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镇沂山志》记载的安丘历史传说和诗词

发布时间:2025-07-22 23:11  浏览量:1

文/李连科

沂山位于山东中部,泰沂山脉东段,西北东南走向。其山脉本部范围:西部沿上五井断裂自青州赤涧至沂源南麻;南部沿沂河、韩旺断裂自南麻经沂水城南至莒县城北;东部沿沂沭断裂东侧沭河河谷、潍河河谷,自莒县城北经墙夼水库至峡山;北部自赤涧向东依次经香山、孤山、符山、灵山与峡山相接,呈不规则五边形,覆压潍坊、日照、临沂、淄博之临朐、青州、昌乐、安丘、诸城、五莲、莒县、沂水、沂源等9县(市)市。东西最长142千米,南北最宽117千米,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为山东省第五高峰。素有五岳泰山,五镇沂山,为五镇之首。

为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沂山魅力,同时更是为记录、保存沂山地区的发展史、革命斗争史,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经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批准,自2011年开始,中共临朐县委、临朐县人民政府主持编纂《东镇沂山志》,历时十一载,数易其稿,于2022年修纂事毕,付梓出版。《东镇沂山志》是沂山山脉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分上下两卷,近100万字。卷首设沂山概览、大事记,卷末设附录、索引。正文列12个类目,55个分目。同时收录各类图照 200余幅。全志按照“横排竖陈”“越境不书”原则,系统记述沂山山脉所涉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景名胜、历史遗存和军事、文化、宗教、林业、旅游诸内容。

《东镇沂山志》记述了安丘有关的诗词以及历史传说,摘录如下:

