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曹操为何坚决要处死华佗?后汉书揭开真相,曹操的做法是对的

发布时间:2025-09-04 05:41  浏览量:4

“神医”华佗惨死于曹操之手,其结局令世人扼腕叹息,后人也纷纷谴责曹操此举太过残忍。

有人将过错归咎于曹操,认为是他生性多疑、心狠手辣所致;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觉得华佗不识时务、以下犯上,最终触怒权贵才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若深究华佗之死,其责真的全在曹操吗?他当真仅因多疑,就将华佗置于死地?而华佗自身,难道毫无过错吗?

然而,《后汉书》的记载却恰恰揭开这段历史的真相,证明曹操当时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那么华佗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与“医仙”董奉、“医圣”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在华佗小时候,父亲因瘟疫离世,年幼的华佗便到开药铺的蔡医生家里当学徒,开始学习医术,此后就走上了行医之路。

稍大后,他便开始四处拜访名师,求医问道,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积累,医术得以突飞猛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医术全面,不仅通晓养生之术,还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多个专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开创了我国全身麻醉手术先河,领先欧洲1600多年,被誉为“外科鼻祖”和“外科圣手”。

另据史记,华佗的医学思想很可能源自“扁鹊学说”,他还曾深入研究过“张仲景学说”。

此外,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兽的动作,创编出名为“五禽戏”的健身方法,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式,能帮助人延年益寿。

华佗将毕生医学经验整理成治病救人的呕心之作《青囊书》,可惜此书未能流传下来,后被列为我国“至今下落不明的珍宝”之一。

为了纪念他,后人亦将现代杰出医学人才誉为“华佗在世”。

据《后汉书》记载:

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为业。

这句话意思是说:华佗性格乖戾、脾气暴躁,因仕途不顺难以得志,感到很失落,不仅难以与人相处,还对医生这个职业深感羞耻。

另据《三国志》记载:

……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这句话意思是说:华佗本想通过读书来做官,结果却阴差阳错当了医生,但他内心并不情愿,并常常为此后悔。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见,华佗始终以自己的医生身份为耻,并常常对此耿耿于怀。

实际上,华佗怀有一颗追逐名利的心,本想走上仕途,无奈世人却都将他视作“救死扶伤”的良医。

东汉末年,国家腐败,皇帝昏庸无能,朝政被外戚和宦官长期把持。

朝堂上外戚专权、宦官干政,他们肆意操纵着国家选官、用官制度。

加之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依靠读书谋求官职,便成了无数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在当时社会中,医生地位颇为低下,常常被民间和社会所轻视,甚至被似做巫士之流。

即便是明代被尊为“药圣”的大医学家李时珍,其最初志向也并非行医济世。

他也曾梦想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无奈却始终榜上无名,这才不得不选择以行医为业。

当时年轻的华佗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多次参加科考,但始终都未能如愿的实现“当官梦”。

华佗学医,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喜欢做官,而且要做就做大官,一般的小官他还不愿意做。

据《后汉书》记载: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随着华佗的医术日益精湛,声名也渐趋远扬,沛国相(相当于太守)陈珪曾举荐他担任“孝廉”,太尉黄琬也曾征召他任职。

但心高气傲的华佗根本瞧不上“孝廉”这类小官,两次举荐与征召都被他拒绝。

有的朋友问了,“孝廉”是个什么官?为何华佗看不上?

其实“孝廉”并非具体官职,而是汉代重要的选官科目,更是士人踏入仕途的关键阶段。

到了明、清时期,“孝廉”不再作为选官科目,而是成了对“举人”的雅称。

成为“孝廉”后,通常会被朝廷授予低品级、无实权的官职。

华佗正是看不上“孝廉”这类职位,认为配不上自己的能力与志向,一心想等着更有实权、品级更高的官职。

只可惜心高气傲的华佗,命比纸还薄,他错过了借“孝廉”入仕的机会,以后就只得“望官兴叹”了。

因为在那腐朽的东汉,想要当官可不是以才华论高下,而是靠拼爹和拼靠山。

想在东汉入仕为官就只有两条路:

