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是活该!

发布时间:2025-09-11 19:20  浏览量:6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崇祯真是活该

文/晏凌羊

01

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城后,34岁的崇祯帝自缢,一了百了。

之后,清军突袭入关,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

与此同时,南明政权在江南建立,崇祯帝的堂兄朱由崧当了皇帝。

当时的南明,尾大不掉,内部腐败、内讧剧烈、权臣专权。

这个权臣,便是马士英。

这个马士英,在崇祯年间做了好几年的地方官,后来被崇祯提拔,接着开始贪污受贿,被罢免并发配南京。

但后来,各地的农民起义兴起,朝中无人可用,崇祯重新启用马士英,让他统管南京周边的军队。

崇祯死后,大明政权急需继承人,政治力量上是东林党比较强大,但东林党手里没有军权,而乱世中拥有军权才吃香。

此时,马士英主动找到了朱由崧,并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协助朱由崧入主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但马士英的力量也不至于大到可以统帅全国,只能通过安抚、封赏地方将领的方式,让这些地方军暂时听命,但实际上,此举反而鼓励了这些将领搞藩镇割据。

弘光政权建立后,马士英作为拥立大功臣,掌握了南明的军政大权。

但马士英这个人的政治格局并不大,他不想收复失地,而是沉迷权力斗争,打击异己包括史可法,同时大肆敛财。

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明朝将领左良玉的不满。

而这个左良玉又是谁呢?他是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士兵,一步步爬到了将领的位置,跟清军在辽东大战过几个回合,但后来因为误抢军用物资,被治罪,他只好一溜烟跑了,后来被恩人侯恂收留。

侯恂是东林党人,他慧眼识珠,破格提拔他并派他去打清军,而他也确实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打了好几场胜仗。

明军当时是个啥情况?根本上领不到军饷,士兵军心涣散,农民军势若燎原,关外清军虎视眈眈。左良玉意识到,如果没有强大的兵力和稳固的地盘,他随时可能被吞灭。

所以,看他打的战争,你就会很明显发现两点:

(1)跟流寇一样的张献忠打的时候,他能把张献忠打到满地找牙,但跟纪律严明一点的李自成打,他又要刻意避开锋芒、保存实力。

(2)打张献忠的时候,他明明可以完全将其剿灭,但张献忠来求和的时候,他又觉得如果把张献忠灭了,自己的兵权可能也会被削弱。接着,接受了张献忠的贿赂。

(3)李自成打到开封,崇祯命他解围,甚至跟他说如果打赢了可以给他封王,但因为崇祯改变了对他恩人侯恂的任命,又想要保存实力,他拖延不去,甚至故意给李自成放水。同时,为了提振士气,他还纵容属下烧杀抢掠。

当然了,他会这么做,也是因为崇祯多疑,伤了他的心。要知道,他一开始也是奋勇杀敌的,但立功之后,崇祯非但不封赏,还派监军过来监督他,加之他一直饱受文官压制,他就只想审时度势、拥兵自重。

他这种养寇自重的行为,短期内确实有助于他壮大实力,但也引发了朝廷、同僚、民众的不满。

很快,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到左良玉这里,他痛哭不已,据说都哭吐血了。这种痛苦,当然不是为了大明王朝,而是因为自己的前途不知道在哪里。

当时,南明的弘光朝廷内部已非常腐朽,左良玉对马士英等人的专权行为不满,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东下。

清军南下,李自成也逃到了左良玉这里,双方交战后,左良玉不敌,往南跑,李自成就在后面追,而清军又在李自成后面追。

李自成的残部在江西迷路,被清军剿灭;而左良玉进入江西以后也病重而亡,军队陷入混乱,儿子勉力支撑,最终只能降清。

很多年后,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将他塑造为一位大忠之臣……但这个忠不忠,就看你怎么看了。

毕竟,清军攻入南京后,朱由崧被俘并杀害,弘光政权覆灭。南明政权很多官员投降、归顺,某些东林党人甚至跪迎清军,而南明第一奸臣的马士英,依然坚守抵抗。

后来被清军抓住,清军诱降,他坚决不投降,后被处决,誓与大明共存亡的决心。

所以,你看,人是多复杂的动物.......好与坏,忠与奸,界限并不那么明确。

02

看明末的历史,最糟心的一点是:其实明朝发展到崇祯这一代,并没有很不可救药。

整个社会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依然有很多仁人志士原以为朱家卖命(清朝都建立那么多年了,还有很多人真心实意想要“反清复明”就是明证),但是,这些人……好多都因为被崇祯猜疑而心灰意冷,甚至直接被斩杀掉。

