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他在晋绥军区平均每天要吃掉日军百余人
发布时间:2025-08-28 16:16 浏览量:9
1938 年深秋,晋西北的黄河渡口裹挟着冰凌,浊浪拍打着崖壁,发出沉闷的轰鸣。一支穿着灰布军装的队伍正趁着夜色渡河,为首的年轻将领勒住缰绳,目光穿透暮色望向对岸 —— 那里盘踞着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据点,篝火在寒风中明灭,像是野兽贪婪的眼睛。
这位将领名叫王尚荣,时年 22 岁,刚被任命为八路军 120 师独立第二旅旅长。他身上的军装袖口磨出了毛边,腰间别着一把缴获的日军南部十四式手枪,枪柄上还留着战斗的划痕。在此之前,他已在鄂豫皖苏区的战火中从通讯员成长为团长,长征路上率部突破天险腊子口,如今又踏上了保卫黄河的战场。
黄河西岸的沙滩上,战士们正用简易木筏运送伤员和物资,王尚荣蹲下身,帮炊事员扶正歪斜的粮袋。粮袋里装的是掺了沙子的小米,这是全旅三天的口粮。“旅长,要不要先喝口热水?” 通讯员小张递来一个搪瓷缸,缸沿缺了个口,里面的水还冒着热气。王尚荣接过缸子,却先递给了身边的伤员:“给老乡们先喝,他们比我们更需要。”
这一年,日军正对晋绥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 “扫荡”,妄图切断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敌后的联系。王尚荣率领的独二旅,就像一把楔子,牢牢钉在黄河东岸的吕梁山区,成为保卫边区的重要屏障。接下来的五年里,他将带领这支队伍在崇山峻岭间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书写一段铁血传奇。
1939 年春,日军推行 “囚笼政策”,在吕梁山区修建了数十个炮楼,用铁丝网和公路将根据地分割成小块。独二旅刚进驻临县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困境:日军的巡逻队每天沿着公路往返,炮楼里的机枪时不时向村庄扫射,百姓们躲在山洞里不敢回家,地里的庄稼没人收割,眼看就要烂在田里。
王尚荣没有急于发动进攻,而是带着参谋人员钻进深山,白天勘察地形,晚上就住在老乡家里。临县蔡家崖的老房东李大爷记得,这位年轻的旅长一点架子都没有,晚上和战士们一起睡土炕,吃饭时总是把自己的那份小米粥分给家里的孩子。“王旅长常跟我们说,老百姓是咱们的根,保住了老百姓,才能保住根据地。” 李大爷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
经过半个月的勘察,王尚荣摸清了日军的布防规律:每个炮楼驻有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中队的伪军,炮楼之间相隔五公里,靠公路相互支援,每天早上八点和下午四点各有一次巡逻队往返。针对这一情况,他制定了 “掏心打援” 的战术 —— 先派小部队佯攻炮楼,引诱其他炮楼的日军增援,再在必经之路设伏,逐个消灭敌人。
第一场战斗选在临县湍水头炮楼。这个炮楼建在山顶,四周是开阔地,易守难攻。王尚荣让三团一营的战士们在炮楼周围的山路上挖陷阱,里面埋上削尖的木棍,再用树枝和杂草伪装好;同时,让二营的战士们在炮楼下方的公路旁埋伏,准备伏击增援的日军。
1939 年 4 月 15 日凌晨,战斗打响。一营的战士们用土制炸药包向炮楼发起佯攻,炮楼里的日军以为是主力进攻,立刻向附近的林家坪炮楼求援。清晨六点,林家坪的日军小队长带着 30 名日军和 50 名伪军,乘坐两辆卡车沿公路赶来增援。当卡车开到伏击圈时,二营的战士们突然拉响地雷,第一辆卡车瞬间被炸翻,日军纷纷跳车逃生,却掉进了提前挖好的陷阱里。
王尚荣
王尚荣站在山坡上,手持望远镜观察战局,见日军陷入混乱,立刻下令冲锋。战士们从草丛里跃出,端着刺刀冲向敌人,伪军们见势不妙纷纷投降,日军小队长负隅顽抗,被战士们当场击毙。这场战斗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歼灭日军 30 人、伪军 50 人,缴获步枪 60 支、机枪 2 挺,还炸毁了两辆卡车。
首战告捷后,王尚荣又率领独二旅连续拔掉了日军的五个炮楼,打破了 “囚笼政策” 的封锁。当地百姓纷纷参军,独二旅的兵力从最初的两千人扩充到四千人,成为晋绥军区的主力部队之一。日军在战报中写道:“吕梁山区的八路军独二旅,作战勇猛,战术灵活,对皇军的扫荡构成重大威胁。”
1940 年夏天,日军为配合 “枣宜会战”,集中了两个联队的兵力,配备坦克和重炮,向黄河东岸的河防阵地发起进攻,妄图突破黄河防线,进攻陕甘宁边区。当时独二旅负责防守的河防段长达 50 公里,却只有四门迫击炮和少量重机枪,兵力也只有日军的三分之一,形势十分危急。
王尚荣接到命令后,立刻召开作战会议。会上,有人提出收缩兵力,集中防守几个重要渡口,却被王尚荣否决了:“黄河防线不能丢,一旦日军突破,延安就会受到威胁。我们就算拼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守住黄河!” 他决定采取 “梯次防御” 的策略,在黄河东岸的山坡上修建三道防御工事,第一道工事由地方游击队驻守,负责袭扰日军;第二道工事由旅属特务营驻守,负责消耗日军的兵力;第三道工事由主力团驻守,负责最后的防守。
为了增强防御能力,王尚荣还发动百姓一起修建工事。百姓们带着自家的锄头和铁锹,冒着日军的炮火,在山坡上挖战壕、筑碉堡,有的老人甚至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送到前线当掩体。临县碛口村的村民们还组织了担架队,随时准备运送伤员,妇女们则在村里的祠堂里缝补军装、制作布鞋。
1940 年 7 月 20 日,日军开始进攻。清晨,日军的重炮向第二道工事发起猛烈轰击,炮弹在山坡上炸开,尘土和碎石四处飞溅。特务营的战士们躲在战壕里,等日军靠近后,用手榴弹和步枪向敌人射击。日军的坦克冲在前面,用机枪扫射,战士们没有反坦克武器,就抱着炸药包冲向坦克,用身体挡住敌人的炮火。特务营营长赵大海在战斗中被子弹击中腿部,却坚持不下火线,坐在战壕里指挥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第二道工事虽然被日军突破,但也消耗了日军大量的兵力。当日军推进到第三道工事时,王尚荣亲自率领主力团发起反击。他手持驳壳枪,冲在队伍最前面,战士们见旅长带头冲锋,士气大振,纷纷端着刺刀冲向敌人。日军没想到八路军还有如此强的战斗力,顿时陷入混乱,开始向后撤退。