一是您得出生在官宦之家,先依附宦官势力,然后再逐步获取官职;

二是您得有个有钱的好爹,靠花钱加入外戚集团,再买个官位。

而且也只有这两种办法,才能跻身东汉官场,很明显华佗这两条,哪条也不占。

所以,当华佗错过借“孝廉”入仕的机会之后,他就再没有做官的可能了。

他也只能“退一步海阔天空”,无奈之下只得放下仕途执念,转而走上行医这条路。

随着华佗被世人誉为“神医”之后,名气与日俱增,找他看病的达官显贵也越来越多,他内心的失落感也愈发强烈。

“神医”、“名医”这些荣誉,根本无法填补他内心对仕途的那种企盼和渴望。

华佗对之前没有接受“孝廉”一职,越来越耿耿于怀。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的医术也越来越精湛,但是性格却变得愈发的极端怪异,不仅粗暴不讲理,还难以与人相处。

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怨愤,而这种不良心态,也直接影响他与病人的沟通交流。

其实在正史中,华佗的真实形象与《三国演义》中反差很大。

而华佗留给后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完美形象,完全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

据正史记载,历史上真实的华佗,并非如传统认知里那般无可指摘的“完美医者”形象。

随着华佗精湛的医术开始名满天下时,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求医,华佗也因此深受民众爱戴。

其中不乏一些达官显贵请他看病,但这些人在骨子里却看不上医生这个职业。

在他们眼里,华佗不过是一件工具,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毫无尊重可言。

而且华佗在给他们诊病期间,亲眼目睹权贵们的奢靡生活,这也与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让他心里更充满失落感。

华佗的心里开始越来不爽,也越来越不平衡。

在史书中提及他对部分患者态度傲慢,尤其面对权贵时,也常因个人诉求未得到满足而拖延诊治,违背了医者应有的职业操守。

最终导致他在医风和医德方面有所缺欠,因此说他是一个有才无德的医者并不为过。

大家如若不信,小编可以给大家举两个实例:

例一、华佗“恃技要挟”广陵太守陈登,间接致其病逝;

华佗倚仗自己医术精湛,便过分要挟病人,甚至不管病人的生死。

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太守陈登,在36岁时患上一种怪病:

脸色发红,心中烦躁,没有食欲,还经常气喘吁吁。

陈登立刻派人去请华佗为他治病,华佗在为他诊脉之后说:

“你得的是寄生虫病,肚子里有好多虫子,已形成毒疮,病因就是由于你平时喜欢吃生鱼、生肉所致。”

华佗给他开了几味药,又吩咐仆人准备十几个大脸盆。

当陈登服药之后,只一顿饭功夫,就吐出大量红头小虫子,顿感舒服多了。

他以为病治好了,不料华佗却告诉他:“你这种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来找我取药,方可根治。”

华佗在临走时,还告知陈登自己家的地址。

果然三年后陈登旧病复发,他派人去寻华佗,可华佗却没在家。

其他医生对此病都束手无策,最终陈登不治而亡,享年39岁。

朋友们,看到这里,想必您肯定也发现疑问了吧:

华佗为陈登诊病的做法实在令人匪思所疑,既然已查明病因,也明知三年后会复发,那为何不把药方告诉陈登?反而还让他三年后再找自己取药?

我们稍加思索就能看出,华佗这种做法,分明就是“挟技示能”,想以此要挟、拿捏陈登。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陈登“广陵太守”的这个职位,他有权啊!那么,这个“广陵太守”的权利有多大呢?

“广陵太守”是广陵的最高行政长官,官衔为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在广陵,陈登不仅拥有极高的威信与影响力,还可以自主选拔贤才、提拔官员,权力着实不小。

而且陈登又与曹操私交甚好,他曾向曹操献计擒拿吕布,深受曹操信任,因此被提拔为广陵太守。

华佗深知陈登能量很大,便想借替他诊病的机会“要挟一把”,如果陈登明白事儿,也许就会给他封个一官半职。

可惜陈登没能明白华佗的心思,未给华佗封官,结果华佗就不高兴了,故意不彻底治愈他的病,还告诉他“旧病复发再来找我”。

其实华佗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有救你命的药,你看着办吧!这不分明就是想以此要挟陈登吗!