明朝有那么不经打吗?没有。

清军几次进犯,都是抢劫一番后迅速撤退,是因为他们不想一路南下吗?不是,是不敢,也知道南下太凶险。

一开始,明朝确实也没有把清军太当回事,主要还是集中火力去围剿农民起义军。

所以,清军就等着明朝自己崩坏,自己好坐收渔利。

明朝末年,确实遇到了不好的“天时”:旱灾、蝗灾和瘟疫,一波接一波。

崇祯当时年纪轻,不知道这些天灾可以熬过去,又加之生性多疑,愣是把一手本就有点烂的牌,刷刷刷给出完了。

你看看他对待那些愿意为朱家卖命的大臣将领是个啥态度?

先是不停地换相……比换内裤都要频繁,大家就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信任。

需要人打仗的时候,他是咋做的呢?

之前我们讲过的孙传庭、袁崇焕,得到过崇祯多少信任?

他是一面用人,一面又疑人。人家在前线打仗,比他还更聪明,但他不信任,乱指挥,动不动就抓住一点错处要砍人脑袋。

左良玉一开始也不想姑息对待战事,但被崇祯几次怀疑后,就只能先保存实力。

咱们再说曹文诏,这位可真是个良将,几次打退从山西进攻的清军,后来清军撤退,他追击,结果反被伏击。

本来这是功过相抵(谁能保证自己每一次决策都是对的啊),但崇祯想要把他流放了,其他人苦苦相求说这个人才难得,才勉强同意戴罪立功。

后来,曹文诏跟李自成打,失利。他觉得自己与其被朝廷治罪羞辱,不如自行了断,直接自杀了。

崇祯这时候放心了,反正他对于生者非常怀疑,对逝者非常宽厚。

还有洪承畴,为朱家打工打得生无可恋……他一开始劝说崇祯,避免无谓的战斗,保存实力以等待最佳战机,崇祯一开始也听了,结果另一个人想抢洪承畴的功劳,他又下令让洪承畴速战速决,结果咧?输了。

洪承畴被俘,起初誓死不降,但清军那边看到他衣服上落了灰都要勤擦拭,认为他有希望投降,就各种争取,结果洪承畴果然投降并为清军出谋划策。

清军那边就敢用洪承畴提出的战略谋略,清军入关后,果然相对顺利。多尔衮没有完全采纳他意见,引起民怨沸腾,清军意识到洪承畴的能力,让他去治理江南,他边安抚、边瓦解,给百姓减免赋税,发展经济,削弱了反清势头。

如果换作崇祯,他会敢于用清军投降过来的人吗?不会。他觉得一个人只有死了,对他来说才是安全的。

崇祯还安排擅长治理地方、被百姓爱戴的文官卢象升去战场……卢象升这个人真是个正直的好官,太监魏忠贤掌权时,他不攀附;当地方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敢于打击地方恶势力和贪污官员,后来被派去打战,打败了张献忠,又击退了高迎祥和李自成的部队,还成功击退了清军的进攻。

结果,太监一陷害,崇祯就听信了,都不调查就给他降职,还搞了人去监军,后来卢象升带领的部队被清军包围,陷害他的人手握重兵却不肯救援,最终卢象升因弹尽粮绝,战死沙场,死后被封锁消息,都没得到抚恤。

孙承宗,性格够圆融的了吧?也是个搞边防的能人。

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最疯狂时候,他成为阉党的打击对象,但得到了皇帝的保护,结果崇祯上来就认为他跟阉党的一些成员有过工作上的交往将他削职为民。

孙承宗离开山海关后,辽东防御能力逐渐下降。后来,后金要绕过防线打京城,崇祯想起了他,启用他。此时的孙承宗都六十几岁了,依然跑出来抵御后金并获得胜利、收复失地,并发掘了袁崇焕这样的能将。

