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坡仙!
发布时间:2025-07-20 05:13 浏览量:1
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七月,常州的一艘官船上,66 岁的苏轼缓缓闭上了双眼。临终前,他望着窗外江南的烟雨,口中喃喃念着 “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从眉州眉山的少年才俊,到汴京朝堂的翰林学士,再到黄州、惠州、儋州的流放生涯,苏轼的一生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词,在宦海沉浮中,写尽了人生的豁达与通透。在《宋史》的记载与他流传千古的诗词文赋中,这位 “坡仙” 的故事,始终散发着跨越时空的魅力。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 年),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母亲程氏知书达理,对苏轼兄弟的教育十分严格。苏轼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七岁开始读书,十岁时已能写出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这样生动的文字。
嘉祐元年(1056 年),21 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看到苏轼的试卷《刑赏忠厚之至论》时,惊叹不已,以为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将其列为第二名。放榜后,欧阳修对人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苏轼因此声名鹊起,成为京城文坛的新贵。
嘉祐六年(1061 年),苏轼通过制科考试,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职,正式踏入仕途。在凤翔任上,他写下了《凌虚台记》《凤鸣驿记》等名篇,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民生的关注。他还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为后来的为官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苏轼因反对变法中的一些激进措施,上书直言变法的弊端,引起王安石的不满。苏轼因此被贬为杭州通判,后又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地方任上,苏轼勤政爱民,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
在密州,他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展现出豪迈的气概;在徐州,他率领军民抗击洪水,保住了城池,百姓们为他修建了 “苏公堤”;在湖州,他写下了《湖州谢上表》,却被新党抓住把柄,罗织罪名,酿成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被逮捕入狱,险些被处死。在王安石、苏辙等多人的营救下,他才得以幸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黄州的生活十分艰苦,苏轼却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变。他在东坡开荒种地,自号 “东坡居士”,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思想也更加成熟豁达。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年),司马光等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他并不认同旧党全盘否定新法的做法,再次受到排挤,先后被贬为杭州、扬州、定州知州。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 “苏堤”,至今仍是杭州的著名景点。
绍圣元年(1094 年),新党再次执政,苏轼被一贬再贬,从惠州到儋州。在惠州,他写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儋州,他办学堂,兴教化,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能型人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堪称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豪迈奔放,也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婉约深情;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石壕吏》式的作品,也有描绘自然景观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佳作。他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打破了词为 “艳科” 的传统观念,将词的题材从爱情、离别等狭窄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人生感慨等广阔空间。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在散文方面,苏轼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代表作《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被誉为 “文起八代之衰”。
在书法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他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笔法圆润,结构疏朗,体现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绘画方面,苏轼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等,主张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生动地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与淡定。
苏轼的豁达还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上。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黄州,他开垦东坡,种稻植桑,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在惠州,他品尝荔枝,赞美岭南的风光;在儋州,他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传播中原文化。
他还十分重视友情,与黄庭坚、秦观、佛印等文人雅士交往密切,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成为文坛佳话。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种平等、宽容的心态,让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苏轼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宋代,他的诗词文赋被后世广泛传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文学家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
在思想方面,苏轼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他既坚守儒家的入世精神,积极为官,造福百姓;又吸收了道家的顺应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还受到佛教的影响,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苏轼的故事也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文学、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的重要题材。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豁达、乐观、才华横溢的象征。
如今,当我们再次品读苏轼的诗词,依然能感受到他那穿越时空的魅力。他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深情,“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豪迈,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热爱生活,追求理想。苏轼,这位 “坡仙”,将永远活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