王尚荣抓住机会,下令全线追击。战士们沿着黄河岸边的公路追击日军,一路上消灭了大量敌人。在追击过程中,战士们还缴获了一辆日军的坦克,这是独二旅首次缴获坦克,战士们高兴地把坦克开到村里,百姓们围着坦克欢呼雀跃,纷纷给战士们送水送粮。
这场 “黄河保卫战”,独二旅共歼灭日军 800 余人、伪军 1200 余人,击毁坦克 3 辆、汽车 20 辆,成功守住了黄河防线,受到了晋绥军区的通令嘉奖。战后,王尚荣在总结会上说:“这场胜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战士和百姓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军民同心,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1941 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对晋绥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 “扫荡”,实行 “三光政策”,根据地的面积不断缩小,物资也越来越匮乏。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王尚荣决定派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敌人的心脏里 “插钉子”。
他挑选了 300 名精锐战士,组成了一支游击支队,由三团团长刘青山担任支队长。出发前,王尚荣亲自为游击支队送行,他把自己的望远镜送给刘青山:“你们深入敌后,要注意隐蔽,多依靠百姓,遇到困难就跟旅部联系。记住,你们不是孤军奋战,我们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游击支队深入到日军控制的汾阳、孝义地区后,按照王尚荣制定的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战术,不断袭扰日军的据点和交通线。他们白天躲在山洞里休息,晚上就出来破坏日军的公路和铁路,炸毁日军的粮库和弹药库,让日军疲于奔命。
1941 年 10 月,游击支队得知日军要从汾阳运送一批军火到孝义,支援当地的 “扫荡” 部队。刘青山立刻向王尚荣汇报,王尚荣指示他们在日军必经之路的汾河大桥设伏。游击支队的战士们提前在大桥上安装了炸药,又在桥两侧的山坡上埋伏好。
当天下午,日军的运输队果然来了,共有 10 辆卡车,前面有两辆摩托车开道。当卡车开到大桥中间时,刘青山一声令下,战士们拉响炸药,大桥瞬间被炸断,前面的两辆摩托车掉进了汾河里,后面的卡车也停在了桥上,动弹不得。战士们从山坡上冲下来,向日军发起进攻,日军猝不及防,纷纷弃车逃跑。这场战斗,游击支队共歼灭日军 50 余人,缴获了大量的军火和粮食,还俘虏了一名日军军官。
游击支队在敌后的活动,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还为根据地输送了大量的物资。他们经常把缴获的粮食和药品藏在山洞里,再由百姓们偷偷送到根据地。汾阳县的百姓们还为游击支队提供情报,每当日军有行动,百姓们就会通过暗号通知游击支队,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然而,游击战争也充满了危险。1942 年春天,游击支队在孝义县的一次行动中,遭到日军的包围。刘青山率领战士们奋力突围,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消息传到独二旅,王尚荣悲痛不已,他亲自为刘青山召开追悼会,在会上说:“刘团长是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之后,王尚荣重新任命了游击支队的支队长,继续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他的领导下,游击支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日军的心腹之患。日军曾多次悬赏捉拿游击支队的成员,却始终没能消灭这支队伍。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王尚荣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他常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没有百姓的支持,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在独二旅驻守的地区,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1942 年冬天,晋西北遭遇了罕见的大雪,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独二旅的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军装,许多人的脚都冻裂了,鲜血染红了草鞋。王尚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召开会议,决定发动战士们自己动手织布做棉衣。可当时根据地没有棉花,也没有织布机,这成了一个难题。
就在这时,临县的百姓们得知了消息,纷纷把家里的棉花和布料送到部队。有的老人把自己的棉袄拆了,把棉花送给战士们;有的妇女则带着自家的织布机,来到部队的驻地,帮战士们织布。临县招贤村的妇女主任张大妈,带着村里的几十名妇女,日夜不停地织布,她们的手被冻得红肿,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张大妈说:“战士们为了保护我们,连命都不顾,我们做几件棉衣算什么?”
