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毛主席次子毛岸青隐姓埋名,在黑龙江和贺子珍待了八个月
发布时间:2025-07-29 08:09 浏览量:1
在毛泽东的十位子女中,毛岸青是较为特殊的一位。
1923年,毛岸青出生于湖南长沙。当时,中国正处于风雨如晦的年代,毛泽东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毛岸青也随之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
1930年,母亲杨开慧不幸被捕,年仅8岁的毛岸青也一同被关进监狱。亲眼目睹母亲遭受敌人的残酷折磨,小小的他内心充满了愤怒与痛苦。杨开慧牺牲后,毛岸青与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被送到上海,进入大同幼稚园生活。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几个孩子,不久后,幼稚园因党组织遭到破坏而解散,毛岸青兄弟俩先是被送到“红色牧师”董健吾家寄养,后因经济资助中断,开始了流浪生活。
在上海的街头,毛岸青跟随哥哥毛岸英,如同当时的“三毛”一般,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们睡过破庙,靠卖报、拾破烂为生,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一次,毛岸青因收到假钞无法交差,遭到老板殴打,后来又因在电线杆上写“打倒帝国主义”,被特务用铁钳猛击头部,致使头部受伤,落下了终身疾病。
1936年,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14岁的毛岸英和13岁的毛岸青终于摆脱了苦难,被安排前往苏联学习。1937年初,兄弟二人进入位于莫斯科市郊的苏联第二国际儿童院。在苏联的日子里,毛岸青努力学习,尽管身体不好,但他依然坚持,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在苏联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也逐渐成长为一个青年。
1946年,毛岸英率先回国,将弟弟在苏联的情况告知了父亲毛泽东。当时毛主席身体也不太好,但得知儿子的消息后,满心牵挂,当即给毛岸青写信关心。毛泽东在信中,还不忘叮嘱儿子要多学习自然科学,希望他能将所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随信寄去了多种图书。
后来,毛岸青跟随贺子珍从苏联回到东北。回到祖国的怀抱,毛岸青满心欢喜,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或许是出于对父亲的思念与爱戴,毛岸青想要学习开汽车,他想着自己学会后就能直接给爸爸开车,这样就能更方便地陪伴在父亲身边了。于是,那些日子里,他每天都会前往香山公园的大门外汽车队学习开车。
不过,刚回国的毛岸青,在生活上有诸多不适应。由于长期在苏联生活,他说话时经常中文俄文掺着说,吃饭也不习惯国内的饮食。在苏联,他吃惯了面包和牛奶,回到东北后,面对小米饭和酸菜,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但这些不适应,并没有影响他对祖国的热爱,他努力地融入,想要尽快适应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1957年,毛岸青在大连疗养期间,毛主席路过大连,专门前往看望儿子。见到岸青病情大为好转,毛主席心情格外舒畅,父子俩像普通人家的父子一样,坐在一起聊天。毛岸青说起了他昨夜做的一个梦,他眼含泪水地对父亲说:“爸爸,你说怪不怪,几十年没有梦见妈妈了,昨夜她来了,笑眯眯地跟我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好好练字呀!’”说完,毛岸青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那梦中母亲的叮嘱,饱含着无尽的思念,也让毛主席感慨万千。
到了1959年,毛岸青已经37岁,却还是单身汉,毛主席像天下所有操心的父亲一样,对此十分着急。在了解到一个可能的对象后,毛主席经过考量,难得专断地说:“这个姑娘别谈了,另找个合适的吧。”可见,毛主席对儿子的终身大事极为重视,希望他能找到一个真正合适的伴侣。见岸青情绪低落,毛主席又试探着问道:“你嫂子的妹妹怎么样?”毛主席所说的嫂子的妹妹,便是邵华。
邵华与毛岸青早有交集,他们经常通信,关系密切。在毛主席的鼓励下,两人感情逐渐升华。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举行婚礼。毛泽东虽未亲临婚礼,但送了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作为新婚礼物,这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祝福。
1970年,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出生,毛主席满心欢喜,亲自为孙子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毛新宇”。这一年,毛主席77岁,看着儿子一家圆圆满满,他心中满是欣慰。毛新宇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也让毛主席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在毛新宇的成长过程中,毛岸青和邵华悉心教导。邵华还将毛新宇送到香格里拉饭店学习铺床叠被、端菜送饭,从生活小事入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和公德意识。毛岸青也以自己的经历和学识,教导儿子要热爱祖国,传承红色家风。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毛主席逝世,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他悲痛欲绝,因伤心过度,未能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毛岸青与父亲之间,有着深厚的父子情,父亲的教诲、关爱,始终伴随着他的成长,而如今父亲离去,他却未能最后送别,这份遗憾,一直留在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