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北大录取却选择务农,被毛主席设宴招待的董加耕晚年后悔了吗?
发布时间:2025-07-30 04:04 浏览量:1
1941 年,董加耕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彼时,中国大地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炮火纷飞,民生凋敝,董加耕的童年便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度过。
盐城,这座苏北水乡,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却也因战争与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陷入了贫困的泥沼。董加耕的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整日在田间辛勤劳作,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收获却寥寥无几 。苏北水乡每年仅能种植一季水稻,且由于土质不佳,产量一直不高。村上的劳动力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常年漂泊在外打工,即便如此,生活依旧过得紧巴巴。
新中国成立后,董加耕迎来了读书的机会,坐在教室里学习的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也明白粮食生产对于百姓生活的关键意义。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榜样。他不仅努力汲取知识,还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动态,当了解到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农村地区面临的种种困境时,他的内心逐渐萌生出一个想法:要用自己的知识,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
1961 年,对于董加耕来说,是人生中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即将从盐城县龙冈中学高中毕业,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出色的表现,以及校团支部书记、预备党员、县学习标兵的履历,他获得了一个令无数人羡慕的机会 —— 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 。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校和家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感到高兴,认为他将就此踏上一条充满光明与希望的道路,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老师们对他的未来规划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语文老师觉得他文学功底深厚,劝他学新闻学,日后在祖国的舆论战线发光发热;外语老师则认为他语言天赋不错,鼓励他学英语,为祖国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化学老师也提议他学习化工专业,助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那个年代,能够进入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张改变命运的王牌,将彻底告别农村的艰苦生活,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期待着董加耕开启新的人生篇章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在升学志愿书上,他没有填写北京大学,而是郑重地写下了 “立志耕耘,回乡务农” 八个大字。这个决定犹如一声惊雷,瞬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让全校师生和家乡的乡亲们都大为震惊,他们无法理解,董加耕为何要放弃这样难得的机会,选择回到农村。
董加耕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深知,自己的家乡盐城,尽管有着独特的水乡风光,但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滞后,乡亲们生活贫困。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乡亲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在他看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村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此时的家乡,正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去贡献力量,而他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更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
当董加耕把自己的决定告诉老师和家人时,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母亲泪流满面,苦苦哀求他改变主意,在母亲眼中,能够上大学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是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机会,她无法理解儿子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大好前程,回到农村继续过着艰苦的生活 。老师也多次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劝他:“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放弃上大学实在太可惜了,你应该去更高的平台深造,将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村里的乡亲们更是议论纷纷,有人说他读书读傻了,放着好好的大学不上,非要回来种地;还有人嘲笑他,说他这是自毁前程,以后肯定会后悔 。就连他的女朋友,当时已经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无法接受他的决定,认为他没有上进心,难有出息,最终选择与他分手 。
面对周围人的不理解和反对,董加耕的内心也曾有过挣扎和动摇。但一想到家乡的贫困现状,想到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他的信念就愈发坚定。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和质疑所打倒,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家乡的未来勇敢地走下去。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甚至将自己的名字 “嘉庚” 改为 “加耕”,寓意着要更加坚定地在农村耕耘,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
就这样,董加耕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保送北大的机会,在 1961 年的五四青年节那天,他挑着一根扁担,一头是书籍,一头是行李,回到了家乡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开启了他的务农生涯 。
董加耕回乡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村子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乡亲们看着这个本应走进大学校园的年轻人,如今却挑着行李回到了农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在他们的认知里,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摆脱贫困,而董加耕的选择,无疑是逆着他们的期望而行。
一位平日里与董加耕家关系不错的大伯,看到他回来,不禁用旱烟袋敲了敲他的后脑壳,语重心长地说:“加耕,人家读书越读越远,你呢,从城里读到乡下,我看你是读书读呆了啊。” 面对大伯的质疑,董加耕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解释道:“大伯,古话说读书越多越明理,我读了书懂得了要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道理,才回家劳动的。” 然而,大伯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显然,他还是无法理解董加耕的想法 。
不仅是大伯,村里的其他人也在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孩子肯定是读书读糊涂了,放着好好的大学不上,回来种地能有什么出息。” 还有人冷嘲热讽道:“说不定是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被取消了升学资格,才灰溜溜地回来的。” 这些质疑和嘲笑的声音,像一把把尖锐的刀子,刺痛着董加耕的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他知道,要改变乡亲们的看法,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回到家乡后,董加耕迅速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跟着乡亲们一起下田劳作,无论是犁地、播种、施肥,还是收割,他都样样精通,而且干得比谁都卖力。苏北的夏天,骄阳似火,大地被烤得滚烫,田间的劳作异常艰辛。董加耕却总是光着膀子,与乡亲们一起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手上也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有一次,村里的一块稻田遭遇了虫害,眼看着即将成熟的稻谷就要毁于一旦,乡亲们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董加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起自己在学校时曾经学过一些农业知识,于是便主动站了出来,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告诉乡亲们,可以用草木灰和石灰混合,制成一种天然的杀虫剂,喷洒在稻田里,这样既能杀死害虫,又不会对稻谷造成污染。乡亲们半信半疑地按照他的方法做了,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害虫很快就被消灭了,稻谷也得以顺利丰收。
