像解不开的迷,一直留在心底,直到父亲第一次给我讲他当批脚的古,才明白其中道理。

说到亲情,我至极羡慕父辈的亲情模式。有一笔亲情账我总是理不清,以为理学的肤浅,而在亲情账上塞车,不服气又无可奈何。然而,当我读到一篇文章,看到这样两句话,我非常认同,它们为我厘清了这笔亲情账:

“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埋头玩手机。”

这正是当下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简单二句话联手揭示了当今社会一个事实:信息高度发达,却关闭了人们的心灵窗户,人们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亲情关系越来越显得生分,隔膜越来越厚。传统节日走亲戚的习俗已然消失,春节拜年,由手机问候和发个红包所代替,可以说,信息高度发达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伤害。

我已经感受到亲情渐行渐远。

这不是我所期待的幸福生活。我常忆起几代人围着一桌食饭的日子,陪着父母亲喝茶,在夕阳下的中港河畔散步,在下山虎阳埕花丛中逗孙子开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时光。

我是喜欢联想的人,人们常说,这是多愁善感,我不喜欢用这样的字眼形容自己,我坚持认为,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我想起父亲教育我的话,待人要真心实意,重情义,就是我们常说的真诚。

我毫不隐瞒地说,我真诚,我的真诚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我毫不隐瞒地说,我以父亲的真诚为傲。我一直遵循父亲的教诲,执着真诚,我认为这是做为人子的本份。

我又毫不隐瞒地说,在我教育子女的戏本里,我依然照搬父亲的真诚。我还要毫不隐瞒地说,很长时间以来,我在教育子孙们时,我已经在真诚后面加上这样的话:“做人既要真诚,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们想想,现在老人摔倒了,好心人扶他(她)起来,有的还帮老人送医疗伤,甚至垫付医疗费用,结果反被老人及其家人诬为撞倒他(她)的,并索要赔偿款项,此类事件屡见不鲜,以至到了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境地,你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啊!但该帮还是一定要帮的。”我相信,没有人指责我,我这样说是错误的。然而,我总感到我给父亲的真诚安上了颜色尾巴,我的真诚与父亲的真诚相比是否变味了,我常为此而惴惴不安。

有时设想,如果把这点变化放大,放大到社会上,人人讲真诚,但人人在真诚后面安上各自喜欢的颜色尾巴。然后呢?父亲那代人的真诚和当今社会上人们的真诚还一样吗?我以为答案是否定的;再然后呢?人与人的真诚是真真诚吗?后面的然后呢?我真不敢想象。

也常问自己,随着社会变化,文化也在变化,难道真诚的释义不同了吗?以至于影响了人们对真诚的理解与执着,我小心翼翼的在词典上查了好多次,看到的真诚还是原来的真诚。

解放了,父亲积极参加乡里的土地改革工作,当了农会工作人员,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与广大农民乡亲一样分到田地,便辞退了批脚兼职,与母亲勤勤恳恳,起早贪黑劳作,千辛万苦培养我们成长。

纵使后来两个儿子前后近半个世纪当了乡里党总支部书记,父亲更加以谦让的姿态为人处世,尊老爱幼,力所能及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乡亲们对父亲爱戴有加。

感谢父母亲养育之恩,感谢父亲留给儿孙们的精神财富。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原创作者周修辉写于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