1. 马应龙诗词

马应龙,字伯光,安丘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礼部郎中。

[明]马应龙
侵晨寻胜隅,晏温临绝峰。

透迤峨堮叠,窈窕蹊径通。

孤岸悬千尺,白练挂碧空。

轻似雾散漫,细如雨腾濛。

石磴激清响,林籁韵玲珑。

地僻尘自远,景澹虑还冲。

一悟无生理,长揖对赤松。

沂山古寺
[明]马应龙

古寺荒村东镇前,回岩曲磴锁寒烟。

光分落日星辰近,劈入浮云海岱连。

暖暖青松迷去路,幽幽碧涧转鸣泉。

山僧吹罢参差曲,愁思偏惊鸿雁天。

2.刘朴(明)诗词

刘朴,字尹乎,号柘山,明莒州冢头人(安丘石埠子镇)。

登柘山

朝朝暮暮一峰奇、踐暖凭高险更披。

县启灵门昔作镇,云连书院古多祠。

鹊华古柏山容老,鸡唱扶桑海日曦。

似此胜因寰内少,奈何人事有差池。

丙寅仲冬再同宁野
李山人同登感题
四十年前曾一游,重来三殿更悠悠。

浮云缘绕诸峰尽,匹练依稀万井秋。

西望穆陵关作塞,东临沧海市为楼。

壶公日月应常驻,早向名山伴羽流。

3.马长春[清]诗词

马长春,字三如,山东安丘人。清顺治二年(1645)举人。著有《竹香斋集》。

秋日游沂山观百丈崖瀑布

平明问客路,涧道有余清。

结侣仗轻策,相将沿壑行。

行行近水村,处处叱牛声。

山田高于屋,牛在屋上耕。

冈峦相枕带,峡口片云横。

渡峡风冷冷,恍然如再生。

何物横空下?两岸不能争。

惊波荡峭壁,澎湃势难平。

坐久胡袅袅,石濑水回萦。

水在山之岚,霏微移我情。

有僧烟际出,渡水来相迎。

莫漫言归去,少焉山月明。

4.曹师彬[清]诗词

秋日雹泉偶兴

十日岚光烟外青,霜林叶落昼冥具。

当街秋老留唐记,倚阁石欹勒汉铭。

伏腊空山传俎豆,风云晴日走雷霆。

先生应悔行良计,枉教安城塞井经。
曹师彬,清代安丘诸生。

5.张公制[民国]诗词

清泉吐珠

雨雹抛珠水一函,溢为溪沼碧中涵。
溪边三五院衣女,风景依稀似济南。
张公制,参见本志“人物”。

6.公冶长书院记
[明]陈文伟

渠邱邑南七十余里,有山蜿蜒而来,秀结于两山怀抱中,有古梵刹。地僻而幽,其左荒基三亩,苍苔古木,烟径藤萝,时谓公冶长读书之所,于史传无所考稽。公冶长,家语以为得人,史记以为齐人,齐鲁接壞,想亦曾经是地。环屋皆山,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地远市座而无车马骈阗之声,若以为吾儒陶情灭迹,遁世隐名,处心在此,山水林能濠濮之乐,则老庄之荒唐,西晋之风流,奚足取与。吾儒以静自处,盖静虚则诚,敬诚敬宰,万物役群,动而光明焉。居此室者,器尘不染,天君泰然。凭栏俯仰,物我两忘。花木繁丽,无慰于目;鸟兽号鸣,无慰于耳。何莫不本乎天理,何莫不得其真乐。迹经千古,基丕道存。星月布列以为灯火,天籁呼吸以为书声,岩壑灵静以为第宅,寒暑迁代以为学业。以云霞为词翰,以大瑰为书囊,吾儒之道岂有穷乎!道虽不泯不坠,菴亦不可蓬蒿瓦砾。先令谢君从栗欲营其第,以新其像,木石工作既备,未及,迁职于濮,其作遂寝。余于成化乙未秋七月补任安丘,成化丁西前二月壬申,因公务往沂水,道经其地,驻马止宿,往寻其迹,至则四壁俱废,一址独存,遂计匠作工役,不日告成,谢君之心为不负矣。复继之以诗日:古人曾见读书台,翠色晴兮绝点埃。山为有情三面立,花因无主四时开。溪边钵响闻僧语,竹里莺飞见客来。不尽好怀明勒石,题诗还欲扫苍苔。

7.雹泉奇石
[清]张贞

吾乡取奇石者,多于阳丘。色虽青翠,然率光莹乏冷瘦之致,不若邑之西南山中所产,色苍助,乱皴高起石面。一谷名巧石沟,样石峻嶙。有竦立若丈人者,有相联附若指臂者,有为狮、为此者,为眠牛、踯躅羊者。予笑谓友人,使颠米具袍笏过此,当不胜仆仆也。一石尤为雄怪,状如僧伽帽,其中空洞而周围峰峦竞秀,惜体质宏巨非穷措大所能致。先叔父侍御公尝取一最小者置西园中,犹以百牛牵挽始至,其势天矫坦坻,因名卧龙,且颜其居为“卧龙石室”。琅琊丁野鹤先生铭之日:天龙来庭,帝鞭而东。婉娫其尾将谁从,观于海者得其雄,为霖为雨四方同。以先叔号观海故云。刘少傅铭日:见于田,作霖雨,矫矫云根,可呼而起。黄五云先生铭日:昂其首,卷其尾,形虽曲而静蟠,骨自棱而嵚崎。似择名胜以卧游,如倦云雷而暂息,苔欲斑而鳞成,草忽动而街举,恐羡北海之渊法,鼓风涛以骤起。
张贞(1637-1712),字起元,号杞园,别号渠亭山人,安丘城里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以篆刻、书法、文章著名。有《杞纪》二十二卷入《四库全书》。

8.庵上石坊的传说

相传庵上石坊由江苏扬州艺人李克勤、李克俭兄弟,带领:名弟子,用了14年时间设计、雕刻而成。据说马家每天要付出银钱是能装30斤土的筐3筐。当年马若拙未料及此坊耗资如此之大,年长日久,马家渐渐不堪其负,对工匠的照应渐渐不如往日周到。为此,工匠的抵触情绪也反映到了石坊上。石坊横梁用两个荷叶承托,谓马家墙倒屋坍;立柱上的蝙蝠头冲地,寓马家“福到了头”;大门两侧各刻一门神,传说中神则驾云,人则踏地,工匠却让两位门神吊在半空中,给人以不祥之感;石坊顶部四角刻有四个螭,东南、东北、西南角上的螭都睁着眼闭着嘴,唯有西北角上的螭闭着眼张着嘴,马家的祖坟在此方位,工匠用意让螭吃尽马家。据说,马家建此坊后,光景一年不如一年,逐渐败落。

