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美,5首诗人直接封神的诗词

发布时间:2025-08-04 21:12  浏览量:1

01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唐•陈子昂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译文

翡翠鸟栖息在南海之滨,雌雄双飞于珍贵的珠树林间。岂料美人的贪恋之心,竟将其珍视胜过黄金。它们在炎热的南国遭捕杀,华美的羽毛被弃于宫殿深庭。柔美的翠羽装点头饰熠熠生辉,茂密的尾羽点缀锦被绚烂如云。 难道南海还不够遥远?猎人的罗网却骤然降临。才华反成负累,可叹这珍禽的命运!

陈子昂(659年-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是初唐诗风革新的重要人物,被誉为“诗骨”。其生平主要经历如下:

早年经历:

出身豪富之家,少年时任性使气,不喜读书,后因击剑伤人,幡然醒悟,开始发愤苦读,遍览经史百家,学识大进。24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仕途起伏:

初入官场时,因直言敢谏受到武则天赏识,曾任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故后世称其“陈拾遗”。 他关心民生疾苦和国家安危,多次上书直言朝政弊端,反对穷兵黩武,主张轻徭薄赋,但因性情刚直,屡遭排挤。曾随军出征西北边塞,对边塞风光和军事生活有切身体验,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文学成就与影响:

针对初唐浮靡绮丽的诗风,提出“兴寄”“风骨”的文学主张,强调诗歌应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反对形式主义,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苍茫开阔的意境和深沉的人生感慨流传千古,尽显其豪放雄健的诗风。其他作品如《感遇诗》38首,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风格质朴刚健,奠定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晚年结局:

因得罪权贵,被诬陷下狱,后贬为军曹。公元700年,在狱中被冤杀,年仅42岁。

陈子昂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创作实践,对盛唐诗歌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唐代诗歌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关键人物之一。

02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江潮水浩瀚似与大海相连,明月随潮涌生,与波涛辉映。

波光荡漾绵延万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月光照耀之下?

江水蜿蜒绕过花草丰茂的原野,月色倾泻花林如雪珠晶莹。

月光如流霜弥漫空中,洲上白沙与月色交融难辨。

江天一色澄澈无尘,唯见一轮孤月高悬苍穹。

江边何人最初望见明月?明月又在何年初照人间?

人生代代更迭无穷,江月却年年相似长存。

不知明月在等待何人,唯见长江奔流不息。

游子如白云飘远,青枫浦上愁绪难胜。

谁家游子今夜漂泊孤舟?何处思妇独倚明月楼?

月光徘徊映照离人妆台,卷帘拂砧挥之不去。

两地同望明月却音信难通,愿随月光流照君旁。

鸿雁难传书信,鱼龙空跃水面徒留波纹。

昨夜梦见闲潭落花,春已将半人未归家。

江水带走了春光,残月西沉隐入海雾。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归路迢迢。

几人能趁月华归家?唯见落月余辉摇荡离情,洒满江畔树林。

张若虚是唐代著名诗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初唐至盛唐前期,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地方军事官员,职位较低)。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以诗歌闻名,但传世作品极少,《全唐诗》仅收录其两首诗。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将个体离愁置于宇宙永恒的背景下,既见“哀而不伤”的唐音初响,又以“人生代代无穷已”升华出生命生生不息的咏叹。

全诗以清丽的笔触描绘春江月夜的美景,融入游子思妇的离愁,意境开阔,哲思深邃,将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其深邃的宇宙意识、情景理交融的意境,一扫六朝宫体诗的浮艳,为盛唐诗歌开辟新路。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03

明河篇

宋之问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译文:

仲秋凉风拂过,天空明净,万里无云,银河璀璨分明。

日暮时,它浮现在南楼畔,清澈浅淡;破晓时,斜坠西山头,似纵却横。

洛阳宫阙高耸入云,银河夜夜流泻千门万户间。

复道与屋脊交错遮蔽了星辉,唯有华美的画堂琼户才与它相配成景。

云母帐前,银河流光初泛;水晶帘外,波影蜿蜒逶迤。

浩瀚天河如白练昭然回转,又从东城绵延至城南郊野。

可南郊征人一去不返,今夜谁家正捣制寒衣?

织机旁萤火稀疏飞过,鹊桥边孤雁哀鸣独飞。

雁鸣萤舞愁绪难消,独坐凝望银河渐隐微茫。

它甘愿舒卷任由浮云遮蔽,不惜让光辉隐于晨月流光。

明河啊可望不可即!我愿乘木筏溯游寻访津渡。

更要携织女的支机石,回成都问卜于严君平这样的智者。

全诗以七古长调铺陈,兼具沈约声律与魏晋风骨,是初唐七言歌行典范,被誉为“疏密有致,摇曳生姿”。此作不仅展露宋之问“沈宋体”的格律功力,更在银河的宏大意象中注入了中国文人永恒的宇宙之问与精神困局,读来千年犹撼。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代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律诗定型的重要推动者。