结果陈登三年后再犯此病,却找不到华佗,便因此而死。

例二、华佗“恃技要挟”曹操,最终被处死;

史书记载中华佗确为曹操所杀,但这段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文献所说的那么简单。

据《三国志》记载: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瘥。

当时曹操得了头痛病,发作时疼得几乎要昏死过去,就连太医也没啥好办法。

另据《后汉书》记载:

每发心乱目眩,苦不堪言。

随着时间推移,曹操的头痛病日渐加重,他寻遍很多名医也得不到有效治疗,饱受头痛折磨的曹操内心很苦恼。

这时,大臣华歆便向他推荐“神医”华佗,当晚曹操就召华佗前来为他诊治。

华佗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相结合的疗法为曹操施治,果然头痛大为缓解,而且脑清目明,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

以后曹操每次头痛病发作时,都让华佗为他医治,而且每次都能药到病除。

经过一段时日的调理,曹操头痛的症状逐渐减轻,身体健康状况也大有好转。

曹操大喜过望,就想把华佗留在身边做私人医生,以便长期为自己医治,彻底减轻头痛病的折磨。

可时间一长,华佗便对曹操的器重和重用越来越感到不耐烦了。

因为在华佗心中,十分渴望通过医术作为敲门砖,得到曹操的认可,然后再封给他个官当当,自己就可以走上仕途之路。

但是当他看到曹操并没有想给他封官的想法,顿时大失所望,便对其心生不满,不愿再受制于曹操。

于是,华佗动起了歪心思,想利用曹操的头痛病来要挟他,逼他主动服软,把高官厚禄送给自己。

他先对曹操说:“您的病症短期内难以根治,属于慢性病,需长期用药调理,方能延长寿命。”

紧接着,华佗又以久未归家、思念亲人为由,向曹操请假,随后便离开曹操返回家中。

华佗到家后就不愿再回许都,他托人给曹操捎去一封信,说他妻子生病无人照看,实在走不开,暂时不能返回。

偏偏这时曹操头痛病又犯了,忙派人去召华佗回来给自己治病,可华佗就是不回来。

随后曹操又派人催了几次,可是华佗始终以妻子患病为由,无视曹操的多次催促,坚决不回许都。

曹操心中渐生不悦,又下令让当地县令强行将华佗遣送回来,可谁知华佗仍以妻子有病,不肯回来。

曹操作为一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岂能看不明白华佗的小心思,他明白华佗想借给自己看病的机会,要挟自己给他个官当。

但“宁可天下人负我,不许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又怎会轻易受人要挟呢?

据《三国志》记载: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这段话意思是说:曹操见华佗屡次抗命,特别生气,当即派手下人去查证,并下令:

“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病了,就赏赐他小豆四十斛,再宽限他几日假期;如果他欺骗我,就立刻把他抓回来。”

为便于大家阅读理解曹操这份赏赐的分量,小编解释一下这“四十斛小豆”换算成现代重量是多少斤?

在三国时期,一斛等于120斤,四十斛小豆就是4800斤。

这样庞大的数量,华佗一辈子也吃不完,足见曹操最初对他并未想赶尽杀绝,仍留有几分余地。

当调查的人发现华佗妻子并没有病,他是在撒谎,于是就把他抓回许都。

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华佗关进许昌大牢,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华佗承认了欺骗曹操的事实。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曹操从《汉律》中给华佗定了两条大罪:

一条是“大不敬罪”,即“欺君罪”:华佗编造妻子生病谎言欺骗曹操,而曹操平生最恨别人欺骗他;

另一条是“不从征罪”:就是不服从曹操征召,不愿为朝廷效力。

最后“数罪并罚”,曹操下令将华佗处死,享年64岁。

依据《汉律》规定:“大不敬罪”和“不从征罪”都是死罪,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佗被曹操杀的一点不冤枉。

曹操手下谋士荀彧还曾为华佗求情:“华佗是一个好医生,死了怪可惜,就饶他一命吧!”