李氏兄弟刻完此坊,到充州为一家财主又刻了一座更为完美的石坊。主人怕其为别人刻山更好的石坊。问:“你们是否能刻出更好的石坊?”二人答道:“如果有人出更多的钱,自然有更好的石坊。”于是兖州的财主在李氏兄弟的饭莱里下了毒,毒死了李氏兄弟。李氏兄弟一生只刻过两座石坊,兖州石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所以有“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之说。

庵上石坊历尽百年风雨,曾惨遭浩劫,但当地百姓十分信其灵性。石坊“贞顺留芳”四字中“贞顺”二字上有一缺口,据说是当年日军侵略中国,有一队日本鬼子驻扎在对面的小山上,日本鬼子用小钢炮对准此坊开了两炮,石坊岿然不动。一个鬼子好奇地到石坊下看个究竟,不料一石龙滚落下来,直砸鬼子的头部,鬼子顿时脑浆迸裂。从此鬼子再也未敢冒犯此坊。某年,一人酒后爬到石坊顶部手抱龙头欲照像,突然龙头与人一并滚落下来。有旁观者说,开始下落时,龙头在下,人头在上,待落到地上,却是人头在下,龙头在上

9.雹泉庙三传说

传说一:主神李左车是秦汉时安丘雹泉村人,曾辅佐赵国,被封为广武君。赵王歇因不听李左车之计而被韩信所灭,李左车归附韩信,做了韩信的幕僚,韩信用其策,取得了燕齐之地。在刘邦与项羽九里山交战中,李左车设十面埋伏阵,使项羽四面受敌,兵败自刎,楚军瓦解。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封李左车为阴灵候,唐王李世民改封为灵沛侯。因为李左车有兴汉奇功,使生灵免遭涂炭,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兴建庙堂祭祀他,他便成了大庙的主神,四时享祭。

传说二:李左车在汉王朝任职期间,施政仁慈,清廉自重,80岁还乡,仍爱民如子,深受爱戴。有一时期,南方数省连年大早,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直到第三年六月才下了一场好雨,但已过农时,唯有荞麦还可播种,可是老百姓没有种子,万分焦急。当此危难之际,一位白发老翁不辞劳苦来到江南,跑遍受旱各省,向百姓赊下了大量荞麦种子。人们欣喜若狂,问他何方人士,如何报答。他说:“我叫李左车,山东安丘雹泉村人,等你们的日子过好了,再谢我不迟。”以后数年,江南数省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们不远千里,纷纷赶到雹泉村答谢救命恩人,不想李左车已经谢世。于是江南百姓踊跃集资,联合江北安丘、诸城、昌乐等地民众,修建了育润庙,将李左车供奉起来,称他为雹泉爷,或尊他为雹神。

传说三:雹泉爷爷出生在雹泉村,人们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幼年丧父母,家境贫困,随兄嫂度日。一天,他拾柴到了村西,用镢头创树根时,泉水突然喷涌而出,大有淹没村庄造成水灾之势,便一屁股坐在泉眼上,一动不动,堵住了泉眼,避免了水患,他却死在那里。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他“李坐池”,时间久了,讹传为李左车”。后来,人们又盖了庙宇,塑了他的像,让他四时享祭,成了神灵。他也经常化解冰雹,普降甘森,让庄稼丰收,使人们过着美好的日子。
雹泉庙建于何时,无史料记载,大约是在汉代,以后又扩建或重建。有一句民间谚语:“唐王重修不记秋。”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庙修成之后,文武官员路过此地都要下轿下马。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归来,路过此庙没有下轿,谁知天气突变,下起冰雹。冰雹直向唐王的轿里打,唐王命轿掉头转向,然而风向随之而变,没处躲避。唐王赶紧下轿,拜祭雹神之后,风雹才平息下来,唐王随即降旨重修此庙。此时庙内原有的一棵楸树已经挺拔苍劲,不计年代了。