在百姓们的帮助下,独二旅的战士们很快穿上了新棉衣。王尚荣为了感谢百姓们的支持,亲自带着战士们来到村里,帮百姓们扫雪、挑水、修理房屋。战士们还把缴获的粮食分给百姓们,让大家能过一个安稳的冬天。还有一次,独二旅在临县的一次战斗中,有 10 名伤员需要转移到后方医院。当时日军正在搜山,转移伤员十分危险。临县的百姓们自发组织了一支担架队,由李大爷带头,带着 20 名青壮年,抬着伤员在深山里转移。他们白天躲在山洞里,晚上就借着月光赶路,一路上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把伤员安全送到了后方医院。在转移过程中,李大爷的脚被树枝划伤,鲜血直流,却始终没有放下担架。他说:“这些战士都是好孩子,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安全送到医院。”
王尚荣始终记得百姓们的恩情,他在部队里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战士们不得拿百姓的一针一线,不得损坏百姓的庄稼。有一次,一名战士不小心踩坏了百姓的麦苗,王尚荣得知后,亲自带着战士来到百姓家里道歉,并赔偿了损失。他还在部队里开展了 “拥政爱民” 运动,让战士们经常帮百姓们干农活、修水利,进一步增进了军民之间的感情。
在军民同心的努力下,独二旅在晋绥根据地站稳了脚跟,多次粉碎日军的 “扫荡”,成为一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队伍。当地百姓们还编了一首歌谣,歌颂独二旅和王尚荣:“黄河水,浪滔滔,独二旅的战士逞英豪;王旅长,指挥高,打得鬼子到处跑;军民同心一条心,保家卫国立功劳。”
1944 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王尚荣率领独二旅参加了晋绥军区发起的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先后收复了临县、离石、汾阳等多个县城,歼灭了大量日军和伪军。到 1945 年夏天,独二旅已经发展到一万余人,成为晋绥军区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独二旅的驻地,战士们和百姓们欢呼雀跃,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王尚荣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湿润了。从 1938 年到 1945 年,七年的时间里,他和战士们一起在战火中成长,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如今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让王尚荣放松警惕。他知道,日军虽然宣布投降,但还有许多日军部队没有放下武器,有的甚至还在负隅顽抗。为了彻底消灭敌人,王尚荣率领独二旅向拒不投降的日军发起了进攻。在离石县城的战斗中,日军驻守在县城的炮楼里,拒不投降。王尚荣亲自来到前线指挥战斗,他观察了炮楼的地形后,决定采用 “围点打援” 的战术,先包围炮楼,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再派部队进攻。战士们在炮楼周围挖战壕,用重机枪封锁炮楼的出口,同时用迫击炮向炮楼发起轰击。炮楼里的日军断水断粮,坚持了三天后,终于举起白旗投降。
在汾阳县的战斗中,日军的一个联队驻守在县城里,配备了坦克和重炮,负隅顽抗。王尚荣率领独二旅的主力部队,向县城发起了猛烈进攻。战士们冒着日军的炮火,爬上城墙,与日军展开巷战。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终于攻克了汾阳县城,歼灭日军 1000 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晚年王尚荣
到 1945 年 9 月底,独二旅共收复县城 10 余座,歼灭日军 3000 余人、伪军 5000 余人,圆满完成了晋绥军区交给的任务。10 月,王尚荣率领独二旅进驻太原郊区,准备参加解放太原的战斗。
在抗日战争的七年里,王尚荣率领独二旅在晋绥根据地的崇山峻岭间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历了大小战斗数百次,歼灭日军和伪军共计一万余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将领的忠诚与担当,也赢得了战士们和百姓们的尊敬与爱戴。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王尚荣先后担任过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等职务,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始终没有忘记在晋绥根据地的岁月,没有忘记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士们和支持他的百姓们。
晚年的王尚荣,经常给孩子们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教育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他还多次回到晋绥根据地,看望那里的百姓们,为当地的建设出谋划策。
1996 年,王尚荣在北京逝世,享年 80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