结果,部将降清,崇祯就拿他出气,把他的职务撸了,然后辽东那边又快守不住了,打到了孙承宗的老家。七十几岁的孙承宗站出来抗击,兵败后自缢而死,誓死不降。

崇祯就是一个无能又多疑的领导,对属下的错误零容忍,但实际上,犯错误最多的人就是他自己。

很多皇帝面对有才能也有反心的将领,都是先用完再说……而崇祯是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就开始防范。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崇祯是完全反过来做。

真正该疑的人,他深信不疑,松锦之战后洪承畴下落不明,他就认为洪承畴一定是以身殉国了,为他举办国葬。而真正以身殉国的人(孙传庭等),他怀疑人家诈死潜逃。

他手底下这些能人,每死一个,士气都急剧跌落。大家对朝廷感到失望与不满,主帅都是这下场,自己奋勇杀敌又有什么用?

而且,在民众心中,为国为民的能人这样死掉,也让民众见证了朝廷的昏聩与腐败,对朝廷的信任急剧下滑……谁还支持你?

只能说活该吧。

03

明朝的灭亡,就是命数。

(1)王朝发展到崇祯一代,已积弊难除。

明朝前两任皇帝搞的动作太大了,把财政都搞空了。朱高炽和朱瞻基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大规模撤军,朱祁镇继位后常受鞑靼欺辱,忍无可忍发动了四次北伐,结果土木堡之变,大明走向衰落。

张居正等人勉强往上提溜一下,但到了王朝后期,东林党人和阉党内斗剧烈,权斗已成常态,内部已腐朽不堪,财政又非常困难,崇祯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

(2)崇祯本人并不是一个特别出色的皇帝。虽然他勤勉政事,不贪图享乐,不让后宫干政,但他确实太多疑了。这种多疑,加剧了大明的覆亡。

而崇祯为啥多疑?也是命中注定。

崇祯的爷爷万历皇帝,娶了不能生育的王皇后,后来偶然机会宠幸了宫女王氏,生下长子朱常洛。但万历钟爱的白富美,所以,只勉为其难给王氏封妃,对朱常洛也是很冷淡。

后来郑贵妃生下三皇子朱常洵,被晋升为皇贵妃,万历暗中立下拟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的“密誓”,引发朝臣反对,这就是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

崇祯的爹朱常洛常年不受父亲宠爱,处处谨小慎微,也有想靠多生子来博取父亲欢心的想法,果然生下好几个皇孙,但万历都懒得立皇太孙,崇祯更加不可能得到宠爱。

崇祯的生母刘氏,也常年被他爹朱常洛冷落,后来在崇祯五岁时候含恨去世。他被转了两手后,才被无子女的妃嫔抚养,养成爱读书但也独断专行的性格,但也就得了五年的正常母爱后,抚养他的妃嫔也在他12岁那年死了。

后来,崇祯爷爷万历去世,他爹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但大兴土木,催征税粮。郑贵妃知道他有这毛病,进献各种丸药,继位仅一个月就挂了。

然后,崇祯的哥哥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明熹宗让一字不识的魏忠贤专权,阉党势力迅速壮大,魏忠贤一手遮天。

崇祯过着很受排挤的生活,生病时宁肯忍受病痛也不愿服用御医开的药,生怕有人借机下毒。

后来,明熹宗在泛舟游玩时意外落水病死,他的儿子们都夭折,只能让22岁的崇祯继位。

崇祯继位的时候,害怕自己被魏忠贤陷害,都不敢夜半入宫,不敢吃宫中的食物,为此还自带干粮,在战战兢兢中登上皇位。

崇祯也想力挽狂澜,咣当一阵搞改革,但总是毁在多疑(见上条微博)。

(3)自然灾害也来添堵。

崇祯一上位,小冰河期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就接踵而来。

先是连年大旱,接着是严重的蝗灾,后来又是瘟疫。李自成攻入北京都没遭受像样的抵抗,就是因为瘟疫严重,结果这场瘟疫也蔓延到了李自成的部队,自然也无法抵挡勇猛的清军。

结果,清军攻入北京后,瘟疫却突然消失,小冰河时期也逐渐平息。

你说这是不是天意?

*作者:晏凌羊,女,80后,中国作协会员,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著有《离婚七年》等畅销书近20部。乐以文字为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有错有对,期待与您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