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廉”说

发布时间:2025-08-10 09:07  浏览量:1

吾民自古爱廉,何为“廉”?

廉者,拒不义之财也。春秋时期,子罕掌管宋国工程,民间采石者偶获玉石一块,欲将玉石送给子罕,子罕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婉拒,国人以“不贪为宝”赞誉子罕的廉洁品质。

东汉时期,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其赴任途中,昌邑县令王密以金十斤相赠。杨震责备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回应道:“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王密大感惭愧,怏怏而去。因“四知拒金”的故事,后人称杨震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某日,顾协的学生潜入顾协宅院,呈送二千钱。顾协怒不可遏,令家人将送钱者重打二十大棍。从此顾家“绝于馈遗”,留下了世代传扬的廉官佳话。

为官受贿,既损私德,更伤官德。正如清朝大臣张伯行所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廉者,传清廉家风也。东汉时期,“四知太守”杨震,子孙常常“蔬食步行”。有朋友劝其为后代留点资产,杨震回答:“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子孙生活简朴,个个博学而清白,尤以三子杨秉为甚,父子俩以“四知”“三不惑”闻名于世。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魏晋时期,胡质、胡威父子皆为清官。胡质病逝,“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其子胡威做官理政勤恳,上朝参政不坐轿,朝廷的俸禄,他年年都拿出一些救济灾民。人们称赞他清正廉洁不亚其父。晋武帝问他:“卿清孰与父清?”胡威回答:“臣不如也。”晋武帝又问:“以何为不如?”胡威答道:“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作为封建士大夫能将廉洁视作为官本分实属难能可贵。父子俩深受百姓爱戴,人们尊为“父子清官”。

廉者,以君子为友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这一交友之道成为区分真假友谊的准则,也是检验为官者或廉或贪本性的试金石,廉者与君子为伍,贪者与小人苟同。唐朝时期,薛仁贵参军前生活贫困,常得到平民王茂生的慷慨接济。他参军后,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平辽王,各路显贵纷纷献上珍奇异宝攀附情谊。薛仁贵皆不受,唯独收下王茂生所赠的两坛清水,并当众饮下三大碗以示珍视二人情谊,薛王之交情被世人誉为“君子之交淡如水”。

吾民自古爱廉,清廉之士名垂千古,永远活在百姓心中。然则,古时鲜有清廉官吏能为民做主,也鲜有清廉的官场官风。百姓虽爱廉,却苦于无廉政。偶遇廉吏,百姓深感甚幸,故深藏于心间。百姓虽憎贪官,却苦于无惩贪治贪常态,只能寄望于“包青天”常在;百姓虽期盼廉吏常有,却苦于无廉规廉矩,唯有寄望官吏廉德常存。贪腐之风盛行,能出淤泥而不染者甚少,辜负了百姓切切期盼。

1840年,列强争相欺凌,官场贪腐更甚,百姓苦不堪言。斗转星移之间,中华民族拖着沉重的脚步进入1921年。中华大地上,吹来徐徐政治新风。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率先垂范不搞特殊化。在井冈山上斗争如火如荼之际,毛泽东日夜操劳,每天却跟战士们吃红米南瓜粥,炊事员寻思着给他改善伙食,特意为他准备了一碗白米干饭,岂料毛泽东坚决要求炊事员将白米饭倒进南瓜粥,跟战士们一起吃。

延安时期,朱德以身作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抗战相持阶段的延安地区,内外交困,百姓生活艰难,朱德也衣着破旧、被盖单薄,教导队官兵担心朱德身体吃不消,欲将一张豹子皮送给前来视察的朱德,岂料朱德却说:“让我白拿豹子皮,那我不成了‘剥削户’了吗?”人人平等、消灭剥削,这是国人的千年期盼,也是政治清明的前提。

为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群同心,汇聚起扭转乾坤之伟力,华夏大地旧貌换新颜。

刚诞生的新中国经济凋敝,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厉行节俭。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素食布衣,粗茶淡饭,衣物上还打着重重补丁。周恩来亦以勤俭著称,不仅衣食简单,居住办公的西花厅亦陈设简陋、地面潮湿、窗户透风。秘书趁他出差之际,以最节约的方式稍加布置,他却拒绝接受,坚决要求恢复原貌,还教导秘书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

清正廉洁,上行下效,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许多像孔繁森那样无私奉献、舍己为民的清廉官员。孔繁森常常将大部分工资收入用于帮助困难群众,扶贫济困,少则百十元,多则上千元。但自己经济拮据,有时不能给前来探亲的妻子凑足回家的路费,有时又拿不出钱给孩子交学费。车祸牺牲后,人们发现他随身携带的现金只有8元6角。

“以奢靡相高”的旧官场官风,转化为“以节俭为荣”的新官场生态。廉洁从政,曾经作为旧官吏的“选修课”,如今变成人民公仆的“必修课”。

然则,刘青山、张子善等却逆清流而动,贪污腐化,中饱私囊;改革大潮之下,从善如流的干部队伍中亦有害群之马潜伏。他们对党不忠,作威作福,与民争利,极大伤害了党的形象,深受百姓诟病。民爱党愈深,恨贪愈烈;党爱民愈深,治贪愈严。利剑高悬,法网恢恢,将贪腐之徒一网打尽,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今日廉之底气何来?

源于高尚私德。古人倡导人生修炼当追求修齐治平,但旧时少有官吏企及。如今要求领导干部务必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既是为官者守好本分的私德要求,也是良好官德基石所在,为廉洁从政架起境界线。

源于敬畏之心。古今中外,不乏自律成就廉洁的高境界官员,这种官员难能可贵,但实属稀缺。心存敬畏,廉洁更有保障。以廉洁高压线为红线,悟透廉洁自律的好处,严以律己,又认清底线失守、贪腐堕落的坏处,为廉洁从政拉起警戒线。

源于高尚官德。官德正,为官者方能以平常心看待权力,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官德正,为官者方能审慎用权,确保权为民所用;官德正,为官者方能树立公仆意识,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心系民众,知民众祈盼,深入民众,知悉民众冷暖,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初心不变。为廉洁从政设置保障线。

源于权力制约。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为官者应立公心,可不必然立公心。为官者应用权为公,可不必然用权为公。应然何以成为必然?制约和监督便是有效良方。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能有效防止滥用权力,为廉洁从政厘清边界线。

吾民自古爱廉,吾党亦爱廉,吾民爱吾廉洁之党,党群同心共筑廉洁江山,共创廉洁文化,共营廉洁生态。拒不义之财、过俭朴生活、体百姓疾苦、传廉洁家风、与君子为友的廉洁文化因此被不断发扬光大,又被赋予廉洁自律、敬畏权力、审慎用权、权力制约等新的内涵。对为官者,廉洁从旧时的软要求变成今天的硬约束,私德修炼是本分,提升官德是基石,接受监督是保证。将自律与他律有效化合,成就朗朗乾坤、政治清明。

清风拂面来,“廉”花处处开,廉政人人爱!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