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被人举报“抽烟”:比文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发布时间:2025-08-27 14:49 浏览量:11
文丨国粹君
这世界有时候真让人看不懂。
先生要是知道自己都成“不良示范”了,估计得把烟掐了,提笔写一篇《论闲人的脑回路》。
最近一名姓孙的女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
她感觉绍兴鲁迅纪念馆里那面鲁迅手持香烟的墙画很危险,可能会引导游客在公共场所聚集吸烟,危害他人健康,于是向相关部门投诉。
鲁迅要是还活着,知道此事,可能会写下一句:我只是在抽烟,而你在抽风。
照这样下去,孙女士这样的游客,要投诉的地方可太多了——
去了岳庙,就要投诉岳飞纹身,容易误导青少年;
去了孔庙,就要投诉孔子开办培训辅导班,无证教学;
去了卢浮宫,就想给维纳斯穿上内衣;
去了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就想给大卫雕像穿上短裤。……
简直是可笑至极,荒谬至极!
如网友所说:“这是一种病,一种闲出来的毛病。”
这里,分享郁达夫如此感念鲁迅的一段话: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孙女士此举,不仅是在侮辱这个民族的文化英雄,更是在毁损文明自由带来的岁月静好。
鲁迅先生若在,想必会说上一句: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央视网说得好:
宣传控烟是一回事,拿控烟来绑架鲁迅先生、限制艺术创作,让相关部门疲于奔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那些为了逞一己之快而浪费公共资源的投诉,该消停消停了!
翻开史料,鲁迅与香烟的关联在其创作生涯中十分显著。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就说:“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支装包。”
可以说,抽烟这种个人习惯,早已超越生活细节,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
鲁迅的抽烟习惯,与其文学成就一样,都是历史整体的一部分,也成为后世对鲁迅作为历史人物形象的表达中难以分割的部分。
鲁迅抽烟是历史真实,纪念馆里鲁迅抽烟的墙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史实基础上。何来“误导青少年”的罪名呢?
事情发酵后,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景区,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
景区的回应也是极度令人舒适:
言外之意是,吸烟的鲁迅,即是真实的鲁迅,不想改也不能改。
如人民网所说: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既能保障公民畅所欲言的权利,又能守护共同的历史记忆;既能与时俱进地反思传统,又能珍视那些构成民族精神基石的符号与价值。
为鲁迅故里景区的做法点赞!
鲁迅被举报,让人想起曾有人建议把《山行》从教科书删掉,理由是太污!
这首杜牧的《山行》是这样写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意是:
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一首描绘秋景、抒发秋思的古诗,哪里有“污”的地方?这想象力也未免太过丰富了吧?
如格十三所言:
真是心有多大,龌龊思想的应用就有多广。
人家杜牧说的是停车,你倒好,怎么开起车来了?
这些年,有些人动不动就举报这个、投诉那个,渴望凭借一己之力把教育改造成自己心满意足的样子。
却往往,犯了上纲上线的毛病。
不只这句杜牧的诗,他们觉得容易引起歧义、给孩子不良暗示的,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春宵一刻值千金”、“日照香炉生紫烟”......
就想问问,这些诗又污在哪儿了?
这么美的中文,这么美的古诗词,明明应该好好地弘扬和传承,却遭此歪曲解读,真的是可笑又可气。
还要引用鲁迅的一句话:
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
连古诗词都能贴上色情标签,让人无语,但现实远不止如此。
有家长举报学校给孩子上生理卫生课,说教材里的文字和图片对小学生是不良诱导。
据说那个家长在家长群里鬼哭狼嚎、对老师恶语相向,还把老师拉黑,老师委屈地哭了。
时至今日,用“垃圾桶捡来的”“石头缝蹦出来的”等,搪塞孩子“我从哪儿来”问题的家长不在少数。
而履行好性教育责任,孩子遭遇成长风险的可能性会变低,这本是一件好事,何来“不良诱导”呢?
一百年前,鲁迅就曾写道:“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
讽刺在某些人眼中,原来无伤大雅甚至稀松平常的事情,会被层层意淫想象,并在道德渲染之下放大成为淫乱、下流、有伤风化的东西。
一百年后,这群人不仅没有被骂醒,反而变本加厉。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如今,总有一些人奉行这样的精神。
他们的口头禅是“这么做,无非就是想……”,后面的内容通常目无法纪、人神共愤,极尽人性幽微黑暗、深不可测的一面。
他们是怎么得来这结论的?一张截图、一句短语或是断章取义的某个词,就能臆想出一整个灰暗宇宙。
看到一个女子化浓妆,还一身名牌,就说她一定是被包养;
看到一个男子娶了大几岁的老婆,就判断对方一定是吃软饭……
偏见源于狭隘,当一个人用恶意揣测别人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充满恶意。
因为内心不够阳光,缺乏正能量,所以凡事不愿意往好处想。
习惯了只看表象,不深入了解,他们活得自以为是,活得狭隘卑微。
有句老话,当你用一根手指指向他人的时候,别忘了有三根正对着自己。
我们在批判自己所认为的“恶行”,或者在反抗我们所认为的“恶行”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变成了“恶行”。比如网络暴力。
当你凝视深渊时,别忘了深渊也在凝视你。
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拥有良好的视力,强壮的身躯,美好的年华,大好的前程,在生活中却罔顾一切,充当“睁眼盲”。
有的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上,谁也瞧不起,一副冷漠无视、唯我独尊的样子;
有的人拒绝接受一切新鲜事物,拒绝与时俱进的再学习,对善举善行不闻不理,成为眼睛视而不见的“盲人”;
有的人为了一己之利,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自然、影响他人生命健康为代价,只认钱,不认人;
还有人物质条件优渥,可是眼睛里混浊不堪,愤世嫉俗,埋天怨地,总感觉“人上有人”、甚至对比自己强的人产生“羡慕嫉妒恨”......
而这次举报的始作俑者,脑补出来不雅的动作,就要全面换海报;觉得对自己的冒犯,就要“鲁迅禁烟”。
所有这些征象,表面上看,是一种“眼盲”,实质上,完全是一种“心盲”。
是“心盲”导致的“眼盲”,看不见一切美好,鄙视一切进步,漠视一切新鲜事物。
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健康,可是内心却沉在一个无底的黑洞中。
所以说,心盲比文盲可怕得多!
林清玄说:
我们不止要常常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来照见世间的真相;更要照心灵之镜,才不会走向偏邪的道路。
我们在世间行走,只有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不虚荣,不贪婪,不狭隘,不懒惰,才会见识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多学知识,不成为“文盲”,固然重要;
心灵干净,避免做“心盲”,更为重要。
心灵美,一切皆是美;心灵净,美好处处生。
愿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眼底有亮,心中有光,行走于人世间,一边温暖,一边照亮。
- 上一篇:写点生活|侄子宇骋
- 下一篇:大义与担当:勇赴国难拯山河——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与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