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李自成攻鄢陵,知县不降不交印被绑雪地冻三天三夜乱刀砍死

发布时间:2025-11-17 17:32  浏览量:4

清同治《鄢陵文献志》里的村人村事之

(李自成陷河南许昌市鄢陵县,知县刘振之壮烈殉国)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民族路刘家弄3号)

清同治元年刻印苏源生纂修《鄢陵文献志·卷十五·宦迹志·明·刘振之》:

刘振之,字而强,号冰壶,浙江慈溪人,即今天的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民族路刘家弄3号。刘氏家族是慈溪县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世家大族。从刘振之的曾祖父,一直到刘振之和他的哥哥这一代,都是由进士而成为知名的官员。一家四代都是进士,这个在全国应该也不多吧!

上网一查,这浙江慈溪刘氏家族,比这本《鄢陵文献志》里记载的还要厉害:慈溪望族世彩堂刘氏,“自宋元来,固多以文墨发身者”。仅明代,就有30多人考中举人、进士;有刘炜、刘安、刘世龙、刘振之、刘志选、刘宪宠之女等六人被载入《明史》。

刘振之先祖为南宋太常寺丞刘勉,太常寺,负责朝廷祭祀、礼乐、陵寝等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位。刘家原有“世彩堂”匾额,因刘氏先世以诗书簪绂相承数百年,故名之。

浙江宁波这个刘氏家族,从宋朝开始,几百年时间里家族代代文人、官员辈出,长盛不衰,实属罕见。

刘振之虽然出身在这样显赫的家族,但他非常谦逊低调,一生勤奋读书,特别注重研究儒家圣贤著作和程朱理学等。他侍奉继母毛氏非常孝顺,因而远近闻名。

崇祯三年(1630年),刘振之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

刘振之是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的弟子。黄道周与刘宗周并称“明末两大儒”,并且是晚明名臣,黄道周比他的学生刘振之死得晚,崇祯吊死煤山后,黄道周保南明朝廷,当过吏部尚书、首辅,最后以身殉国,死得很有气节。刘振之比他的老师死得早,死得更是非常壮烈慷慨,堪称为人为臣的万世楷模。刘振之入云天的气节受到后人敬仰,肯定有其家族传承的因素,也有其自身骨子里的爱国忠诚的性格因素,我想,应该也是受了其老师黄道周的刚烈坦荡一片赤子之心的性格影响。

刘振之连续三次参加全国会试,都没能考中进士,随后就到了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县当了教谕(教体局长),她谆谆不倦地传授儒家学问,教导门下弟子。每月安排课业考核,每季度举办讲学集会,从不因教育工作职位清贫冷落而懈怠颓废、放任自流。

他曾在办公的院子里的柱子上题字:人热难因吾鼎可爱。弄不准确这句是什么意思,但大意应该是“我不会随波逐流,我要保持人格独立”。

他还写道:一片冰心堪赠友,满腔热血欲输君。这句的意思是说:我这颗像冰一样清洁纯净的心可以作为赠给朋友的礼物,我这一腔热血想要奉献给国家和我们的君王。

虽然位卑职小,但这时的刘振之的志向已经显出了大气魄和家国情怀。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刘振之晋升,当了河南开封府鄢陵知县(今许昌市鄢陵县)。鄢陵县原本就不是政务繁杂忙碌的地方,也不是难以治理之地,刘振之到鄢陵工作后,没有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开展工作,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在这种民风淳朴、社会稳定的地区,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实施宽松自由不干扰老百姓的方式推动工作,以清静无为的方式治理鄢陵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得鄢陵百姓爱戴。

但是,这个时候流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渡过黄河已经六年,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乡镇村落一大半已经成为废墟。

崇祯十三年(1640年),鄢陵发生大饥荒,粮食价格疯狂地暴涨几十倍,于是,就开始人吃人。刘振之一心一意救济百姓,在这个时期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和压力。

有一天,一支过路的官兵经过鄢陵县,索要粮食银钱未果,竟挟持绑架了刘振之。当地百姓听说后,哭喊着追赶营救,最终百姓凑钱贿赂兵痞头目,才将他赎回来。

崇祯十四年十二月(1641年),李自成攻陷许州城(河南省许昌市),杀了许州知州王云翼。

李自成攻城的制度极其残暴——凡是军队攻到城下,若守城军民抵抗,破城后就将全城百姓屠杀殆尽,不留一个活口。如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离开许昌,大兵压境鄢陵城。

