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知道林则徐禁烟,却不知道他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伟人!

发布时间:2025-08-29 14:30  浏览量:13

咱们对林则徐的印象,也许大多数都停留在虎门销烟的事迹上。可您知道吗?林则徐的能耐和贡献,远不止这一桩。他给左宗棠提供新疆地图,助力保卫边疆;还率先 “开眼看世界”,给当时蒙在鼓里的国人,打开了一扇看向世界的窗,影响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这样的忠魂,咱可不能忘!接下来,咱就好好聊一聊那些您认知以外的林则徐。

林则徐生于 1785 年,福建省垣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亲林宾日因乡试不第,只能在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虽为私塾先生,但是经济能力有限,所以林则徐的童年是比较贫苦的。好在父母都是吃苦耐劳的人,林则徐也较一般的孩子早熟。他自少“沈敏悫谨,事亲至孝”,“天怀敦笃”,对辛苦劳作的母亲体贴同情,尽力相助。这种品质与作风,在他为官后,表现为始终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岁的林则徐当选为孔庙佾生。嘉庆二年(1797年),林则徐参加府试,获第一名。次年(1798年),林则徐考中秀才。嘉庆九年(1804年)秋,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可是,接下来的几年内两次会试都落败,终于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第三次会试中了进士。之后,林则徐的官场仕途开始走高,一度升到了湖广总督的位置。

1839 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奔赴广州禁烟,这可是个艰巨任务。当时鸦片在中国泛滥,不仅害了老百姓身体,还让大量白银外流,国家经济都快撑不住了。林则徐到了广州,那是雷厉风行,一边严查鸦片贩子,一边整顿海防。1839 年 6 月 3 日,他在虎门海滩主持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禁烟大会,下令销毁缴获的 2376254 斤鸦片。这事儿可太解气了,全国老百姓都拍手称快,外国侵略者却吓得不轻。虎门销烟,成了世界禁毒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林则徐的名字,刻在了民族英雄的丰碑上。

但禁烟这事儿,可把英国人惹恼了。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仗着船坚炮利,气势汹汹就来了。林则徐这边呢,早有防备,他在广东加强海防,增修虎门炮台,还组织团练,就等着英国人来。在他指挥下,清军取得了九龙海战、穿鼻海战等多次胜利,把英国人打得晕头转向。可架不住朝廷里有一帮投降派,在道光皇帝耳边吹风,说战争都是因为林则徐禁烟引起的,结果道光皇帝一糊涂,把林则徐给革职了,1842 年还把他流放到新疆伊犁。这事儿多憋屈啊,林则徐一心为国,却落得这么个下场,可他没被打倒,在流放路上,还在琢磨着怎么救国家于水火。​

您可能不知道,林则徐还是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广州禁烟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光靠强硬手段不行,还得了解对手,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他派人到处搜集外国资料,只要是和外国有关的,像地理、文化、风情、科技、政治法律啥的,统统不放过。他还专门设立译馆,找懂英文的人翻译外国报纸、书刊,当时好多顽固派官僚,觉得他这是离经叛道,可林则徐不在乎,一心就想多知道点外面的事儿。​

他把翻译整理的《澳门月报》,编成《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等 5 辑,填补了国人对西方认识的空白。他还组织幕僚翻译英国人慕瑞写的《世界地理大全》,自己亲自编辑润色,编成《四洲志》。这本书可太牛了,介绍了全世界 30 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您想想,在当时闭关锁国的大环境下,能有这么一本书,让国人看到外面还有这么大一个世界,那冲击得有多大。​

1841 年,林则徐去新疆任职,路过镇江,把《四洲志》和自己收集整理的西方资料、手稿,都交给了挚友魏源,还嘱托他好好整理,让更多人了解世界。后来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这开始,越来越多有志之士意识到,要想国家强大,就得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这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埋下了伏笔。林则徐这 “开眼看世界” 的举动,就像在黑暗里点了一盏灯,给迷茫的国人照亮了方向。​

林则徐和左宗棠

1849 年,林则徐从新疆戍边回来,路过长沙,专门派人把左宗棠找来见面。这左宗棠当时在湖南名气可不小,被称为 “湘中士类第一”。两人一见面,就像多年老友,相谈甚欢。林则徐知道左宗棠有大才,就把自己在新疆收集的地图、文书资料,一股脑全交给了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意思就是,对付东南沿海的洋人,可能有人行,但要安定新疆,非你左宗棠不可。这话说得斩钉截铁,足见林则徐对左宗棠的信任,也能看出他对新疆局势的深刻洞察。​

二十多年后,左宗棠果然不负所望,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为国家保住了大片领土。这背后,林则徐的嘱托和那些资料,说不定起了大作用呢。林则徐和左宗棠这一次 “湘江夜话”,也成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让人看到老一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和为了国家领土完整,前赴后继的决心。​

林则徐这一生,可不光会打仗、懂外交,治水也是一把好手。他在好多地方都干过,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特别关注水利。在江苏,他整顿吏治、平反冤狱,还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在湖北,他大力开展禁烟运动,成效显著;在新疆,他更是不辞辛劳,行程三万里,勘察多地,倡导兴修水利。在伊犁,他开垦荒地五十七万八千余亩,还推广坎儿井和纺车,当地老百姓为了感谢他,把坎儿井叫做 “林公井”,纺车叫做 “林公车”。​

他还写过一本治水专著《畿辅水利议》,这本书结合了他早年的文献经验和治理河流的实际操作,里面的治水思想可先进了。他认真分析直隶地势,提出 “开发华北水利,种植水稻” 的农业水利思想,还形成了系统的治水方案,从畿辅开始试点,再向全国推广。他这想法,主要是想解决南粮北运的难题,要是在直隶种上高产水稻,京师就不缺粮了,漕米、漕运、河工那些弊端,也能一并解决。您瞧瞧,林则徐考虑得多长远,不光顾着眼前,还为国家未来打算。​

林则徐的廉洁,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那时候官场风气可差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林则徐不一样,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当江南道监察御史的时候,刚上任就上奏弹劾广东的地头蛇张保,还针对河南水利工程的积弊,提出合理建议,被嘉庆帝采纳。在浙江当杭嘉湖道台时,他改革书院旧规,修岳坟和于谦祠墓,兴修加固海塘,打击歪风邪气;当江苏按察使,他认真处理积案,平反冤狱,打击邪恶势力,老百姓都叫他 “林青天”。他在每个职位上,都兢兢业业,一心为老百姓办事,从来没想过给自己捞好处。​

林则徐的一生,起起落落,充满坎坷。他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了太多太多。虎门销烟,展现了他禁毒的决心;“开眼看世界”,引领了时代潮流;给左宗棠提供新疆地图,为保卫边疆出了一份力;治水和廉洁奉公,更是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他就算被当成罪臣,流放到边疆,也没忘了自己的使命,还在为国家想办法、干实事。他的那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林则徐,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敬仰。他的故事,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爱国之心,为了国家和民族,勇敢担当,砥砺前行 。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林则徐传》《中国历史手册·》《晚清巨人传·林则徐》《林则徐集·公牍》

备注:本文章图片均出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