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警察厅长助毛主席脱险,解放后写信谋职,毛主席安排啥职位

发布时间:2025-09-13 08:55  浏览量:4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每天异常忙碌,而在百忙之中,毛主席收到了一封老家湖南寄来的信,而寄信人在信中,开门见山的请毛主席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向公私分明,也早有言在先,不会为谁开后门,哪怕是至亲也不行。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毛主席却破了例。

一、特殊的来信人

寄信的这个人,署名为“刘策成”,而他与毛主席的关系,既是老师,又是救命恩人。

刘策成是湖南新邵县人,而他与毛主席的相识,要到他在1916年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历史教员之际,当时毛主席则在该校读书,因此师生二人便就此结缘。

而当时的毛主席,已经在学校展露出非凡的才华,不少老师对他也是赞不绝口,这其中就包括刘策成,他评价毛主席为“志气锐、思非凡,是奇才”,而当过老师的都知道,越是这样优秀的学生,老师就越发喜爱。

在这种情况下,刘策成对毛主席相当照顾,除了学业上之外,生活上也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毛主席,包括到毛主席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创建文化书社,因启动资金不足,不得已就像刘策成求助,而接到求助后,刘策成毫不犹豫的拿出继续,又四处找朋友转借,最终凑了300大洋给毛主席送了去。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300大洋可不是小数目,而刘策成却并未在意,足以说明师生二人感情之深。

而在毛主席创立文化书社的同时,刘策成也离开了湖南第一师范,转而投身政坛,先后担任过浏阳、衡山两个县的县长,而在任上,刘策成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比如在衡山任上时,因爱护百姓、清正廉洁,被当地民众称之为“刘青天”,到他离任时,百姓们更是送来了“万民伞”。

能得到这样的赞誉,一方面是刘策成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是 他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所致。

在他所著的《如何做模范县长》一文中他就提到,“解除贫苦农民头上的三把刀(即地租剥削、劳力剥削和高利贷剥削)、树立官场新风、为民办好事、实事”。

这三点,相信大多数人看了都感觉很熟悉,其实这与后来我党在革命中推行的政策十分接近。

这就说明,在当时那个年代,刘策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并且还身先力行的把这种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正因如此,他才会得到当地百姓的一直爱戴。

尤其是他提到的“为民办好事、实事”,与毛主席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到1923年,刘策成从衡山县离任,并前往湖南警察厅任职,担任警察厅厅长,也正是在这期间,刘策成出手暗中相助,帮毛主席脱离了险境。

怎么回事呢?得先说说当时刘策成在湖南省政府的关系。

当时的湖南省,省长为赵恒惕,此人是出身武备学堂,曾因参加国民党反对袁世凯的“讨袁军”,遭到袁世凯扣押,原本袁世凯是将要其处决枪毙的,但最终因为多人的说情,赵恒惕保住了性命。

到1921年,赵恒惕任湖南省长,开始主政湖南,正是在他出任省长后,刘策成开始担任警察厅长。

而刘策成与赵恒惕之间,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刘策成的儿媳妇,是赵恒惕的一个侄女,也就是说,两人算是亲戚关系,也正因如此,本着尽量用自己人的想法,赵恒惕就把刘策成从衡山县任上调到了省里任职。

正是因为与赵恒惕关系不一般,加上自己又是警察厅长这两个原因,就让刘策成经常有机会参与到赵恒惕主持的一些重要会议中,在这种情况下,刘策成自然就很容易得到第一手消息。

而在一次例行出席的会议中,刘策成突然从赵恒惕的口中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也就是毛主席的名字,不过,在听清赵恒惕所说的内容之后,刘策成心里猛然一紧,马上意识到,自己这个学生,怕是有麻烦了。

二、机智相助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毛主席创办文化书社之后,就经常发表一些针对时事的文章,言辞之间,对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端也多有批评,在这其中,就有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抨击时任湖南省长赵恒惕的。

由于文章过于辛辣,因此赵恒惕在看到之后也是恼羞成怒,于是随即下令,要对毛主席实施抓捕。

既然要抓人,自然就得警察局出手,正是因为这个关系,作为警察厅长的刘策成,就在第一时间得知了毛主席将会有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刘策成就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既让自己这个学生脱险,还能对赵恒惕有个交代呢?

