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医少药到全民覆盖,毛主席时代农村医疗体系!

发布时间:2025-07-30 04:04  浏览量: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就高度关注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毛主席又多次强调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必须放在农村,提出培养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

《赤脚医生手册》

《毛主席语录》

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后,毛主席的指示终于得到了切实的贯彻。中国农村崛起了一支由“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医疗队伍,同时逐步建立起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医疗卫生改革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更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誉。中国在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成为国际上关注的典范,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旧中国的农村,医疗资源稀缺,药物匮乏,农民面对疾病束手无策,只能忍着。对于轻微疾病或许可以自行挺过,但若患上重病,唯有束手待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问题表现出高度关切,然而,多次采取的措施未能迅速改善这一历史问题。

当时中国缺乏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政府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农村医生得以继续存在。这些医生中,不乏巫医神汉,而在中国农村,跳大神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接生婆依然活跃在广大农村,然而,陈旧的接生方式导致许多妇女产后患病,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即便是那些略懂医学的农村医生,其医疗水平也普遍较低,频繁发生医疗事故。

因此,中央人民政府曾试图通过发展中医来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毛主席多次强调,中医所需器械简单、行动方便,中药价格适中,农民负担得起。因此,发展中医被认为是解决农民就医难题的有力手段。然而,即便在1958年,毛主席曾发出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

毛主席手书:1950年,毛主席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的题词。

上图: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培养大批中医需要时间,并且这些中医大多数选择在城市医院工作,广大农村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因此,中央政府寻求另一种解决方案,即派遣城市医生组成医疗队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毛主席多次明示城市医院应组织医疗队下乡,以贯彻这一指示,1965年之前相继制定了多项方案,要求各级医院紧急组建医疗队深入农村为农民就医。至1965年1月,毛主席和中央批转了卫生部有关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基层的报告。众多医疗专家积极响应,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等都亲临农村进行巡诊。

然而,医疗队下乡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医疗队规模有限,每次下乡只能覆盖两三个乡镇。医疗队下乡时只能携带有限的医疗器械,也难以配置各专科医生,因而无法充分满足为农民提供有效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医疗队长期下乡,各级医院需要打乱正常工作来安排人员,而农村也需费心筹备医疗队的食宿。

因此,许多地方对医疗队下乡的组织没有长期的坚持,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态度,导致农民看病仍然面临困难。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取了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工作汇报。

钱信忠在一般性的卫生部工作汇报之后,谈到了全国医务人员的分布情况:全国拥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分布在大城市,20%在县城,而仅有1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中有80%驻扎在城市;医疗经费在农村的使用仅占25%,而城市却占去了75%。

当听到这组数字时,毛主席按捺不住地站起身来,脸上带着严肃的表情说道:“卫生部只为全国人口的15%提供服务,而且这15%中主要是富人,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方面没有医生,另一方面没有药物。卫生部已经不是人民的卫生部了,看起来更像是城市卫生部、富人卫生部,甚至可以说是城市富人卫生部!”他强调:“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农村!我们要培养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让他们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经过多方尝试,最终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模式,即在农村选派一些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政治觉悟,又愿意为农民服务的农民,送到县、区、乡的医院或卫生所学习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然后回到农村,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这些农村医生,由于穿着农民的衣服,赤着脚,手拿医药箱,四处为农民看病,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

农村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他们不仅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还能进行预防接种、计划生育、卫生宣传等工作,提高了农村的卫生水平。他们还能与城市的医疗队保持联系,及时转诊重症病人,或者邀请专家下乡指导。

农村赤脚医生

他们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本村的农民,还包括周边的其他村庄,甚至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服务方式,也很灵活,有的在村里设立卫生室,有的在自己家里接诊,有的随时随地为农民看病。他们的服务费用也很低廉,有的按照农民的收入水平收取,有的甚至不收费,只接受农民的自愿捐赠。他们的服务态度,也很亲切,他们与农民同甘共苦,深受农民的信任和爱戴。

农村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的数量,也迅速增长。据统计,从1965年到1976年,全国共培养了120万名“赤脚医生”,平均每个行政村有两名“赤脚医生”。

农村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手册》

这样一来,中国农村基本实现了每个村都有医生,每个人都能看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