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1942年去世,毛主席亲自给他抬棺下葬,朱德、任弼时为他执绋

发布时间:2025-08-30 10:02  浏览量:10

文:沧海一书客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2年3月9日,一场并不算盛大的葬礼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广场上隆重地举行着,一万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为其送行。

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这个葬礼的抬棺队伍,朱德与任弼时等同志亲自为他执绋,毛主席更是亲自为他抬棺,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人抬棺送葬。

那么他到底是谁?他的去世又为什么会引起这样大的轰动呢?

林氏三兄弟

这个被送葬的人名字叫做张浩,原名林育英,1897年出生在湖北黄冈林家大湾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和他的两个堂弟林育南、林彪并称为“林氏三兄弟”,他比林彪大10岁,林彪也是在他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那么他到底为革命做出过何等贡献才能够和林彪并称,并且在死后获得如此隆重的葬礼呢?

1909年,13岁的张浩进入了私塾读书,后来因为家庭日渐贫困而不得不终止学习,在家里跟随着祖父一起进行手工染织,以此谋生。

1919年张浩进入了堂弟创办了通俗讲演社,在这里学到了马克思和列宁主义的思想,由此激发了他浓厚的爱国思想,并在家乡参加了一系列爱国社团。

1922年2月,他在林育南、恽代英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之一。

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把重点放在了工人运动中,张浩也奉命组织了多次的工人运动,他精明能干,为工人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困难,深受工人们的爱戴。

因为表现出色,他被选派到苏联进行学习,并于1925年回国,在回国后又领导了上海的工人运动,后来不断地在上海和安源之间往返工作。

1929年8月,湖南和江西的军阀勾结,对安源地区进行大肆搜捕,张浩在危急关头逃入了当地的古庙慈云寺,伪装成一名僧人,成功逃过了敌人的追捕。

在寺中他也一直坚持革命运动,在白天他和僧人一起诵经劳作,到了晚上就会下山进行革命活动,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3个月,直到一个叛徒的告密。

得到消息的敌人迅速前往寺庙内抓捕他,寺庙中的住持释朗对他的革命事业颇为支持,用自己的身躯掩护了他的撤退,而他自己则不幸被敌人抓捕。

在经过了敌人几个月的审讯折磨后,他也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张浩的讯息,最终被残忍杀害。张浩在逃出后一直以和尚的身份寻找党组织,最终成功与党组织会合。

当他得知释朗为了掩护自己的撤退而牺牲后,内心万分悲痛,为了永远铭记自己的恩人,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张浩。

姓张是因为释朗未出家时的俗名姓张,而“浩”的这个名字则寓意着革命的洪流浩浩荡荡,不可抵挡,最终一定会打造一番新天地。

1930年4月,张浩被中央派往满洲省担任省委书记,后来因为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到了敌人严厉的刑讯逼供,被折磨得不成人型。

虽然在后来被成功营救出狱,但是他的身体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些伤害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早逝。

1933年1月,休养好身体的张浩被派往了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1935年7月,国际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张浩也代表中国参加了这次大会。

而当时的中共中央正在进行长征,与共产国际早已经失去了联络,为了能重新联络到中共中央,共产国际方面派张浩和赵玉珍一起返回国内寻找中央。

张浩他们由外蒙入境,穿山越水,风餐露宿,经历了重重险阻后他们终于到达了陕西瓦窑堡,在和中共中央汇合后他立即传达了与共产国际联系的电台密码。

虽然那时的陕北中央还没有大功率的电台,尽管有密码也无法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但是张浩顺利带回了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和《八一宣言》。

张浩传递的信息对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最后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阻止红军分裂

在红军长征时期,党中央决定让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新的川陕甘苏区,当时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其中左路由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率领。

张国焘在率领左路军行至阿坝地区后就按兵不动,暗中指挥左路军南下,企图分裂红军和党中央。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并自封为“主席”,在会议上他还撤销了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人的党籍,并对他们进行了“通缉”。

张国焘分裂党中央和红军的行为给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带领红四方面军南下作战失败,让红军的人数由原来的8万锐减至4万人,让红军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挽救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党中央把说服张国焘的工作叫给了张浩,党中央把这一工作交给他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身份。

刚刚从共产国际回来的他可以称得上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具有着联络两方的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张浩为人正直,他是绝对不会赞成张国焘的分裂行为的。

但是那时的中共中央还没有办法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但是张国焘的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无奈之下张浩只能假扮共产国际,用共产国际的身份要求张国焘带队北上。

在张浩多封以共产国际为名的电报下,张国焘最终放弃了伪中央,带着红四方面军北上,最终在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胜利结束了历时两年的长征。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张浩在一二九师担任政委,刘伯承担任司令员。

在改编初期,张浩的工作难度非常大,首先他的一二九师大部分是红四方面军改编的,在张国焘多年的统治下,他们对张国焘的路线十分认可,管理起来十分困难。

其次是因为大部分的红军战士对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十分不满,在领到军服后甚至把它们摔到地上,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气闷。

还有一些就是作战方法的改变,红四方面一直擅长的就是打阵地战,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却要以游击战为主,这让他们一直感到很不适应。

并且张浩之前从未带过部队,在军队中毫无任何基础,他必须在军队中做好思想工作,为此他辛勤付出,日夜工作,终于获得了所有战士们的信赖,并且也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

但是在他如此大负荷的工作状态下,他的身体逐渐承受不住了,曾经多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看到他的病情如此严重,刘伯承向中央申请把他调回延安养病。

毛主席在收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重视,决定立即把张浩调回延安养病,然后派邓小平接替他的职务。

1938年2月底,张浩回到了延安,在养病的同时他也闲不下来,先后创办了两所工人学校,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才不得不入院治疗。

毛主席对他的病情十分重视,在经过反复研究后他们决定把张浩送往苏联进行医治,他们觉得只要去往苏联,张浩的病就一定能治好。

在和苏联方面取得联系后,苏共中央立即同意,并派出了飞机前往延安,想要接张浩去往苏联养病。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张浩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却拒绝了去往苏联医治。

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央和苏联方面的感谢,但是他认为自己的病难以治好,去了苏联也是浪费名额,不如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伤员。

在中央各个同志劝说无果后,毛主席等人也只能尊重他的意见,把一些伤员和烈士子女送往了苏联。

在1942年3月5日,张浩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和警卫说出了自己最后的遗愿:“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在3月6日的凌晨,他在延安中央医院离开了人世,年仅45岁。

3月9日,葬礼正式举行,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把他的棺木抬到了桃花岭上,按照他的遗愿进行了安葬,毛主席还亲自为他书写了墓碑。

在他去世后,《新华日报》也表了他的祭文,表彰了他这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

结语

张浩的一生是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切的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唯一一个死后由毛泽东亲自扶棺送灵的人是谁-中新网

毛泽东一生中曾为哪位战友抬棺下葬?--党史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