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种试验地的联想

发布时间:2025-08-09 17:37  浏览量:4

彭总试验地的联想

陈先绪

最近出版的革命回忆录《在彭总身边》,有一个“一分试验地”的故事:庐山会议之后,彭总从中南海搬到北京郊外的昊家花园居住,亲自动手种了一分小麦试验地“他亲自丈量过土地的面积”翻地时,“每个土疙瘩都敲得粉碎,又用手捏过”。他对警卫人员说“人家说得深翻我就深翻,说多下肥我就多下肥,说密植,说水浇.我都照着做我把力气都用在这块地里,看一亩到底产多少斤粮食。”

我相信每个正直的读者都会为这个故事所感动。我国人民有这样一个传统美德:他们尊敬、热爱、怀念那些为国为民作过好事的“清官”、好官。如宋代岳飞英勇抗金、精忠报国的故事,明代的海瑞为民请命、刚直不阿的事迹,至今还是流传民间的佳话,活跃在舞台。何况彭总还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呢!

故事发生在1959年。1958年,我国在经济工作的指导上,违背了客观规律,离开了深入调查研究,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犯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错误,1959年,又在党内不适当地开展了反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由于这些“左”的错误,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挫折。但是,一些人的头脑并没有完全清醒过来,亩产粮食上万斤甚至1o万斤的“卫星”还在放,反右倾的高调还在唱,“共产风”还在刮,这些东西究竟对不对呢?单凭人们的主观意愿是不能得到解决的。要判定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就必须把它付诸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彭总深明此理,庐山会议前,他风尘仆仆在全国进行了考察;庐山会议后,他又办起了这一分试验地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彭总的这一分试验地,是实事求是的“名’.地、“灵”地,他要用自己的实践来检验,一亩地到底能不能生产上万斤甚至10万斤粮食,它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

彭总的这一分试验地,是对自己严格进行解剖的阵地。在庐山会议上,自己如实地反映了党内、国内的情况,自己认为是真理,经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右倾了,保守了,给群众头上泼了冷水。”

彭总的这一分试验地,也是他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宣传阵地。它告诉人民:当前的主要危险不是右倾,而是“左”的错误;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决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表面的轰轰烈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讲大话,发虚火是要饿肚皮的。

彭总的这一分试验地,也是他刚直不阿性格的象征。这时,他实际上已削职为民了,他蛮可以过着“采菊东禽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但是,他确实有些“海瑞精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不迷信,不盲从,敢于反对错误潮流,宁折不弯。生活之树常绿。真理在这一分试验地上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彭总再种一分试验地呢?是他对真理的追求,是他对人民的热爱。他的这一分试验地,与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紧紧相连,与6亿人民的心肝胆相照。庐山会议前,他在全国进行了考察,也回到了家乡湖南.耳闻目睹那些实际情况,他忧心如焚,饱蘸浓墨,挥毫疾书了一首《故乡行》: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炼铁去,

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

请为人民鼓与呼!

这一分试验地,仍然是他在为真理、为人民“鼓”与“呼”啊!

据说,彭总生前很喜欢于谦的一首(石灰吟):‘千捶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顾,要留青白在人间。”的确,这是彭总的化身,是彭总一生形象的写照。彭总啊,你留在人间的不光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清白,而且还有中华民族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原截《随笔》198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