思来想去,刘策成找到了一个人,谁呢?正是时任长沙东城区警察署署长的王建屏(又名王钦安)。

王建屏不仅是刘策成的下属,同时也与他私交甚好,两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等到派人把王建屏找来后,刘策成就直言说,“现在赵省长要抓毛泽东,但毛泽东是我的学生,所以现在你设法把消息传递出去,告诉我那个学生,得让他既能脱身,回头我也能交差”。

作为混迹江湖多年的王建屏,马上就明白了刘策成的意思,拍着胸口保证,一定会将此事办妥。

等到当天晚上,王建屏亲自带着两个警员摸黑前往毛主席的住处,到的时候已经是深夜,结果毛主席当时还没回来,这要换成关系一般的人,怕是当场就回去了。

但王建屏却不然,他清楚既然刘策成能郑重其事的把这件事交给他,说明事关重大,这个时候自己要走了,岂不是有负重托?因此,他赶紧向左邻右舍打听,最终得知,毛主席这个时候大概会在位于仓后街的省工团联合会那里。

于是,王建屏二话不说,又深一脚浅一脚的往仓后街赶,好在这一次,终于见到了毛主席,不等喘口气,王建屏就赶紧把刘策成对他的交代,一五一十的讲给了毛主席,临走时还叮嘱,一定要在今天晚上走,千万不能耽搁。

有了这个消息,毛主席也十分利索,当晚就收拾了行李,在次日天亮之前离开了长沙。

而就在毛主席离开后不久,也就是次日天亮后,王建屏带着东城区警察署的人,大摇大摆的来“抓人”了,并且在路上特意制造出了很大动静,比如在长沙市区到处“搜捕”,这架势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确实是奉命来抓人了。

当然,王建屏心里清楚,此时的毛主席早已离开了长沙,而刘策成交给自己的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了。

回去之后,刘策成也很高兴,而在向赵恒惕汇报时则说,派警察去抓了,但人跑了,对此,赵恒惕也无可奈何,唯有摆摆手说算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后,有记者采访当时已经在台湾的赵恒惕,问他当省长的那些年,怎么就没能抓到毛主席呢?赵恒惕也是苦笑回答说,“可能他(指毛主席)能量太大,愿意帮助他的人太多了吧”。

只不过,赵恒惕一直都不知道,当时帮助毛主席脱险的,正是刘策成。

三、毛主席的特批

对于恩师的相助,毛主席自然十分清楚,正因如此,他对刘策成也怀有特殊感情,而当刘策成写信向他“谋职”时,毛主席也是尽可能的进行了安排。

刘策成第一次给毛主席写信“谋职”,是在1950年的8月,当时刘策成看到身边的人都投入到了建设新中国之中,他也想尽自己的能力为新中国添砖加瓦,想来想去,他觉得自己在文史方面还算擅长,因此就向毛主席写信提出,希望能给他安排一个文史方面的工作。

接到信后,毛主席十分开心,因为他也有几年没有自己这个恩师的消息了,如今得知恩师身体不错,并且还有意愿和精神头儿出来工作,自然高兴的很。

在经过考虑后,毛主席回复刘策成,“可去长沙找省长程潜即可”,可能是觉得在语气上有不妥之处,毛主席在几天后,也就是当年8月底,又给刘策成写了一封信。

“先生欲为人民事业有所贡献,极为钦佩。地点拟以在长沙为宜。那里熟悉先生的人较多,商筹较为便利,尚祈斟酌。”

拿到毛主席的信后,刘策成就去了长沙见了程潜,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期间还出了个小问题。

程潜对刘策成的大名也是早有耳闻,如今又有了毛主席的信,当然会安排好相应工作,按照最初安排,是准备让刘策成担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的参事室参事。

但是,刘策成却不愿意,表示自己要去省文史馆当一个馆员,要知道,论待遇,参事室参事可要比文史馆馆员工资高不少,但刘策成对此却毫不在意,表示自己文史方面比较擅长,还是当个馆员,继续自己的研究为好。

这下,程潜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得把情况汇报给了毛主席,得知此事后,毛主席哈哈大笑,他很清楚自己这位老师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学究”,工资待遇对他来说不值一提,只要能让他专心研究文史,其他都好说。

想了想,毛主席最终决定,把恩师请到北京来,来中央文史馆工作。

就这样,刘策成在195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值得一提的是,刘策成的聘书,还是周总理亲自下发的,对周总理来说,刘策层也是一位老熟人,抗战时期两人就有过多次交际,而他也知道刘策成当年是如何帮助毛主席脱险的事情。

1953年,凝聚刘策成半生心血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一书正式出版,而此书,也被国家图书馆定为藏书。