通过这件事,乡亲们对董加耕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他们逐渐认识到,这个读过书的年轻人,确实有着不一样的见识和本事。然而,董加耕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深知,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改变家乡的面貌,还需要带领乡亲们一起学习科学种田的方法 。
于是,董加耕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始对家乡的农业生产进行改革。苏北水乡千百年来一直采用一年一熟的水田制,产量较低。董加耕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 “水改旱” 的举措,将沤田改为旱田,实施绿肥轮作,改良土壤,以实现 “一年三熟” 的轮作制 。他的想法一经提出,便遭到了许多乡亲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太过冒险,万一失败了,大家一年的收成就全泡汤了。
面对乡亲们的担忧,董加耕没有退缩。他向县里申请了一小块试验田,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在试验田里,董加耕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学种植中,他精心挑选种子,合理施肥,严格控制灌溉水量,还经常查阅相关的农业书籍,向农业专家请教问题。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试验田终于迎来了丰收,原本产量不高的盐碱水田,在董加耕的科学种植下,长出了饱满的稻穗和雪白的棉花,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
乡亲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终于相信,科学种田真的能够带来丰收。从此,大家开始积极响应董加耕的号召,按照他的方法进行种植。董加耕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乡亲们,他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农业技术,分享种植经验,还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 。在他的带领下,家乡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乡亲们的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
在成功解决了乡亲们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后,董加耕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深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乡亲们的富足生活,就必须依靠科学种田,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 。
在试验田里,董加耕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他每天早早地来到田间,仔细观察土壤的湿度、温度,研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为了改良土壤,他四处查阅资料,向农业专家请教,尝试了各种方法 。他深知,盐碱地的土壤酸碱度失衡,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改良 。他先是进行深耕,将深层的土壤翻到表面,增加土壤的透气性;然后,他又在土壤中添加了石灰、有机肥等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在种植过程中,他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播种、施肥、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 。
为了防治病虫害,董加耕更是绞尽了脑汁 。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以保证农作物的绿色环保 。他在田间设置了防虫网,阻挡害虫的入侵;还释放了一些害虫的天敌,如七星瓢虫、草蛉等,让它们来捕食害虫 。同时,他还经常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就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
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董加耕的试验田终于迎来了丰收 。原本贫瘠的盐碱水田,如今长出了饱满的稻穗和雪白的棉花,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乡亲们都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这个曾经被他们认为是异想天开的计划,竟然真的成功了 。
“这棉花长得可真好啊,比我这辈子见过的都要好!” 一位乡亲激动地说道 。
“是啊,没想到加耕这孩子还真有两下子,看来科学种田真的行得通 。” 另一位乡亲也连连点头 。
董加耕的成功,让乡亲们对他刮目相看,也让他们看到了科学种田的巨大潜力 。从此,乡亲们开始积极响应董加耕的号召,按照他的方法进行种植 。县委得知董加耕的成功经验后,也大为高兴 。他们将董加耕的科学种田方法在全县乃至整个苏北地区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董加耕在改良试验田和帮助乡亲们改善土质过程中所记录的笔记本,里面包含了十几万字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了最佳的科学种田指导范本,被命名为《务农日记》结集出版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董加耕的农业实践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
董加耕的 “水改旱” 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功,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乡亲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的先进事迹如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燎原之势,成为那个时代的焦点,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
1963 年,《新华日报》率先对董加耕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一篇名为《目标始终如一》的文章,详细阐述了他放弃上大学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的坚定决心,以及在农村通过科学种田改变家乡面貌的奋斗历程 。这篇报道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董加耕的名字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随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纷纷跟进,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和宣传 。这些报道不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董加耕的热潮,还远播海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知识青年的担当与奉献 。
随着媒体的广泛宣传,董加耕成为了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身农村,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大学的多名学生,被董加耕的精神所鼓舞,他们毅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主动报名投身农村建设 。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董加耕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知识青年群体,他的事迹还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1964 年,在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董加耕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他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重要场合 。同年,他又以盐城地区第一个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执行主席,这无疑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
1964 年 12 月 26 日,这一天阳光明媚,董加耕像往常一样,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场特殊的经历正悄然向他走来。
下午,会议在人民大会堂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董加耕作为会议主席团成员之一,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会议中,认真聆听着每一项议程。就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一位服务员悄然走到他身边,轻声通知他散会后稍作等候。这突如其来的通知,让董加耕心中充满了疑惑,但他还是按照要求,静静地等待着。
散会后,董加耕发现,和他一起留下来的还有邢燕子、王进喜和陈永贵 3 人。他们四人面面相觑,眼中都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不一会儿,周恩来总理迈着稳健的步伐,从后台走上前来,微笑着向他们招手,亲切地说:“跟我来。” 这简短的三个字,却仿佛有着无尽的力量,让董加耕等人心中的疑惑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信任与安心。
他们跟随周总理,来到了主席台后台的一间休息室。朱德委员长早已坐在那里,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周总理一一向朱老总介绍了董加耕等人,朱老总热情地与他们握手,让他们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与温暖。随后,周总理看了看表,又站起来说:“跟我走。” 于是,他们再次跟随周总理,转了几个弯,来到了一间小宴会厅走廊。
在走廊里,临时摆放着几张藤椅,陈毅、贺龙、董必武、陆定一等领导人正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容,气氛十分和谐融洽。周总理将董加耕等 4 人介绍给他们,说道:“这几位是主席请来的客人……” 董加耕等人听了,心中既激动又自豪,能得到毛主席的邀请,这是多么难得的荣誉啊!