可曹操却气急败坏地说:“看病非得找他这无能鼠辈?像他这种无德医者,留在世上也不会有啥大用!”

朋友们,医术如此高超的华佗,在曹操眼里,居然成了“无能鼠辈”,真是天大的讽刺!

但我们扪心自问,华佗作为医者,本应恪守救死扶伤的天职,可他却把给病人治病,当成谋求仕途的要挟手段。

所以说华佗此举着实有损医德医风,因此,曹操看不起华佗也在情理之中。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千百年来被世人传颂不绝。

据《三国演义》中记载:公元219年,关羽在樊城之战中,右臂被毒箭射中。

就在关羽生命垂危之际,华佗及时赶到,提出了“刮骨疗伤”的治疗方案。

经过华佗医治,关羽箭疮痊愈,还拿出百两黄金酬谢华佗,但却被华佗婉言谢绝。

这个故事不仅赞颂了华佗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且还赞美了关羽高风亮节的英雄气概。

(一)其实,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的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杜撰的;

关羽“刮骨疗伤”确有其事,但为其医治的并非华佗,只不过被“张冠李戴”到了华佗身上。

据《三国志》记载: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

这段话意思是说:关羽在一次战斗中,被流箭射中,贯穿“左臂”。

虽然伤口愈合了,但每逢阴雨天气,左臂受伤的骨头便疼痛不已。

关羽请来手下军医诊治,军医看后说:“箭头有毒,而且已经渗到骨头上,必须得剖开左臂受伤之处,再刮骨除去毒疮,方能彻底治愈。”

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就跟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一样了。

(二)为什么说为关羽“刮骨疗毒伤”的不是华佗?理由如下:

其一、受伤部位不同;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右臂中箭,而在《三国志》里,关羽却是左臂中箭。

其二、施治医生不同;

《三国演义》中是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而《三国志》里并没有明确是谁给关羽医治的。

其三、医治时间不同;

《三国演义》里记载关羽刮骨疗毒是公元219年,但据史料记载,早在11年前,即公元208年,华佗就被曹操处死了。

而关羽是在公元219年攻打樊城时受的伤,因此华佗不可能为关羽治疗箭伤。

(三)罗贯中为什么要把为关羽“刮骨疗伤”转嫁给华佗?

由于罗贯中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就是乱臣贼子,实属大逆不道,故而极为痛恨曹操为人。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以“尊刘贬曹”为主导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既然你曹操杀了“神医”华佗,那我就再给华佗增加点政治色彩,让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唾骂你曹操。

所以,罗贯中就把为关羽“刮骨疗伤”的事迹,转嫁给华佗。

华佗被曹操关进大牢后,深知自己难逃一死。

监狱里有一位姓吴的狱吏,众人都称他为“吴押狱”。

吴押狱十分敬佩华佗的医术,每天都好酒好肉款待他,华佗很感激他的恩情。

据《三国志》记载: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华佗在临终前,取出一卷医书递给吴押狱:

“我快要死了,唯一遗憾是我的《青囊书》未能传到世上。

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无法报答,愿将此书送给你,它能救活很多人,你学后就可以继承我的医术。”

但是吴押狱怕曹操得知后对自己不利,落得与华佗一样下场,终究没敢收下这本书。

华佗随后长叹一声,无奈说道:“我这医书能救天下人,却连自己都救不了,如今送人都没人要,也罢、也罢!”

说完便向吴押狱要来火把,忍痛将《青囊书》一把火焚毁。

吴押狱急忙上前抢救,最终只抢下残破不全的几页,上面记载的还只是关于“劁猪、阉牛和骟牲口”的方法。

从此一部珍贵的医学著作就此失传,也成为我国医学史上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华佗虽然医术高超,但最终却因贪念害了自己,一代“神医”终成绝响,我们也不禁为这位杰出的医者深感惋惜。

朋友们,若您生在彼时,遇到这样一位医者,您会觉得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参考史料: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后汉书》

特此提醒:本文仅为头条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自动维权,如有抄袭、搬运,系统将自动进行维权,追究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