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老师,节日快乐!
发布时间:2025-09-10 13:23 浏览量:7
是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
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是他们,在我们迷茫的时刻,
用温暖的鼓励让我们找回自信;是他们,用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让我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5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六安学校崔曼曼:用爱与坚守照亮教育之路“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我喜欢孩子眼睛里面干净纯粹的光,喜欢他们大脑里面天马行空的问题,喜欢他们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信任。跟孩子们在一起,你会觉得自己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明亮。”近日,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公布了2025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六安市金安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六安学校小学部数学教师崔曼曼,以36年教龄沉淀的教育热忱,成为我市此次唯一入选者。近日,她同记者分享了她与教育、与孩子的动人故事。
今年是崔曼曼从教的第36个年头,从青涩的青年教师到如今的全省教书育人楷模,她对教育的热爱始终未减。2023年,崔曼曼主动申请从城区重点小学调往距离城区几十公里外的乡村学校,因为她深深懂得,教育的光亮应该照进每一个角落。“年轻时的一次支教,让我看见了乡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在我心中从此多了份对基层教育的牵挂。”崔曼曼坦露。不仅如此,作为六安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她,来到六安市金安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六安学校,更肩负起一份“传帮带”的责任。这所新建立的学校,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引领,她想带着年轻教师一起成长,让优质教育的种子更快生根发芽,“我还想再尽一份力,看着年轻教师们成长,看到更多孩子受益”,崔曼曼表示。
教育生涯里,有个瞬间让崔曼曼笃定“要干一辈子老师”。刚工作时,她临时接管一个班级,班主任外出当天,班里纪律彻底失控。情急之下,她严厉批评了全班同学,放学后带着挫败感离开,却在楼梯口看见一个新来的孩子等着她。“老师,对不起,今天我们纪律不好让您生气了,我不该跟着吵闹。”孩子怯生生的道歉,像一束光照进她心里,原来教育从不是单向输出,这个孩子用主动担责的善良,让她读懂了“双向成长”的真谛,“那天是他给我上了最好的一课”。
在崔曼曼的教育理念里,“看见每个孩子”是核心。她总说“要把孩子放在正中央”,对待学生也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曾有个小男孩,开学第一天就躲在课桌下哭闹,不愿出教室。家访后她得知,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变得敏感怯懦。此后,她每天给孩子一个微笑、一次摸头,捕捉他哪怕一丁点的进步,同时反复和家长沟通,纠正教育方式。慢慢的,孩子敞开心扉,某天突然伸出小手指勾住她的手,就是这个小小的动作,让崔曼曼红了眼眶,“当老师真好,能用耐心和爱心敲开孩子紧闭的心门,这比任何成就都珍贵”。
作为资深教师,崔曼曼从不止步于经验教学。她深知教学改革需科研护航,多年来以省、市级课题主持人的身份,带领团队深耕教育科研,主持的《基于希沃平台的小学数学交互式教学研究》等5项课题顺利结题,深度参与12项省市级课题,目前在研的省级课题还聚焦“新课标下的跨学科教学”,持续为课堂注入新动能。
尽管已是拥有36年教龄的资深教师,面对“双减”、AI等教育领域的新变化,崔曼曼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学习姿态。她从不会因经验丰富而固步自封,反而主动钻研AI工具,不仅在教师培训中熟练运用,还常坦诚地和年轻教师交流心得:“我们要拥抱变化,要跟着时代一起成长,让新技术真正帮到孩子、也帮助到我们自己。”
今年是第41个教师节,这份对教育的赤诚,也化作崔曼曼对年轻同行的叮嘱。她说:“别害怕不完美,孩子们更在意你是否在乎他们;别把分数当唯一标准,那些主动帮同学、关心老师的‘看不见的好’更珍贵;别忘了偶尔看看孩子的眼睛,那些亮晶晶的眼神,会提醒你为什么出发。”
最后,她也给未来的自己留下期许:“我们教的不是书,而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个体;我们守的不是分数,而是孩子们鲜活而独特的人生。”36年扎根一线,这份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坚守,让她始终活在与孩子相伴的明亮世界里。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文字
六安市优秀教师
