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贵族的13位神仙志怪:1尹道真,2夜郎王,3芝仙

发布时间:2025-07-08 00:36  浏览量:1

尹珍(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正安一带)人。他可是正史《后汉书》里有名有姓的贵州历史第一等人物!生在咱们边远黔北的深山老林,但他有股倔劲,觉着学问不能只在关中学,于是一路风尘仆仆,跑去当时中原的学术中心洛阳,拜了儒学大师许慎(写《说文解字》那位)为师。学成后没留在中原发达,反而转身一头扎回穷乡僻壤的家乡,在今天的绥阳、正安等地开馆讲学,教的都是儒家经典。

你想啊,在两千多年前的贵州,这位"贵州孔子"得有多大的决心?因为他的开化之功,后世不断神化他。明朝以后,人们开始把他当成掌管一方文脉的神仙。在务本堂(他讲学遗址)、文昌阁这些地方,他的神像时常和文昌帝君摆一起,被读书人恭恭敬敬地奉为"黔中文教祖师爷"。你到正安看看,那里百姓提起他,不是敬畏就是感激。

这位可是咱们贵州古代西南夷最富神话色彩的始祖级人物,记载在《华阳国志》里。相传当年有位女子在江边(牂牁江,一说乌江)浣衣,忽然一根三节长的大竹子飘到她腿边,里头还传出婴儿哭声。女子把竹子剖开,嘿!一个胖小子蹦出来啦!这就是竹王。他用武力统一了周围部族,建立了古夜郎国。

后来汉朝使者来夜郎,半路把他爹杀了(传说这爹是竹王在水边的造物)。竹王为父报仇,汉王朝把他除掉了。但那些跟着他的夜郎族人舍不得啊,说竹王是竹子生的,血脉不凡,不是人,于是为他立祠庙,尊他为"竹神"。在黔西南、黔西北,至今有的苗族、布依族寨子里,还有些关于这位"老祖公"的传说,说他死后化为竹林山神,继续护佑夜郎子孙。老辈人讲古,经常拿这开头。

这位就纯粹是志怪记录了,主要源自清朝贵州巡抚田雯写的《黔书》。说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威宁(古乌撒卫)出过一件奇事:当地草海附近的大山里,有人挖到过一株巨大的紫色灵芝,挖的时候灵芝突然"活了"!化作一个穿紫衣、戴紫冠的小老头,"面目如刻画",对着空气呵斥了几声。

没过几天,山里就传来悲切的哭声。老百姓说这是山里的"芝仙"显灵了,是草木精气的化身。这事被当时地方官员记录上报,田巡抚也觉得神奇,就写进了书里。虽然没说他后来怎么样,但这种"成精显圣"的故事,特别符合咱们贵州深山老林的神秘气质。老辈人总说,年代久远的大树、古药,都是有灵性的,碰不得。

杨端,唐朝末年人。他是播州杨氏土司政权的开山之祖!唐僖宗那会儿,正逢南诏国叛乱侵入播州(今遵义一带),朝廷没辙了,招募勇士。山西人杨端应募,带着自己的乡兵一路打过来,在乌江边和当地土著豪强(姓罗、姓穆)结了盟,最终击败南诏军,在播州扎下了根。

他的事迹在正史和地方志都有记载。但几百年后,杨家后代为了增强统治合法性,不断将杨端神化。传得最神的是说他刚到遵义时,湘江河(遵义的母亲河)有条兴风作浪的恶蛟。杨端手持宝剑跃入水中,与蛟龙激战数日,最终斩蛟除害!这故事在遵义老城里流传很广,人们尊他为播州祖神、斩蛟英雄,有些地方(如高桥)还曾有杨氏祖庙奉他为神明。

对,《三国演义》里那位"七擒七纵"的南蛮王孟获!正史中他属于蜀汉时南中(包括云南东部、贵州西部)的豪强首领。他被诸葛亮降服后,在滇黔桂交界的深山里传说很多。特别在咱们黔西南的贞丰、册亨一带,布依族地区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传说孟获并未被彻底降服,或者说被诸葛亮释放后回到了深山老家。后来他和追随者避世修仙,最终得道,被尊为"孟获老祖"或"大罗仙"。有些山洞和奇石被说成是他点化或歇脚的地方。每年一些特定节日,老人们祭祖有时也会念及这位传说中带有悲壮色彩、最终归于山林的本地"王者"。这角色融合了历史、反抗精神和仙道向往。

这位是明末清初活跃在铜仁、玉屏一带的民间女仙人物。正史无名,主要见诸地方志、碑记和口传。相传她原是铜仁府某书香门第的女儿,但看破红尘,一心向道。她选择在铜仁城外的“清浪滩”(清溪河入锦江处)附近结庐修行。这位姑娘性情高洁,终身不嫁,特别注重焚香礼神。

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最终有一天乡亲们发现她“无疾坐化”,容颜如生,身上还散发着异香,数日不散。铜仁百姓尊称她为"香妃",在她坐化处建起“香妃宫”(或称香妃庙),奉她为保佑地方安宁、祛病消灾的本地女神。在铜仁老辈人中,尤其清溪河边上住的人们,还知道这位"香姑娘"的故事。

这位主要流传在黔东思州故地(今岑巩、镇远一带)的田氏家族传说中。金凤夫人据说是南宋末年思州土司田景贤的姑姑或族中女杰。当时苗兵(一说元兵)围攻思州城,情势危急。这位夫人挺身而出,披甲上阵,武艺高强,亲自率众守城杀敌。

