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詹少联的故事2.2
发布时间:2025-07-21 22:22 浏览量:1
詹少联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四、“炕大”毕业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
通过钱信忠的努力,詹少联终于获得了到卫生学校学习的机会,但总卫生部姜齐贤部长对他说:部队要马上开赴山西前线,卫校第13期学员已全部解散、返回原部队,你到129师去吧。
就这样,詹少联到八路军129师卫生部,当了一名医生。
此后,由于战事频繁、工作繁忙,詹少联始终没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
战争把詹少联逼上了手术台,他没有专门学过医学,甚至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但他救死扶伤,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成为深受部队信赖和爱戴的战伤外科专家,被称为战伤外科“一把刀”。
1937年底,129师挺进太行山。师卫生部长钱信忠决定筹办军医训练队,让詹少联担任训练队队长。
詹少联很快到榆社县城,通过商务印书馆石印了《临症秘典》,又动员在县城开业的四个医生参军。
教员和教材都有了,各部队选调来的学员也集中了,医训队立即开课。詹少联是训练队的队长,也是一名学员。
因部队急需卫生干部,这个训练班只办了8个月,学员们便结束学业返回了自己的岗位,但这次短期培训,成了詹少联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规学习。
詹少联后任129师卫生部医务科科长、八路军太行模范医院院长,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卫生处处长兼白求恩医院院长。
在一次战斗中,有100多名伤员入院,大部分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但有三个腹部重伤的伤员,詹少联也束手无策,眼看着他们死在医院里,心如刀绞。
从此,詹少联下决心攻克腹部手术难关。
没有参考书籍和老师,没有器械和材料,完全靠自己揣摩。他从解剖中掌握人体胸腹部生理;用米袋、狗肠、猪肠练习肠部吻合术,自己设计制作器械、选择代用材料。同时,对伤员的早期处理、输送和护理等方面都作了细致的设想,并对卫生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后,詹少联成功地做了好几例腹部受伤手术。
1942年,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了持续时间很长的“铁壁合围”。
为了反“扫荡”,白求恩医院利用高山密林、水沟山洞等地形和敌人“捉迷藏”。白天,以三人为一组,到山里隐蔽;夜间,汇总情况、研究方案,照顾、抢救伤员。每一个医护人员都随时准备战斗,也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詹少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要与伤病员同生死共患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绝对不允许丢开伤员。若有人意志动摇,背叛革命,一个小组的其他两人有权对他执行战场纪律。
詹少联还把不多的战斗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同敌人周旋,加上对地形不熟,敌人始终也没有办法消灭这所八路军后方医院。
129师高级参议邢绍堂,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方面军副总指挥,当时因病在白求恩医院住院,反“扫荡”中同医院一起行动。
他非常佩服医院在反“扫荡”中出色的组织工作,就问医院政委:你们院长懂军事,能打仗,又会开刀,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政委笑着回答:炕大。
邢绍堂有些迷惑不解,就问:抗日军政大学还培养医生?
政委哈哈大笑:他呀,没有念过书。“炕大”,不是延安那个“抗大”,而是“炕上长大”!
五、救出个空军司令
1946年9月的大杨湖战斗中,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担任主攻,纵队卫生部手术队奉命在距战斗前沿5公里处展开。
战斗打响后,通信员突然送来一道命令,让手术队前移2.5公里。
这道命令,让时任6纵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委的詹少联十分吃惊,他认为这道命令是错误的:手术队距前沿5公里并不算远,伤员在一个半小时最多两个小时内即可送到,之前还可得到旅、团两级卫生机构的救治;战斗已经打响,各级卫生机构均已展开,如果纵队手术队前移,就要收撤、转移、再展开,需要三个小时,伤员救护就会出现中断和停顿;团、旅、纵队三级救护实行阶梯治疗,突然改变纵队手术队位置,将会打乱正常的救护程序;如果天亮后,大批伤员集中于距战场2.5公里的纵队卫生部来不及转移,定会成为敌人飞机轰炸的目标。
詹少联决定拒绝执行命令,由自己来承担风险。他立即备马到纵队司令部,找到野战军参谋长李达说明了情况,李达收回了命令,詹少联也迅速赶回了纵队卫生部。
经过一夜激战,此役全歼敌整编第3师,而6纵卫生部在原地紧张工作了两天两夜,使全部伤员都得到了妥善救治。
1946年12月,在巨(巨野)金(金乡)鱼(鱼台)战役中,6纵50团副团长、战斗英雄马宁身负重伤,腹部穿孔,送到医院时脉搏微弱。
刚完成一个手术的詹少联,决定亲自为马宁做手术。
他将马宁的腹部打开,大吃一惊:肠子被打穿15个洞,腹腔内满是鲜血、食物和蛔虫,肚子鼓得很大,人已处于高度休克状态。
詹少联小心把肠子拿出来清洗掉淤血和污物,然后将穿孔的肠子一段一段地对接起来进行缝合。肠壁处缝了四层,打断处经过缝合、连接短了近一尺,最后才将肠子全部塞回去。
手术做了5个小时,硬是将马宁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詹少联下来后身心交瘁,几近崩溃。
战斗仍在继续,马宁手术后的当天晚上,就跟着部队转移。第二天上午到了一个村庄,被安排到一个农民家中。詹少联见马宁身体虚弱,便安排管理科想办法买来人奶掺和小米汤喂给他喝。
腹部手术后的伤员,最需要安静休养和护理,以前由于术后即转移,不少人牺牲在路上。詹少联向上级建议把腹部手术后的伤员留在本部治疗,直到得到基本保障后再转院。
这样,马宁和其他26名重伤员留在了金乡,最后都脱离了危险。在被送往后方医院前,为了表示感谢,马宁将自己心爱的那匹坐骑送给了詹少联。
经过十几天的辗转,马宁他们被送到山东馆陶附近一所后方医院。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休养,马宁就能够直立行走了。
就是这个马宁,1973年5月当了空军司令员。
建国后,詹少联调军委卫生部、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时任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文革”开始后,詹少联成了海军卫生战线上的“走资派”和白专道路的典型,多次遭到批斗。
1969年,将军被诊断患胃癌。
确诊后,他有一个星期睡不好觉,一进病房就觉得像进了棺材一样。后来,他自己想通了,下定决心和病魔进行斗争。
当时天气很热,主治医生计划到天凉了再给他做手术,他说:我是当兵的出身,打仗可不管凉热,外科手术就是打仗,争取时间,开!
做了胃切除手术后,专家预言他还能再活两年。
1974年5月复查时,又发现了肺泡细胞癌。面对第二次被判绝症,将军坦然相迎,勇敢地面对。
再次手术切断了两根肋骨,摘除了右肺下叶,他得了大叶性肺炎,高烧40摄氏度,连续25天。
结果,高烧没烧坏他的身体,却烧死了癌细胞。
1980年3月,将军以《改革军队卫生部门领导体制的建议》上书军队最高层,认为50年代将战争年代行之有效的军队司、政、供、卫体制改为现行体制,是走了弯路。
1997年6月,80岁的詹少联将军得了胆囊疾病,手术摘除了已经化脓的胆囊。当时,手术如果再延迟一会儿,胆囊就会破裂,胆汁就会损坏内脏。
35年中,将军经历了三次大手术,他都挺过来了。
2003年10月15日,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