六安一中沈春风:用爱陪伴做学生成长的幸运同行者“人生路上,可以支持一届又一届的伙伴们学习进步、成人成才,我们彼此成就,我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这是六安一中英语组一级教师沈春风对未来自己的期许,从教二十余载,她用爱与智慧陪伴一届届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份对教育的热忱,早在沈春风老师选择职业时便已扎根。从事教学工作超20年的她,当初投身教育行业,既源于对英语学科的浓厚兴趣,更因求学路上恩师们的指引与鼓励。“耳濡目染中,我也想成为学生们学习成长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带着这份初心,她在岗位上一步步成为学生心中信赖的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沈春风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她始终坚守“关系大于教育,关系优于教育;关系好了,教育就简单了;学生比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信念,凭借扎实的英语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教学技能,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教学答卷,不仅教学业绩突出,更曾斩获安徽省智慧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三等奖、六安市优质课团体赛一等奖等荣誉,每一份奖项都是对她教学能力的有力认可。
二十余载讲台春秋,沈春风老师的育人时光里,藏着许多如星光般温暖的学生故事,霍山女孩王蓓蓓的转变,时常让她觉得“当老师真好”。初入六安一中的蓓蓓因胃病频发、学业压力大,整个人情绪低落、状态萎靡,沈老师敏锐察觉后,主动靠近、耐心倾听,用细致的关怀与温暖的陪伴,帮助蓓蓓逐渐找回学习节奏。最终,蓓蓓凭借努力考入理想大学,而这样的成长瞬间,也让沈老师更加坚定:“当学生们向我表达课堂认可,甚至分享自己即将成为教师的喜讯时,我仿佛看到教育薪火相传,也更确定教育就是我要干一辈子的事。”
不过,教育之路从非一成不变。面对“双减”、数字化、AI等带来的新变化,沈老师坦言曾遭遇“信息化技术水平有限,没法把数字化、AI与英语课堂有效融合”的挑战。但她并未退缩,而是选择从细节突破,先从学习使用希沃白板等简单工具入手,一步步为课堂“减负增效”,在适应变化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如今,又到教师节,回望二十余载教育路,沈春风老师也对刚入行的新教师送上真诚寄语:“保持积极、爱和乐观的生活生命状态,投入工作中,先允许自己不完美。支持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我们大家一起慢一点;心中有爱,眼里有光,面对学生,少批评、否定和指责,多看见、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能力超乎我们想象!”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文字
六安骨干教师
六安二中张媛:
21载深耕教坛
以爱与责任诠释“四有好老师”本色
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英语教师张媛已扎根教学一线21年。自2004年9月入职起,她始终秉持“以生为本,育才育心”理念,用爱心、耐心与专业素养陪伴学生成长,生动诠释“四有好老师”内涵。
“教育,是影响的延续。”这是张媛的教育信条,她不仅以恩师为榜样,更将“爱与奉献”的初心传递给每届学生。曾有一名天资聪颖却性格叛逆的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陪伴,高三月考失利后频繁闹情绪、缺课。张媛从未放弃,一次次谈心关怀、辅导鼓励,帮他重拾信心。多年后,已是人民警察的学生哽咽来电致谢:“没有您,就没有现在的我。”“老师不只是教书,更是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张媛感慨道。
这份用心让她收获学生口中的“张妈”。此前一届学生中,有同学课间意外受伤,另一名学生情急之下跑到办公室喊“张妈,有人受伤了”。“这个称呼满是信任,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日常里,她记挂学生冷暖,考前帮学生缓解焦虑,遇家庭困难学生主动帮扶,细碎温暖成了学生难忘的校园记忆。
面对数字化、AI技术对教学的挑战,21年教龄的张媛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她主动向年轻教师请教希沃白板操作,课余练习课件制作与在线互动功能,还将AI翻译、英文影视片段融入课堂,让枯燥的语法知识变鲜活。“看到学生上课眼神更亮,再累也值。”
21年来,张媛的教学与敬业获多方认可:校年度考核多次“优秀”,2022-2024年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并记功;获评校“十佳青年教师”“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及市级骨干教师,获校“迎驾教育基石工程奖”敬业奉献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教学竞赛中,她在省市级优质课、课件评比中屡获奖项;教研上,参与市级英语命题、指导实习生,还通过“青蓝工程”帮扶青年教师,助力多人成长为骨干。她辅导的学生在全国英语技能竞赛中,1人获全国二等奖、5人获省一等奖。