在激战中,她不幸中箭身亡。但传说她死后英灵不散,化作一只金光闪闪的巨大凤凰,在思州城上空盘旋了三日,吓得敌军溃退。从此她被尊为"金凤夫人"或"飞山公主"(与湘西飞山神杨再思崇拜常合并),立庙祭祀,被视为保境安民的女战神、护国夫人。岑巩县城附近的飞山庙,以前供奉的神谱里就有她。老话说她是思州的“女关公”。

这位“酒仙”主要流传在仁怀、茅台一带的酿酒匠人口中。传说杜翁是清初一位避世的高人,隐居在赤水河边的深山里。他发现当地红缨子高粱饱满,赤水河水清冽甘甜,但当地人只会做粗糙的包谷酒。于是他将中原精妙酿酒技艺与本地风物结合,独创了“回沙”工艺(多次蒸煮、发酵)。

最玄的是,相传杜翁酿酒时,酒坊上空常有五彩霞光,酒香能飘十里。他酿出的酒,醇厚无比,饮后通体舒泰似有仙气。某年大旱,河水枯竭,眼看无法酿酒,杜翁在山中一处隐秘泉眼作法引水,后人称“仙人泉”(茅台镇至今有相关地名)。杜翁最终在酒坊内“坐化”,消失无踪,只留香气。后世茅台镇的酒工们都尊他为“酒仙祖师”,每逢开窖、祭灶,必先敬杜翁一杯。

王昌龄,盛唐著名“七绝圣手”,虽非贵州人,但他的“仙魂”传说却深植黔东。史载他曾贬为龙标尉,唐时的龙标,治所在今黔东南的锦屏县隆里古城一带。他在此体察民情,传播文教,深受百姓爱戴。

传说他后来遇害后,英灵不灭,因眷恋龙标山水和百姓,化为神祇。在清水江、氵舞阳河流域(锦屏、黎平、镇远),尤其船夫和学子中,流传着“王少伯(昌龄字)显圣”的故事:风雨之夜,江中遇险的船只见空中似有文士提灯指引;深山里,迷路的读书人会遇白须老叟指路,自称“龙标尉”。清溪山间还曾建有供奉他的“王龙标祠”,百姓祈求文运、平安皆灵验,成了黔东独特的“谪宦成神”代表。

这位是黔西北(毕节、大方一带)傩戏和民间故事里的重要神祇“王七公”。传说他是古代一位法力高深的巫师(方士),主要功绩是制服了乌蒙山中一条危害四方的“鸡冠蛇王”。这蛇王能幻化人形,喷吐毒雾害人性命。

王七公得神仙点化,以特殊草药淬炼法器,深入蛇窟与蛇王斗法七天七夜,最终将其降服并锁于深山寒潭。他精通用草药解毒治病,尤其擅长治疗蛇毒和疑难杂症。百姓为感其恩德,尊奉他为“药王”和“判神”,能驱邪治病、主持阴间公道。至今大方等地傩戏“庆坛”中,必戴王七公面具演“斩蛇”情节,既是祭祀也是祈福。

海通法师,唐代高僧,因主持开凿乐山大佛闻名于世。但少有人知,他的僧涯起点可能在贵州!据民国《续修安顺府志》等方志记载,海通是唐初播州(今遵义地区)人,自幼在本地寺庙出家为僧。

传说他少年时便展现神异:山中苦修遇猛虎,他端坐不动诵经感化;建寺遇巨石阻挡,他默祷后山崖自开。播州灾荒,他变出满钵米饭救饥民。最神奇的是他预言乐山有“水怪”危害航运,决心前往治水,遂离黔入蜀。黔地僧俗传说他早证神通,在遵义习水、桐梓等古寺遗迹,仍有关于他少年修行的“诵经石”、“伏虎坪”等传说地点。他是贵州走出去并最终“成圣”的僧人之典范。

这位是贵州牂牁江(今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古老的水神崇拜代表,常见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聚居区。罗(或骆)将军原型应是古代当地部族首领或治水英雄。传说他体魄雄伟,精通水性法术。古时牂牁江常有洪水肆虐或暗礁害船,又有“水妖”作祟。

罗将军率部凿石疏导,打造舟楫,平定水患。他与水妖在江心大战三日三夜,最终以身堵住洪水涌出的无底洞窟而牺牲。传说他死后化为江边山崖(形似披甲将军),仍日夜镇守河道。过往船工放排过险滩前,必掷酒肉祭祀“罗将军”,以保平安。贞丰双乳峰附近曾有古庙专祀,是当地独特的水利保护神。

这位老神仙可是正儿八经的贵州绥阳本土人物,记录在清道光年间绥阳举人范兴荣写的志怪笔记《啖影集》里,妥妥的“黔产”奇人!

曹快轩,名不详,生活在清代黔北绥阳一带。书中说他“生有异禀,精符箓,善役鬼神”,是个精通玄门法术的隐士。他最传奇的本事有两样:

一是“画月招魂”。某年绥阳瘟疫横行,百姓夜哭。曹快轩让家家户户在院子里焚香,对着夜空磕头。他提笔在黄纸上画了一轮晶莹如真月的圆月,念咒焚化。次日奇迹发生了——全城患病者“霍然而愈”!老人说,那画出的月光把病人散乱的魂魄都召回来了。

二是“纸月照夜”。有书生夜行遇鬼打墙,吓得魂飞魄散。曹快轩听闻后,随手撕块白纸画个月亮递给他:“举此前行,百邪避退。”书生半信半疑举着纸片走,那纸上竟真射出清冷月光,照亮山路,鬼魅尽散!天亮再看,白纸空空如也。

范兴荣在书中强调,这是家乡父老“凿凿言之”的真事。曹快轩最后在绥阳山中“羽化”,百姓寻其遗蜕不得,唯见岩洞中留有一幅未画完的月图。至今绥阳老文化人聊奇谭,必提这位“曹仙”。#历史杂谈##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