10.公冶长学鸟语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有个识鸟语的,这个人是个打柴郎,复姓公冶,名叫长。公冶长家里只有母子二人,十分贫寒。他从小就很聪明,经常跟母亲到山上打柴。有一天母亲生病,不能上山打柴,可是家中又无米下锅,小小年纪的公冶长心里很难过,他就瞒着母亲,拿着砍刀和绳子偷偷地上山去了。

公冶长自己来到山上,感到很孤单,心里有些害怕,不由得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惊动了山上的小鸟,小鸟们都嗡嗡从远处飞来,落到公冶长的身边。公冶长看着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小鸟,感到很奇怪。这时有一只羽毛乌黑的鸟在说:“你哭啥?你哭啥?”小公冶长更纳闷了,心想:鸟怎么还会说话呢?因此就说:“你是什么鸟,怎么也会说人话?”“我叫八哥,生来就会说话。”公冶长心想:鸟能学人说话,那么说,人也能学鸟说话了。这时八哥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为啥在这里哭啼?”小公冶长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母亲生病以及到山上打柴害怕的事告诉了八哥。八哥和其他的鸟听了后,都觉得小公冶长怪可怜的,然后齐声说:“我们大伙同你微伴,帮你检柴。”小公治长听了很高兴,他也不害怕了,就和鸟一起拾起柴来。

他一边拾柴,一边看着这群鸟叨着一根根柴棒朝他身边堆,不一会,就堆成一座小山。公冶长用绳子捆好柴禾要回家,这时八哥不知从哪里叨来一串花生,给小公冶长,叫他带回家给母亲治病。小公治长很感激,背着柴,提着花生,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群鸟,回到家时,天快黑了,母亲问他去哪,到这么晚才回来。他就把上山的事讲给母亲听,善良的母亲将她紧紧地抱在怀里,不由一阵心痛,接着就大串大串的泪珠落在小公冶长身上。

从此以后,小公冶长每天都到山上打柴,经常和这群鸟玩,还常常学鸟的叫声,这样时间长了,小公冶长不知不觉竟学会了鸟语,懂得了鸟音。

几年后,小公冶长已长大成人,他仍然每天上山打柴,同这些鸟一块戏耍。一天,突然听到喜鹊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獐,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跑到了南山,果然看到有只死獐。他把死獐拖回家里,剥了皮,然后把獐肉煮熟吃了。可是他忘记了喜鹊的话,把獐肠子埋了。喜鹊很生气,认为公冶长不够朋友,就想报复他。时隔不久,这天公冶长正在山上打柴,突然喜鹊又说:“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听后,又往北山跑去,当时他还提把刀。

在很远的地方,他发现一堆人围着看什么,他以为又是一只死绵羊,恐怕被别人拖去,就喊:“你们别动,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当他走近一看,躺在那里的不是死绵羊,原来是一个死人。围观的人们把他捆了起来,送到县衙。到了县衙大堂,县官问他为什么要打死人。公冶长申辩说:“这个人不是我打死的,我也不知道谁打死的。”于是他将事情的经过向县官讲一遍,县官听了,暗说:“人怎么能会鸟语?”他怕公治长撒谎,就叫差役背着公冶长,逮一只小燕子装在一个笼子里,提到大堂上,这时老燕子飞来,在外面乱叫。县官就问公冶长:“外边燕子说什么?”公冶长就说:“禀告大人,外边的燕子在说:“我一没有得罪你,二没碍着你,为什么把我的孩子关在笼子里?”这时县官才真正相信公冶长懂得鸟语,确定他没有杀人,就把公冶长放了。

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