“张媛老师用20余年经验打造高效课堂,以敬业守讲台、用母爱关怀学生,是师生公认的良师益友。”六安二中高一年级部主任陈云丰评价道。2025届毕业生余浩然也说:“张老师课上把知识点讲得通俗,生活中记着我们的小习惯,既教知识更教做人,诠释了师者情怀。”
如今,张媛仍保持初入职时的热情:“只要站在讲台,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就充满动力。”未来,她将继续以爱为帆、以责任为桨,在教书育人路上坚定前行,助力更多学生成长成才。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文字
六安市优秀教师
六安一中东校区王富洋:躬耕教坛十六载用爱与专业点亮学生未来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六安一中东校区的校园里,一位深耕英语教学一线十六年的教师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王富洋老师——一位以赤诚之心守望教育、以精湛教艺点亮学生成长之路的优秀英语教师。自2013年入职六安一中东校区以来,他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用坚守与付出,书写了一曲“立德树人”的动人篇章。
“看到学生听懂知识点时‘眼前一亮’的瞬间,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这是王富洋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初登讲台至今,他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无论是课堂上讲解复杂的语法知识,还是课后为学生答疑解惑,他都饱含热情、耐心细致。在他看来,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用专业能力帮学生打破学习壁垒,让英语学习从“枯燥的背诵”变成“有趣的探索”。
为了让英语教学更接地气、更有活力,王富洋老师凝练出“注重实际、深入‘简’出”的八字教学理念。“注重实际”是他的教学底色,他从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结合AI、无人机、机器人等当下热点,将相关英语单词、句型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了解前沿科技的同时,自然掌握语言知识;“深入‘简’出”则是他的教学智慧,面对晦涩的语法难点,他总能用通俗的例子、生动的讲解,把复杂问题变简单,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凭借这一理念,他所带的2022届、2025届班级不仅总评成绩稳居第一,英语学科平均分更是屡次领跑,用成绩印证了教学理念的实效。
十六年教学生涯中,王富洋老师收获的不仅是教学成果,更有学生真挚的爱戴。曾有一届学生在教师节前夕,悄悄准备了一本“祝福手账”,全班50余名学生每人写下一段心里话,下课铃响时突然递到他手中。“那本手账我至今珍藏着,每次翻看都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谈及此事,王老师眼中仍满是感动。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也成为他深耕教育的不竭动力。
在教育之路上,王富洋老师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深知,随着科技发展,教育已从“黑板时代”迈入“AI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尽管在尝试用AI制作教学图片、优化PPT课件时,偶尔会遇到“想法跟不上操作”的难题,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主动向年轻教师请教,利用课余时间钻研新技能,努力将科技与教学深度融合,让课堂更具吸引力。
这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也让王富洋老师收获了诸多荣誉:2014年斩获市优质课一等奖,2016年、2019年、2022年三次荣获高考校长特别奖,2019年、2022年两度摘得迎驾教育基石工程奖“教育功勋奖”,2023年再获该奖项“敬业奉献奖”,2022年更凭借优质课大赛的出色表现,一举拿下市一等奖、市团体赛一等奖、省团体赛二等奖,还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六安市师德先进个人。这些荣誉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坚守,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负责,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文字
六安市优秀教师
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朱帅帅:
十五载讲台耕耘路
以文化血脉滋养青春信仰
九月的六安二中河西校区,丹桂飘香,书声琅琅。在高三(9)班的语文课堂上,朱帅帅老师正带领学生讲解作文《星灯不灭回声永传》,她时而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的“星灯”精神,时而驻足倾听学生分享感悟,眼神里满是对学生的期许与对教育的热忱。这个即将迎来第15个教师节的语文教师,不仅用扎实学识点亮学生求知之路,更以党员初心与仁爱之心,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与“撑伞者”。
