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劳模好榜样|刘维平:为“迷途少年”点亮心灯

发布时间:2025-07-07 23:07  浏览量:1

“同学们,只要努力学习,走出去依然是社会的希望。”在遵义市新雨学校操场上,一群少年在认真听讲。年近花甲的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维平像往常一样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思政课。

13年来,刘维平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用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为“迷途少年”点亮心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新雨学校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巷口镇沙坪村,这里的学生曾经是叛逆、逃学、打架斗殴,甚至触犯法律的“问题少年”。自2012年建校以来,该校始终秉承“挽救孩子、积德家庭、造福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养正毓德、守正出新、秉正致远”的办学理念,在校长刘维平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累计有1110人成功矫治离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当年,遵义市还没有专门针对严重不良行为及轻微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学校。”为了填补这一空白,2012年初,刘维平临危受命,从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转任新雨学校校长,投身教育领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一直以来,‘问题少年’的教育是比较棘手的社会难题,也是预防违法犯罪前沿阵地。”刘维平告诉记者,建校初期,面对无校舍、无师资、无经验的“三无”困境,她带领筹建团队积极行动,除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支持和援助以外,还通过协调各方社会资源筹集资金,仅用4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校舍的改建工作。

2012年9月,遵义市第一所专门教育试点学校——新雨学校正式投入使用。

13年来,刘维平带领新雨学校全体教职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针对“问题少年”特点,开创了“矫治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三教融合教育模式,为专门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学校被评选为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选定的20个试点单位之一。

翻开新雨学校的《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发现,自2020年起,学校开始构建“认知唤醒—行为矫治—技能培养”体系,通过认知唤醒帮助个体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偏差,然后通过行为矫治引导他们改变不良行为模式,最后通过技能培养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社交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优化,该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矫治成功率稳定在97%以上。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矫治教育的效果,新雨学校在“三教融合”的基础上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十项措施”,其中包括层层承包制,确保任务的落实;自省点评制,鼓励矫治对象进行自我反省;跟踪帮扶机制,对矫治对象进行持续的跟踪和个性化的帮扶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雨学校与职业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开设了专业的美发课程。数据显示,先后有208名学生完成了这一课程的学习,其中126名毕业生选择了进入美发行业工作,他们已经开始在各个美发店、沙龙或者个人工作室中施展他们的才华;有16名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他们勇敢地开设了自己的美发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13年来,刘维平处处身先士卒,曾连续三年在除夕之夜坚守在校园的岗位上,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与学生们一起迎接新年。她慈母般的关怀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因此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刘妈妈”。

“‘迷途少年’的成长始终是我放不下的事业。”2022年,退休后的刘维平,没有选择享受生活,而是返聘回校继续工作,除学校日常管理教学以外,还参与学生家庭纠纷调解,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了50余起家庭纠纷案件。

13年来,新雨学校累计接收1220名学生中,有1192人实现了积极的转变,1110人成功地完成了矫治过程,其中有15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1名学生被“211工程”大学录取。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13年来,新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先进集体”“贵州省‘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等38项荣誉。

“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刘维平用13年坚守证明,专门教育不是“边缘事业”,而是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她用千余名重获新生的少年,诠释了“以爱育人”的深刻内涵,为全国特殊教育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