之后,周总理将四人带进客厅,让大家稍等片刻,自己便向西门走去。董加耕环顾四周,只见室内摆放着 3 张餐桌,每张桌子中间都放着一大盘苹果,整个房间布置得简洁而温馨,就像是在迎接贵宾的到来。
不久,周总理和毛主席一起从西门向客厅走来。毛主席身着布衬衫,衬衫束在长裤子里,显得精神矍铄。大家立刻起立,热烈鼓掌,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毛主席面带微笑,向大家点头示意,然后首先面朝东坐下,并打手势让大家都坐下。
周总理安排董加耕坐在主席左边,依次为王进喜、邢燕子以及陈永贵。在此桌就坐的还有余秋里、曾志、钱学森、彭真和罗瑞卿等重要人物。大家坐定后,主席亲切地说:“今天既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三同,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饭。我的孩子没有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领导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 主席的话语幽默风趣,又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让大家原本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了下来,现场的气氛也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
主席首先关切地问董加耕:“读了几年书?” 董加耕连忙回答:“读了十二年书,高中毕业。” 主席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随后,主席又依次询问了邢燕子、余秋里和陈永贵的情况。当得知邢燕子读了九年书,是农中毕业时,主席连说:“好!好!” 听到余秋里只读过三年小学,却搞出了个大庆时,主席赞叹道:“三年小学能搞出个大庆来,就不错嘛!” 主席对陈永贵说:“你是庄稼专家了,多大岁数啦?” 陈永贵回答:“50 岁。” 主席感慨道:“五十而知天命,搞出一个大寨来,很好!”
毛主席又对钱学森说:“你是搞卫星的,卫星上天靠你了!” 钱学森连忙表示:“谢谢主席的鼓励。” 此时,宴会开始上菜了,桌上摆放着红、白、黄三种酒,主席没有喝酒,大家也都没有喝。用餐采用分食制,每道菜都是一个瓷盘,如不吃服务员就会拿走。第一盘菜出人意料地先端给了董加耕,董加耕满心感激,却又觉得这样的待遇实在太过特殊,于是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第一盘菜让给了主席。主席欣然收下,并微笑着说:“谢谢!” 第二盘菜端上来时,服务员还是先递给董加耕,他再次让给主席,主席依旧微笑着收下。到第三盘菜时,服务员对董加耕说:“你自己吃。” 董加耕这才拿起筷子,开始用餐 。
全席十二道菜中,除一盘盐水虾外,基本上都是黄瓜、苦瓜、辣椒、包菜,还有胡萝卜等蔬菜。这些简单的菜品,充分体现了毛主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让董加耕等人深受触动。席间,主席不断给董加耕添饭夹菜,还关切地说:“你年轻,农村来的,多吃一点。” 并叫服务员给大家添饭菜。主席胃口很好,吃得又多又快,他吃了两小碗绿豆饭、一碗面条,还有饺子、煎饼。
毛主席一边吃饭,一边与大家亲切交谈。他问董加耕:“你哪里人?” 董加耕回答:“江苏盐城人。” 毛主席接着说:“你是苏北盐城人,你知道盐城有两乔吗?” 董加耕一时没听清主席话的含义,心中疑惑,想了想说:“我们那里水乡桥很多,怎么能说两桥呢?” 说完,便盯着主席看。主席见他没听懂,便耐心地提示说:“两乔,他们都很会写文章。” 董加耕在学校时就是个爱好作文的小秀才,对文学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经主席这么一提示,他立刻恍然大悟,高兴地回答说:“他们是胡乔木、乔冠华。” 主席听后,满意地笑了起来 。
两个小时的宴会很快就结束了,散席前,主席给同桌每位客人一只苹果,第一只就递给了董加耕。董加耕双手接过苹果,激动地说:“谢谢。” 随后,主席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董加耕紧紧握着主席的手,心中满是不舍和感激,他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