早年与仕途起步:宋之问出身官宦家庭,自幼聪慧,擅长诗文,早年即以文才闻名。武则天时期,因文辞受赏识,历任左奉宸内供奉、考功员外郎等职,常为宫廷撰写诗文,文风绮丽,迎合当时宫廷审美。

政治依附与波折: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宠臣),后二张倒台,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遇赦北归后,又先后依附武三思、太平公主等权贵,仕途起伏不定,因趋炎附势的行为遭时人诟病。

文学成就:宋之问与沈佺期共同规范了律诗的格律,使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格式趋于定型,对唐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其诗题材广泛,既有宫廷应制之作,也有贬谪途中的感怀诗,后者如《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情感真挚,流传千古。

晚年结局:唐中宗复位后,宋之问因曾依附韦后集团,被流放钦州(今属广西)。公元712年,被唐玄宗赐死,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宋之问的文学贡献主要在于推动律诗成熟,但其人品因政治投机和依附权贵而受批评,后世对其评价多兼顾文才与品行的矛盾。

04

古剑篇

唐•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英雄豪杰亦曾格外钟情。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郭震(656年-713年),字元振,唐代名将、诗人,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

郭震少年时便有才名,十八岁考中进士,初任通泉县尉,任内行为不羁,曾铸造私钱、掠卖人口,当地百姓对其非常厌恶。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将他召入京城,准备治罪。但在交谈中,武则天发现他才华横溢,便索要其文章,于是郭震呈上了《古剑篇》又称《宝剑篇》。

武则天读后大加赞赏,让学士李峤等人传阅,并任命郭震为右武卫铠曹参军。郭震借咏龙泉宝剑之废弃,感叹人才之埋没,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希望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与重用。

郭震曾出使吐蕃,洞察吐蕃内部矛盾,献策削弱其势力,为唐朝稳定边疆立下功劳。

​ 历任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等职,在西域期间,加强边防、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有效巩固了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深受当地军民爱戴。

​唐中宗、睿宗时期,官至宰相,封代国公,参与处理朝廷政务,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一定影响。

唐玄宗即位后,郭震因参与宫廷政变的谋划,被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不久后获赦返。713年,在返京途中病逝,享年57岁。

郭震兼具文才与武略,其诗歌风格豪放,《古剑篇》是其代表作;军事上戍守边疆、安定西域,为唐代的边防和民族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05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其一

隋•杨素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桂酒徒盈尊,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译文:居住在山中,四周都被高山阻隔,风云整天在山间变幻涌动。深谷的溪涧中,古树横斜交错,空旷的山崖上,幽石静静横卧。太阳升起,远处的山峦变得明亮,鸟儿飞散后,山林显得更加寂静。庭院里飘荡着兰花的幽香,翠竹环绕的屋舍显得空旷明亮。落花随风飘进室内,细嫩的小草在阶台上堆积。盛满桂酒的酒杯徒然摆在那里,而故人却不在席中。日落时分,山林变得幽深,我迎着晚风,盼望故人能像仙人一样乘风而至。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是杨素晚年退居山林时所作,薛内史即薛道衡。杨素在山斋独坐时,面对清幽的自然景色,触景生情,想起这位擅长诗文的友人,便以诗相赠。

杨素与薛道衡是隋代文坛与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两人同为隋代重臣,均历经北周至隋的政权更迭,在隋朝统一与建设中都担任要职。杨素以军事与政治谋略著称,官至司徒、楚国公;薛道衡则擅长文治,曾任内史侍郎、检校襄州总管等职,参与朝廷文书撰写与政策制定。​他们在隋文帝、隋炀帝时期同朝为官,虽分工不同,但在朝政事务中多有协作,共同见证了隋朝的兴衰。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名门弘农杨氏。是隋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历经北周至隋,在隋朝建立与统一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年少时博览群书,擅长诗文,且有军事才能。初仕北周,受宇文护重用,后因平齐有功,封成安县公,逐渐崭露头角。

北周后期,杨素看出杨坚(隋文帝)有取代北周之志,主动归附,成为其重要心腹。​公元581年,杨坚废周建隋,杨素因功升上柱国,封越国公,参与隋朝制度建设。

588年,杨素任行军元帅,率水军从长江上游东下,击溃陈朝水军,为隋朝统一南方立下大功,因功进爵荆州总管、尚书令。先后平定江南士族叛乱、突厥入侵,巩固了隋朝的边疆与统治。

隋文帝时期,杨素官至司徒,权倾朝野,但其晚年渐趋骄纵,参与宫廷斗争,支持晋王杨广(隋炀帝)夺嫡。杨广即位后,杨素仍受重用,曾率军征讨吐谷浑,后封楚国公。606年病逝,追赠光禄大夫、太尉等职。

杨素兼具文武之才,既是战功赫赫的将领,也是推动隋朝统一的核心人物,但其权势过盛、参与储位之争,也为后世所争议。他的诗文在隋代颇具影响,现存《山斋独坐赠薛内史》等作品,风格苍凉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