“语文教师当以文化血脉滋养青春生命,团干部须以政治信仰铸就青年脊梁。”这是朱帅帅坚守15年的教育理念。2024年安徽省“双新”推进会上,她执教的《历史真实与文人表达——〈过秦论〉〈伶官传序〉思辨阅读》一课,让学生在古今对话中读懂“从个人不朽到民族复兴”的深意;2023年六安市“三新”教研活动中,她以《风展红旗如诗如画——毛泽东诗词六首》为载体,通过学生朗诵与情境探讨,让伟人情怀化作学生奋斗的动力。
“教师应该赋能而非灌输,课堂应该共生而非独唱。”朱帅帅始终践行这一教学理念。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当学生从“微笑的和蔼”中读懂“勇毅”,从“淡红的血色”中看见“希望”,她知道“立德树人”已悄然生根。
15年来,她带学生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读自律,在《劝学》中悟坚持,更通过议论文训练探讨“躺平”与“爬坡过坎”的青春选择,让语文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沃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党员教师应是这基石的忠诚守护者。”2020年暑期家访,朱帅帅见到学生王同学的母亲在满墙奖状前啜泣,“姐弟三人,我一个都不想放弃”的话语让她心头一紧。她当即联系爱心人士与机构,为孩子争取资助。2023年,王同学以超一本线的成绩圆梦大学,手捧录取通知书向她报喜时,朱帅帅深刻体会到“托举青春梦想的激动与幸福”。
“‘双减’、AI……教育变化很快,最大的挑战是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朱帅帅坦言,从“单一讲授者”到“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的转变,曾让她倍感压力。但学校搭建的智能平台、AI应用校本培训,让她找到了破局之道——用技术完成“重复劳动”,把精力放在“创造性劳动”与“情感劳动”上。
如今,她不仅能熟练运用AI优化教学设计,还将“三新”改革理念融入课堂,凭借《从化身为烛到勇攀险峰》获评市级“教坛新星”,以《典籍里的智慧——读懂〈陈情表〉的情理交融》拿下省级“教坛新星”;作为团委工作人员,她创新团课形式,让《觉醒年代》与《沁园春·长沙》碰撞出信仰火花,带领学生开展“写给青春的三行情诗”“校园雷锋事迹分享”等活动,校团委两次获评“五四红旗团委”。
今年是第41个教师节,当被问及想对新教师说些什么,朱帅帅笑着说:“好的老师,永远和学生一起成长。欢迎大家,让我们一起做教育的同路人。”而对未来的自己,她也留下承诺:“继续以赤诚之心奔赴教育山海,永葆党员教师的初心。”
十五载春秋,朱帅帅在讲台前播种希望,在陪伴中传递温暖。她用文化滋养青春,用信仰照亮前路,成为六安二中河西校区里一道动人的教育风景。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文字
六安市优秀教师
六安中学严坤:把山河装进校园用热爱点亮地理课堂六安中学的秋日下午,严坤正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前一天晚上的天文现象,“你们觉得这个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大胆地说说!”他笑着说。这个在学生口中亲切唤作“坤哥”的老师,已经在讲台前坚守了11年。从初出茅庐的青涩教师,到独当一面的高中地理学科备课组长,再到始终与学生“同频共振”的班主任,他用地理的浪漫,在校园里编织了一个个关于山河、关于成长的故事。
严坤与教师职业的缘分,始于高中地理课堂上那个“会发光”的身影。“我的高中地理老师傅月美,身材瘦小,可一上讲台就像换了个人。”提及偶像,严坤的语气里满是怀念。“我的老师讲洋流时,语调会随着海浪的起伏变化,仿佛能让学生听见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描述青藏高原的地形时,他会张开双臂模拟山脉的走向,让枯燥的等高线瞬间变成了可触摸的山峦。”
傅老师用激情点燃了严坤对地理的热爱,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师,让更多人发现地理的魅力。”大学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理教育专业,毕业后又毅然回到中学讲台,从“被照亮”的学生,变成了“发光”的教育者。
刚当老师那会儿,为了复刻傅老师课堂上的“激情”,严坤下了不少功夫。他会提前对着镜子练习讲解“大气环流”的手势,会把洋流分布图画成“海洋探险路线图”,甚至会带着学生在操场用粉笔画出“经纬网”,让大家亲身感受“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差异”。“第一次看到学生因为我的讲解,眼里露出‘原来如此’的惊喜时,我就知道,自己选对了路。”
“老师不应该做知识的灌输者,而要做成长的引路人。”这是严坤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11年教学中始终践行的理念。在他的课堂上,课本永远只是“引子”,校园里的一棵树、窗外的一场雨、甚至学生书包里的一瓶矿泉水,都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他创新且扎实的教学方式,也让他在2022年斩获六安市地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成为当地地理教学领域的佼佼者。