有人给刘振之建议:鄢陵只是一座小城,力量太薄弱,根本就无法跟声势浩大的李自成义军对抗,不如早点投降。刘振之声色严厉地斥责了这个人。

腊月十五日,李自成的闯军大部队围困了鄢陵城,很快就攻破了鄢陵的防守。

刘振之身穿红色官袍,面向北方痛哭叩首,向朝廷谢罪道:臣已经竭尽全力了。

刘振之挥笔写下了四首绝命诗:

一:

遭际万分艰,成就一箇是。

但抛血肉躯,天下无难事。

二:

文章千古事,忠孝百年身。

汉庭藜火在,谁是学箕人。

三:

身名同泡影,生死等晝夜。

止余一寸丹,千秋永不谢。

四:

放鹤鹤情超,呼龙龙性在。

一朝返太空,神游无地外。

写完绝命诗,农民起义军冲入县衙,抓住了刘振之。农民起义军向他索要官印,他坚决不给。后来,他趁农民起义军不备,上吊自杀,但身边的仆役随从不忍心他这样死去,就将他救了下来,于是再次被捕。

农民起义军将他押出县衙,逼迫他投降,他拒不屈服,厉声骂道:“我刘家世代传承忠孝家风,岂能到我这里被你们这些狗鼠一样的人玷污?我今天不过是一死,上可无愧面对朝廷,下能坦然去见列祖列宗。

农民起义军得不到官印,又无法劝降,非常生气,将刘振之绑到雪地里,冻饿三天三夜,乱刀砍杀十几刀,刘振之才死。

这一年,刘振之五十六岁。

唉!刘振之其实早已将局势谋划得很透彻了:若强制百姓死守城池,必然难以支撑,最终会导致屠城的惨剧;若换上便装潜逃,虽能保全性命,却失了守卫疆土的职责;若屈膝投降乞求活命,即便侥幸生还,也彻底丧失了为人臣子的气节。因此他捶胸望天,决意殉节。这样,自己没有因为贪生怕死而导致城池失守,不会让自己背上罪责,而与城池同存亡,上可不负君王重托,下可不负平生所学。

这般从容赴死,实可谓大义凛然!

当时鄢陵籍的郑二阳任安庆巡抚,将此事奏报朝廷,朝廷追赠刘振之为太仆寺卿,并特许他的一个儿子进入国子监读书。

刘振之的老师黄道周得知刘振之壮烈殉国,为刘氏家族的大门题写了“忠孝大儒”的匾额。

刘振之在己未年(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几句话,藏在竹箱里。之后每年的生日,他都会再拿一张纸把它包裹保护起来。直到他殉国之后,家人打开层层封纸,才看到竹箱里的纸条上写的是:“不贪财”、“不好色”、“不惜死”这三句话。由此可见,他这种高洁的志向和节操很早以前就已经确立了。

刘振之生前著有《书溪近草》《冰壶先生遗稿》等作品。

这篇刘振之的传记,是根据赵吉士的《续表忠纪》、高承埏的《忠节录》、郑廉的《豫变纪略》、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等多部史料典籍的记载,相互参考考证后写成的,并参考了清顺治十五年经起鹏校梓、刘汉藜纂修的《鄢陵县志》。

赵吉士:清代学者、官员,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历任山西省交城县知县、山西清吏司主事、通州中南仓主管等职。作品有《续表忠记》、《寄园寄所寄》、《杨忠公列传》、《录音韵正伪》、《牧爱堂编》,诗作有《万青阁全集》。曾主持编纂《交城县志》、《徽州府志》。

高承埏,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高家埭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迁安知县。崇祯十五年调宝坻知县。明亡后隐居竹林,藏书七万余卷。晚号鸿一居士。顺治五年(1648年)卒,年四十六岁。著《稽古堂集》。

郑廉:(1628—1710),字介夫,自号柳下野人,系明末河南归德(今商丘)人。他是一位诸生,与同里刘榛友善,十五岁时,李自成进攻河南,郑廉因此被农民军俘虏,在农民军中多年,与睢州田兰芳交往过密,七十多岁时完成《豫变纪略》,享年83岁。郑廉工于古文辞,另著有《柳下堂集》,其传记被收录于《清史列传》。

朱彝尊:(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官至翰林院检讨,“浙西词派”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著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