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隐居地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8-31 21:11  浏览量:10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到底隐居在哪里?

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却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实际上,几乎早就有定论。

诸葛亮一生跨度极大,出生于山东琅琊郡,迁于长沙、成长于荆州,六出祁山。隆中仅仅是他漫长政治生涯的一段插曲。

为了诸葛亮的隐居地,南阳和襄阳两地争论千年,一直未有定论。

我年少读书的时候,听说襄阳竟然和南阳竞争诸葛亮的隐居地,不禁嗤之以鼻。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不是写的明明白白的吗?要想挣得过,穿越到三国,让诸葛亮把出师表改了再说。

成年以后,特别是近期,自己实地走访襄阳和南阳之后,才发现,真相就摆在那里。

赞同在南阳的大致有两种依据。

一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这个刚才已经说过。

二是南阳卧龙区大量的古建筑。

而根据我实地走访的观察和查阅资料,襄阳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是古今地名和行政区划的变化。

南阳郡于东汉时被封南都,有帝乡之称,为天下经济首都,其管辖范围极广。隆中在襄阳郊区,隶属于南阳郡,南阳郡又隶属于荆州。所以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没有毛病。而今天的南阳市所在,在当时叫做宛城。

二是称呼习惯。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主要说的是郡一级行政编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我居住在洛阳市西工区,祖籍是信阳市光山县孙铁铺镇王岗村。一般对别人介绍自己时就会说:我是洛阳人,祖籍信阳光山的。而不会说我是西工区居民,祖籍是王岗村的。要不然别人听了会不知所以然,西工区在哪里?王岗是西工区下边的一个村吗?

三、位置和距离。

隆中位于当时荆州的治所附近。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属于荆州权贵的核心圈人物。诸葛亮带着黄承彦的女儿隐居在隆中,离襄阳20里左右,离政治中心不远。不可能住在远在当时还叫宛城的地方,这个地方离荆州牧的办公地大约有200公里。

刘备三顾茅庐,探望诸葛亮,讨教天下大势。所谓三顾茅庐,一种说法是去了三次,但是更可能的是去了多次。

刘备一开始驻扎在新野,后来迁往樊城,分别距宛城140华里和280华里。这是今天在高德地图上测得高速路或者省道的距离,与当时的道路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道路只会更远更难走。

按照古代行军速度,一天大约30里,即是刘备轻车简从,马跃檀溪,一天100里。假若刘备去看诸葛亮,140华里,大约要走一天半,即使不在诸葛亮家住一宿,聊两个小时就走,来回也要三天时间。当时军事形势瞬息万变,刘备如此长时间脱离部队和荆州政治中心,现实吗?可能吗?

此外,南阳郡的治所宛城,相比襄阳更靠近北方,距曹操的军事势力很近,曹操还在附近练过水军,随时准备南下。诸葛亮的家族曾经被曹操所荼毒,断然不会离曹操这么近。

所以说,诸葛亮的隐居地在哪里,是一个不难辨别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牵涉人们情感和两地经济利益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引发激烈争论。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湖北人顾嘉衡任职河南南阳知府,他重修武侯祠时,面对这个问题,便写了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内最著名的对联,可以说天下闻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副对联,意境深远,不仅高度颂扬了诸葛亮的一生,而且又缓和了两地之间的一场争论,真可谓两全其美。意思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先主刘备,还是后主阿斗,他名垂千古,为天下人传颂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

顾嘉衡(生卒年月不详),号湘坡,湖北宜昌人(另说是湖北襄阳人)。相关资料显示,顾嘉衡祖籍江苏昆山,后随父徙居东湖(今湖北宜昌),今宜昌市中书街有其故居。顾嘉衡之父顾槐是道光元年(1821年)恩贡,曾任东湖县令,精书法、诗文,善楹联,当地有“前清三支笔”誉称。顾嘉衡于道光庚子科(1840年)得中二甲第五名进士,进士名录上顾嘉衡的“衡”字是写作“蘅”。进士及第后的顾嘉衡初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六年出任南阳知府(四品职衔)。顾嘉衡勤于政事,关心民生,连续五任任南阳知府达20年之久,深受有民众爱戴,常被比之于汉代的“召父杜母”。显然是擅长处理复杂矛盾的高手。

诸葛亮的一生,最悲惨的时期就是父母早亡,最动荡的时期就是随叔父迁徙南方,最安逸的时期可能就是躬耕于南阳,最壮阔的时期就是六度北伐。

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从羸弱少年到时代精英的转折点,在诸葛亮一生留下极其珍贵的印象。难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还叮嘱弟弟,守好家园,以待功成归来。

不过,虽然隆中的确定性更高一些。但是所在建筑大多是新建,含古味较少。而南阳卧龙岗自魏晋以后即建立武侯祠,世代建筑累积,货真价实的东西更多。

二是,卧龙岗有岳飞的三绝碑做背书,岳飞英雄盖世,与诸葛亮隔世相望,必然惺惺相惜。

建议:

南阳襄阳两地多年争的的不亦乐乎,无意中在全国都打出了知名度,也可作为下一步宣传带动旅游的基础,可否联手推动三国修学旅游。口号可暂定为“看三国演义,游南阳襄阳。”

说不定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