近年来,“双减”“数字化”“AI”等教育变革,给地理教学带来了不少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既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负担,又让他们掌握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一番摸索后,他将“AI数字化”生动地融入课堂,用GoogleEarth带学生“飞越”亚马逊雨林,用AI微课拆解“洋流形成”难点。“以前学生看不懂等高线,3D动画一演示,‘山谷’‘山脊’瞬间清晰。”当技术让课本里的山河“活”起来,知识也变得鲜活。
11年教学生涯,严坤收获过亮眼成绩,但最暖心的,是毕业生返校时笑着喊“坤哥”的瞬间。“我最骄傲的,是他们走出校园,还能用地理眼光看世界,保持对自然的好奇。”
恰逢教师节,谈及对新教师的叮嘱,他笑着分享道:“别被课本困住,也别怕犯错,更别忘传递热爱,用真诚走进学生,成长会和课堂一起发生。”而对于未来,严坤也有对自己的期许:“不管未来技术和教材怎么变,要教给学生的,一定不只是经纬线,更是对世界的好奇、对家园的爱。一定不忘初登讲台的热忱,始终做学生眼里有光的引路人。”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文字
六安市优秀教师
皖西中学孟凡元:
14年坚守,
从留守儿童到学生“引路人”
“能见证学生从迷茫走向坚定,从平凡走向卓越,这就是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刻。”皖西中学高三(4)班班主任、地理老师孟凡元动情地说道。这位1989年出生的青年教师,自2012年踏入皖西中学大门,已默默耕耘14个春秋,尤其从2015年起,连续12年坚守高三教学一线,用行动诠释着“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的教育初心,而“六安市优秀教师”的荣誉,正是对他十余载教育坚守的最佳褒奖。
孟凡元与教师职业的缘分,始于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中学时代的他,因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儿童,一度迷失方向,学习懈怠、成绩不佳,对未来充满迷茫。“是当时的老师们没有放弃我,不仅在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中也处处关心,帮我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动力。”这份温暖让孟凡元暗下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名教师,将这份爱与责任传承下去。如今,他不仅实现了梦想,更把这份初心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
在皖西中学“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孟凡元从不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每届高三学生毕业前夕,他都会精心筹备一节特殊的班会——回顾高中三年的酸甜苦辣,总结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更会引导学生规划未来生涯。“希望孩子们能把在皖中养成的坚韧、不放弃的品质,带到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中,即使毕业,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也不会‘毕业’。”孟凡元的话语中满是牵挂。
多年执教生涯里,许多学生的转变让孟凡元至今难忘。曾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和学业压力,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整日在家不愿出门。得知情况后,孟凡元多次上门家访,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用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他,还主动帮他补习落下的功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名学生最终重返校园,顺利考上大学,如今已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结婚时,学生特意邀请孟凡元参加婚礼,看着昔日迷茫的少年如今意气风发,孟凡元深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太伟大了,它真的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盯着成绩。”这是孟凡元常挂在嘴边的话。14年光阴,他从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生信赖的“引路人”,用坚守与热爱,在皖西中学的讲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也为无数学生点亮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文字
伴我一程,感恩一生!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
让我们向所有老师说一声:
谢谢您,祝您节日快乐!
编辑/汤格 监制/兰天 终审/孙峰 朱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