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县志:襄阳四为邓县,实隶南阳郡,故诸葛亮自表谓躬耕南阳
发布时间:2025-08-28 09:18 浏览量:12
诸葛亮:故居在哪里,葬在哪座“南阳”?
很多老百姓都以为诸葛亮的草庐,就在咱们南阳。可你要问细一点:“他究竟是咱这里人,还是‘隔壁’襄阳的?”——这事可真绕得慌。学问人争了几百年,咱老百姓嘴里头也七嘴八舌。你说他在南阳躬耕吧,确实有记载;但襄阳人说,明明是在咱隆中那一带。到底谁说得对?
咱今儿就唠唠这个让人头疼的“草庐谜团”,从光绪年间那部大部头《南阳县志》翻起老底。顺便说一句,这套志书是当年正儿八经的“官本”,主事的那几位都是头戴顶戴、上过进士榜的大人物,各有来头。像吉林于荫霖,前任河南巡抚——说出来名字都压得住场子。还有掌卷书写的小县令、大挑教职的训导、八旗官学教习……一串串名字,能看出当年修志的阵仗。那时候办个志书,比办一场县级“高考”都正规,层层审、层层批,不许糊弄。
不过,真正把南阳弄出名的,还得数诸葛亮这位老先生。要问咱南阳人自豪什么?那一定会抬起下巴说:“咱这儿出过诸葛武侯!”老南阳志书里也挺会“端”,说唐宋以来,县里边关于诸葛草庐的记载一直不断,元、明年间更有皇帝敕赐的庙碑,真是“官方盖章认证”似的。
可就像大街上摆摊吆喝牛肉汤一样,越有名的东西,就越容易有人抬杠。有人反水,说啥“诸葛亮明明是襄阳人,南阳的这祠庙不正宗”。史书里说得明明白白,他当年确实跟着叔父诸葛玄去投奔刘表,而那会儿,刘表的根据地就在襄阳。你要问“诸葛亮的老屋子在哪儿?”看《水经注》的说法,就是沔水流过的那边。可谁能想到,这一带管辖又像个“俄罗斯套娃”——汉时荆州八郡、南阳郡最大,襄阳底下的邓县其实也归南阳管。
说着说着,就像咱给小娃讲故事,得解释“一个葫芦里怎么装了三个娃娃”。原来,从地理上说,襄阳西边二十里地方叫“隆中”,正是邓县地界,而这邓县名义上归南阳,就是南阳郡的地头。你说亮叔叔“耕于南阳”,也没错;襄阳人说“在咱这隆中”,也对。这就像京津冀的交界,明明隔着河,户口本还在河北。
再说回武侯本人,史上的记载写得很文气:诸葛亮早年家道中落,读书、耕田,两头兼顾。那会儿跟几个朋友混在一块儿,徐庶、石广元、孟公威,都是世家子弟,念书贼溜。诸葛亮有点怪,每天清晨傍晚,抱着膝盖一声长啸,好像心里头闷着什么。朋友们考他志向,他总是笑而不答。有个孟公威一心恋家,想回老家,诸葛亮还劝他:“四海为家,干啥非得赖在故土?”
后来他叔父去世,亮便留在隆中,躬身种地过小日子,偶尔弹弹琴、写写诗。他倒不是心甘情愿当个“高级农夫”,只是在等一个时机。也有人说,或许他那会儿心里已经有算计:总得闯出一片天地来。要不是刘备那三请茅庐的故事火遍大江南北,谁能想到未来的丞相,年轻时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文青”?
风水先生倒有说法,说踪迹这事,跟地气有关。诸葛亮的“南阳”就是现在襄阳西边的隆中,那时候还归南阳郡。几百年过去,人丁兴旺的南阳,多了一道“诸葛祠”的招牌,县衙老爷们每逢正日子还得上一套官方祭品。明清年间皇帝还特别下令:“给武侯祠发块碑,发点祭坦”,国字号的。读志书的人看了一头雾水,“这家伙到底该归谁?”最后一句闲话:甭管咋说,按道理讲,南阳人民祭祀诸葛亮,谁也挑不出毛病——明明有据可查,名正言顺。
你要真挖家谱,诸葛亮本是琅琊阳都人,后来搬到荆州,兜兜转转落脚南阳。这件事儿,历史学家争了几百年没争清楚,我估摸着以后还得吵。史书是这样,年年改、岁岁修,县志里头挂着,家里老人也念叨着,总归都觉得“诸葛亮就是咱地头那伙的”。这自豪感吧,其实也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觉得近。
还有个绕嘴的事:你看县志一路从秦汉写到明清,南阳“帽子”变来变去,头些年叫宛县,后来又有南阳县,郡治、州治,像盘“绕口令”似的。每次朝代一换,就得把地名重新梳理一遍,生怕漏了点苍蝇腿大的旧事。隋代置南阳县,还分出南召县,几年后又合回来——你说这地儿到底哪算老南阳,不光外乡人糊涂,本地百姓心里也时常犯嘀咕。
说到底,“隆中”到底算南阳,还是襄阳?如今各地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也无妨。咱中国人爱追根溯源,旁人笑说“争个老乡都要证明血缘”。可这份爱戴,从来不止在一纸族谱上头。
照我看,世上的风景地名,都抵不过人心里头的念想。不论是南阳人、襄阳人,还是外地路过的旅人,提起诸葛亮,谁不多些敬意?后来的人,总是在他旧宅旁、草庐边留点想象,让“亮丞相曾在此地读书种地”变得有烟火气。
也有人调侃:“诸葛亮若真在地下有知,大约也会摇头苦笑——我不过是个读书人,如今倒叫你们抢了个名分。”
话说回来,这南阳的祠庙、草庐,不管建得正宗不正宗,到底寄托的是大家对子孙自信的期盼和乡土的安慰。到底在哪里?你说南阳,我说襄阳,未必有什么结果。但千年来一茬一茬人的敬仰、争议、失落和找寻,也许才是属于咱中国人关于“英雄故里”的独特风景。
不信,你等什么时候春深花明,再路过南阳或者隆中,不妨停下来,给武侯的灵魂打声招呼,“丞相,咱来看你了!”说不定,那个“人远影长”的背影,正立在田埂边,对着江山长啸——像极了每一个心里装着远方的我们。
- 上一篇:女明星的一生
- 下一篇:太喜欢这四首《临江仙》,元好问的词竟然写得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